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
2019-03-22陈全胜
陈全胜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一、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立足现实,努力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推进我国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眼于精准的实现中国道路的价值建构与文化表达,通过持续推进中国实践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系列的行动,使我国的主流思想得到正确的引领,社会共识得以凝聚,这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也需要以敏锐而超前的文明思维深刻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向,积极推进既立足于中国主体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主动承担起关乎中华民族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文化使命的历史责任。
二、儒家文化的内核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融合了我国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诸多的发展和演变。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儒、释、道、法,而以孔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儒家学派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思想的核心。一些儒家的思想观念放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也是极为适用的,“与人为善”、“诚信有爱”和“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都说明了儒家思想是适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方方面面影响的文化。因此,通过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并弘扬其优秀的思想观点,以此来唤醒人民大众心中潜在的道德意识,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民族的复兴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因此把儒家文化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可能是不适合我国目前发展要求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因此,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割舍不掉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何况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我们摒弃掉儒家文化之中的一些封建性、保守性的糟粕,并深入挖掘出它的一些积极的、先进的、符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思想,那么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1.“仁爱”思想与爱国主义传统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其中以“仁”为最本质的内涵,这也是孔子阐述全部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从孔子的文章论述中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这种作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特征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厚重淳朴。所以从现代意义来讲,每一个人也应该把“仁”作为自身的道德信念,甚至生命之上,但是要如何做到,孔子之处,需要每个人都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即“无终食之间违仁”。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孔子便把“仁”首先置于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关系中来解释。他指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起点应该表现为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的道德义务,于是孝悌便成为了仁的根本。这种由家及国,实际上便是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关系上升到社会中的伦理法则,使社会中的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后世儒者便从这种思想路径延伸,从而构建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系统,同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精神影响深远,形成了一条横亘古今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因此,现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培育人们的责任意识,即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儒家学派“仁爱”的精神。
2.“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当代价值关怀
儒家思想主张将“义”和“利”相互结合,要“见利思义”,如果违背了义,那么虽有利亦不能取。在“义”与“利”的价值取向中,儒家认为应该“重义轻利”,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3]在儒家看来,与物质价值相比,道德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儒家希望人们能够为国家大义、民族大业而奉献自己。
因此,深入的挖掘、学习古人的义利之辨,对于确定当代价值关怀有着深刻的意义。当前,人们不断追求利益从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时代所趋。人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并没有错,但义利之辨告诉我们,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要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能把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建立在损害他人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3.“德治”与“礼治”的治国理念
儒家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他们主张通过“德治”来感化人们内心向善,以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教化方式,并不是通过外在的法律条约来束缚人,而是通过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使人心向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提倡“礼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源头上约束人们不合道德的行为的同时,也通过外在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以此来达到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的和谐。
在当今时代,我国也非常重视儒家的这种“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通过颁布法律来制约人们的不合法的行为的同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感化人们,使人们明八荣八耻,通过人们自己心中的道德标准和外在的法律约束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儒家文化作为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培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现实,坚持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全社会倡导学习儒家文化的优秀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的继承儒家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讲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4]把儒家文化放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其所包含的一部分思想观点是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是不利于我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的思维去对待儒家文化,借鉴、吸收并弘扬其有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观点,摒弃那些狭隘、过时的思想观点,以儒家文化积极的一面来纠正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积极倡导仁爱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关系的建设
儒家提倡“仁爱”精神,主张“仁者爱人”。儒家学派认为,只有一个人具有“仁爱”的精神,他才能平等、宽容的对待他人。儒家学派提倡与人为善。习近平也曾说过:“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5]儒家的这些思想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诚信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儒家文化推崇人格价值,认为人格价值是人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儒家学派认为做人要讲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人无信而不立。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6]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的诚信思想,让人们学习儒家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使人们明白人无信而不立,以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诚信档案,以此来弥补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精神文明的良性发展
在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升的今天,大众传媒早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娱乐项目,人们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动态。所以,要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优秀儒家文化的浪潮。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两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就是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诗词、学习中华文化的一股正能量之风,使无数观众徜徉在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涵养心灵,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我们也要正确的发挥这些大众传媒的作用,宣传儒家优秀文化,深入发掘儒家文化的一些闪光点,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丰富精神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质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这表明:在当今时代,它所表达出的一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我们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的挖掘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此来引领社会道德的建构,增强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文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