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03-22刘姣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刘姣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所谓工匠精神,从广义层面上来说可泛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从狭义层面上来说,是指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其生产产品的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自身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1]。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可泛指所有社会劳动者,但其主要是针对技术技能人才而言的。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这是工匠精神培育首次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出现,自此,“工匠精神”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与热议,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强劳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对当前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深度剖析,探索应对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中国制造2025”。

一、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对于国家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标准,是工人工作的标准,是企业生存的标准;对于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模式,是零缺陷的管理方式和无差错的生产过程,确保工艺质量100%的同时,工作效率最大化;对于现代技术而言,工匠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对于工匠自身而言,是对自身及他人的责任和担当,是对个人工作水平的极致追求。虽然,各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却仍然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支持有待加强

虽然自2015年“两会”过后,“工匠精神”已成为热词。但截至目前为止,国家层面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实质性支持不多,尤其是支持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法规和具体的管理制度寥寥无几。2017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其主持召开的“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指出,各级政府部门发了许多工业许可证,让企业“过”一个“审批关”就要耗费大量成本。结果审批完,一些后续的事中事后的监管又跟不上,导致假冒伪劣等问题不时发生。而我国并没有完善产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安全违法成本偏低,导致“山寨”货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也一度让公众人心惶惶。由此可见,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国家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另一主体——职业院校的支持不到位。其一,经费保障机制尚未落实到位。职业教育一直呼吁政府加大投入,虽然财政部于2014年发布了完善生均拨款制度的相关意见,但实际上,该文件在各地方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落实。2017年,教育部预计高职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但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在全国建立了生均拨款制度的31个省份当中,生均拨款不足6000元的有73所高职院校(占比25%),其中,不足3000元的高达二十多所。生均经费难以落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障碍。不光是生均经费,就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专项财政补贴都难以到位[3]。最起码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层面的建设便是难上加难。

(二)工匠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之说,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影响下,产生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改变命运”等观念,这些观念一直影响至今,导致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4]。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劳动和生产技术技艺仍然缺乏敬畏和尊重,一线技术工人的地位和物质待遇不高,加之,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在“重学轻技”观念的影响下,学技术成为了很多家庭和青少年的无奈之举。据国家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我国大学生自愿从事基层技术技能岗位工作的不足20%,家长愿意其子女从事技术技能岗位工作的则不足10%,可见,众多大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实现“鱼跃龙门”,认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该从事的是“白领”工作,甚至是“金领”[5]。传统文化观念上的偏见是根深蒂固的,是很难被消除的,但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社会的认同和社会文化的重新审视。

(三)现代职业教育培育的缺失

培育工匠精神,教育是根本。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因素。

1.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大多数教师忙于申报各级课题、各类项目,评定职称;大多数学生则热衷于自主创业、考研、出国,看似热闹实则充斥着浮躁。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人愿意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钻研技术。

2.缺失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

一些发展中的职业院校致力于筹措办学经费,增强办学实力;而另一些具备一定办学实力的职业院校则着急升格为综合类大学,有的职业院校甚至受市场的影响而裁减一些“冷门”的技术性专业。可见,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学校的办学理念

3.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渠道

工匠精神培育在学校,养成在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渠道。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上的深入合作,缺乏企业的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仅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是很难达到的。

二、改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困境的对策

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现实困境的形成是经年累月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困境的消除不光需要时间,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一)完善法律法规,落实配套政策

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倡导与保障,政府具有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应从政策层面干预,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夯实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法律基础,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环境[6]。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和产品专利的保护,将恶意抄袭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入刑,加重惩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其次,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削减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和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生态;要完善市场监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倡导质量第一的产品理念和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形成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市场风气。再者,要重视职业教育,落实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让职业教育好的规划、好的项目有落地的保障,

(二)消减社会偏见,取得社会文化认同

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低,在长久的观念影响下,现代科技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因此,社会对于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存在偏见。职业院校能为中国制造提供大量生力军,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但这些年来,一直承受着社会各界的偏见。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高职高专都是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填报,因此就读高职高专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家长不得已的选择,同时,由于“专科学历不如本科学历”的观念影响,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就业时显得“低人一等”。这些偏见严重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而这些偏见需要从国家的顶层设计上来消除。

有研究者认为,消减偏见的效果受到形成偏见的信息源的可信度、偏见持有者的观念、信息源的呈现形式和消减偏见的背景情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消减偏见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因此,消减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偏见可以从其效果的影响因素出发,从多个方面改变社会大众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偏见,只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技术技能人才。

(三)打造成长通道,培育大国工匠新生代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主体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因此,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也就主要来源于职业院校培育和企业实践。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贯穿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体系,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实践,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成长通道,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新生代。

1.邀请企业参与,共同培养人才

学生往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本质,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安排技能工匠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也能保持这种工匠精神的信仰。

2.打造渗透工匠精神的专业课堂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接受专业教育,因此专业课堂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专业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高度融入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全过程。当然,专业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工匠精神。

3.聘请名师工匠授课,传承技艺

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高超技术技能的名师工匠给学生授课。名师工匠更具权威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且名师工匠的技术技能更贴近生产实际,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与企业对接。

4.塑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全校师生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将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营造注重创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提升全校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三、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中国工匠文化源远流长,鲁班、庖丁、黄道婆等能人巧匠的存在,表明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只不过在工业化进程中,这种精益求精的品质被速度、规模等诉求遮蔽了。在国家大力倡导“双创”时代,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工业的大力发展亟待工匠精神的回归。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正向世界展示出更加强大的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在如此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关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大力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快工匠精神回归,为大国工匠的成长提供素质保障。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