APP下载

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2019-03-22黄玉婷

传媒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傩戏村落文化遗产

黄玉婷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多元文化冲击和本土文化开发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让传统村落文化步入传承的危机。但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方式的革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迎来了新的生存空间,借助数字影像记录手段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抢救式记录,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传播,这将对村落文化的传播推广和传承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村的文化生态现状与发展困境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1]。挖掘和保留乡村本土文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还能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垭乡是重庆的深度贫困乡,位于彭水县西南角,距县城60公里,全乡辖大垭、冬瓜、龙龟、木蜡等4个行政村,其中,木蜡村与贵州省务川县濯水镇毗邻,木蜡庄傩戏是大垭乡最富特色的文化遗产。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崇巫,信仰原始宗教,是傩戏傩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2]汉唐时期巫觋驱傩的活动在四川仍很盛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3]。学者龚德全[4]还认为,中原傩至少在元明之后才在西南地区的广泛传播。明清以来中国戏曲的广泛流传以及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使各地祭祀活动中的巫歌傩舞,吸收了戏曲形式,发展成为民间傩戏[5]。到了民国时期,重庆《巴县志》记载:“凡人有疾病,多不信医药,属巫诅焉,曰跳端公。今民间或疾或祟,即招巫祈赛驱逐之,曰禳傩。其傩必以夜”[6]。

据木蜡庄傩戏传承人冉瑞财介绍,木蜡庄傩戏在解放前保存较好,但由于傩戏是巫傩文化,带有迷信成分。解放过后被判入迷信,全面禁止从事傩戏相关活动,因此与傩戏相关的书籍、道具全部都被烧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渐渐得以恢复、保护和传承下来。

当前乡村建设进程正在快步前走,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贫困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但让人忧虑的是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不重视,将导致传统文化的遗失。随着木蜡村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留守。而这批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正是大垭乡木蜡村傩文化振兴的主体,他们的离开使得乡村文化的续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数字影像在木蜡庄傩戏传承中的运用

木蜡庄傩戏在当地主要用于驱魔避邪和祈福还愿。整个傩戏分为三个部分:即正坛、戏坛和尾坛。正坛主要是祭神请神,戏坛是傩戏的剧目表演,尾坛是送神和清理坛场。此外,还有一种带有特殊含义的表演仪式,如用于解关塞的上刀山和驱魔辟邪的下油锅等。这类带有特技表演仪式已经渐渐演变成一种杂耍娱乐的表演活动,而它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渐渐模糊。影像的出现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以一种直观的、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其自有的文化面貌。傩戏的数字记录就是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摄影机的记录功能创建傩戏的动态数字影像信息,将其转变成一个永久性、重复性的内容信息。

(一)原始、客观、真实的过程记录

影像记录前,笔者将此次影像记录的要求和原则与传承人进行沟通,希望他们在进行仪式表演的过程中,忽略摄影机这双“眼睛”对他们的注视,尽量保持与日常仪式过程一样来进行表演。在这样的情境下所摄录的声像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的现场仪式表演。整个记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准备阶段。拍摄前除了航拍飞行器、摄像机、录音笔、脚架等拍摄所需设备的准备之外,前期大量的田野调研也是了解傩戏文化生态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田野调查进行得越深入,整个拍摄过程就越能将自身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之中,而不是停留在表层文化的信息采集。二是,拍摄实施阶段。作为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首要遵循的原则,在木蜡庄傩戏影像记录中,笔者将拍摄视角放在对整个傩戏仪式及表演过程中,以第三者身份客观地记录整个傩戏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三是,拍摄素材归档整理。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分类归档,并用Excel工作表格详细记录每个仪式和剧目的内容和时间长度,便于后期查阅和使用。

(二)影像资料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

运用数字化影像手段保护“非遗”,确实是目前保存“非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7]。得益于现代科技提供的数字化复制、备份等手段,此次拍摄的资料已拷贝给当地乡政府和非遗传承人,这些数字化影像不仅可以作为后人传承学习的直观影像资料,也可以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起共享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成果,同时也让更多本地村民认识、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只有这样,传承才有希望。

三、数字时代木蜡庄傩戏的传播策略

(一)凸显文化特色,建立“分享—互动”传播模式

“原有的文化和社会成员的生存和行为方式,与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不相适应。从根本上看,这种不适应实际上是这些地区原有文化缺乏应对生存环境变化挑战的‘有效自我创新能力’”。[8]新媒体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共享和互动。其中,分享是前提。通过信息内容的分享,才能实现共享和互动,产生一定的价值。在新的机遇和背景下,彭水木蜡庄傩戏可以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将最精彩、最能吸引关注的表演剧目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与受众建立交流和互动。

(二)创建民俗文化新形态,提升文化传播体验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碎片化、娱乐化已成为大众的阅读倾向。推出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以及碎片式的傩文化展示与互动体验活动,如傩戏人物角色体验表演、傩面具制作等,充分发挥文化价值,紧密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将活化乡村文化、提升乡村体验作为乡村脱贫的举措。让人们对乡村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带动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扩大传播面。

四、结语

木蜡庄傩戏是大垭乡历史进程中遗留的宝贵传统村落文化,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变革给传统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村落文化需要抓住时代契机,紧密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利用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有效促进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猜你喜欢

傩戏村落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