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好信念特征的大学生网络决策行为研究
2019-03-22金晓燕
金晓燕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网络社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场域,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深刻地塑造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社会生活领域。网络社会行为的研究需要微观基础,需要从网络社会基本特征和人类行为特征的视角考察网络集体行为的独特规律。
一、大学生网络决策的偏好信念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人的偏好结构
在网络社会中,每个大学生参与人都是社会偏好和自利偏好并存的人。在决策时,网络参与人会赋予社会偏好和自利偏好各自一个决策权重。当社会偏好决策权重较高时,大学生网络行为人会倾向于采取亲社会行为,如利他、强互惠、不平等厌恶等;当自利偏好决策权重较高时,大学生网络行为人会倾向于采取自利行动,甚至出现反社会偏好行为,例如,惩罚合作者、逃避责任、追求自身的相对收益等。在不同的环境参数下,每个人赋予权重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每个人不同环境下的赋值规则和总体的社会偏好/自利偏好强度具有稳定性。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人的决策模式
网络特征影响偏好权重分配的环境参数向量,以环境参数向量为中介,再传导到偏好权重的分配,最终转化为大学生网络行为人的行为。某些网络情境本身也是促使偏好权重配比改变的变量。我们接下来将归纳四类网络情境特征,这四类特征涵盖了网络社会交往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人网络行为有较大影响的主要特性。
二、不同网络特征和效应下的大学生决策行为模式
(一)网络匿名性特征下的大学生决策行为
匿名性虽然在网络社会中消解了现实中的社会结构,但却开始了网络社会结构的重构过程。匿名性使得网络活动很少受到监控,大学生网络行为人无需顾忌是否有人在观察和监督他们的行为网络生活的现实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缺乏监控的环境反而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人展现出社会偏好,因为日常生活中一些社会规范实际上制约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人的亲社会行为,无监控的网络环境解除了这些制约。
(二)网络以小博大效应下的大学生决策行为
网络社会的另一大特征是低成本性,在网络中许多大学生活动的成本忽略不计。低成本与快速开放传播的特性,使得一个极小的行动能产生相对于成本而言非常大的贡献和心理满足,即“以小搏大”的效应。这样,大学生网络行为人不仅能感到自己有机会改变集体行为结果,而且从参加集体行为本身就能获得超出成本的回报,使得公共品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私有物品性质,集体行为的困境得到了有效的克服。
(三)网络正反馈效应下的大学生决策行为
正反馈意味着初始的输入将会被后续跟进的输入不断重复、强化和放大,最终作用于初始的输入,使得整个循环不断扩大。正反馈和赢者通吃对竞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网络社会中的竞争愈加激烈和动态化,这种竞争会把人们的偏好导向自利,在分配额较大的情况下,自利偏好将占据尤为重要的权重。正反馈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可以自由地接近某一资源,二是该资源的价值与被运用和扩展的次数、与运用它的人数成正比。
(四)网络冲突效应下的大学生决策行为
网络社会的情境一般都会高度凸显社会偏好,正式制度的引入将施加给大学生网络行为人经济约束,使得大学生网络行为人不再追求精神或道义上的满足。如果正式机制带来的绩效反而不如社会偏好,就有必要寻找正式机制和自律机制的协同方式,或放弃正式机制。纯粹依赖个人偏好并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合作行为,治理机制的引入显著的提高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效率。
三、结论与对策
在网络情境下,大学生对社会偏好与自利偏好的权衡,不仅仅取决于环境参数,而且还依赖于决策背景框架,在框架上都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网络行为人对社会偏好和自利偏好的权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框架。在一定的决策问题和决策框架下,大学生网络行为人更倾向于自利,而在另一决策框架下,大学生网络行为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性。即使是实质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叙事框架下,也会对偏好权重赋予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若干社会偏好与自利偏好微妙权衡和转化的实例,分析明确其问题的本质,以及偏好权重改变的规律,以便于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