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研究
2019-03-22谷传亮
谷传亮,董 浩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媒体融合指不同形态媒介相互融合发生质变产生全新媒介形态的过程,直至融合、汇聚及结合所有媒介及其相关要素,例如:融合结构组织、所有权、传播手段、媒介功能及媒介形态等。在媒体融合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宣传领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及挑战[1]。由此可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动迎合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全新形势及全新特点,尽可能于实践期间持续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经验及客观规律,合理整合新闻网站、微信、微博及短视频等媒体资源进行融合利用,形成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为上网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有助于打造传播速度高效、传播形式多样及传播载体多元的立体多维宣传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实质性融合的目标。鉴于此,针对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媒体融合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间的联系
受互联网技术及媒体平台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迎来全新的机遇及挑战,尤其是移动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领域时,深层次重塑舆论格局及舆论环境。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立德育人的重要职责,客观上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动迎合新时代下互联网的特点,全方位掌握媒体融合的优势,顺应媒体融合于当前时代的发展方向[2]。同时,伴随媒体平台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日趋多样,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促使高校大学生信息自我判断能力日益增强。由此可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条件,赋予其领导权、管理权及话语权。
同时,不得脱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支持,传播独具优势的信息内容,持续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面及影响力。“宣传思想阵地稳固性与国家自身稳固性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换而言之宣传思想阵地被打破则直接影响国家社会长远发展[3]。由此可见,高校秉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及守土尽责的工作原则,树立大学生牢固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大学生责任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主体责任的作用,统筹管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媒体平台。此外,激发高校全体教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做到“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确保宣传思想工作有序开展。
高校媒体融合能立足于整体角度把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优势,例如:权威性及影响力及丰富媒体资源等。其中,以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台及校园广播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媒体自身优势相对明显,而合理布局传统媒体,有效控制信息源头发布权威性较高的信息观点,突出其全方位报道信息的优势,尽早成为高校全体师生信赖的媒体宣传平台。我国各大高校传统媒体传播平台中囊括视频、音频及文字等教学资源且涉及健全的运行机制及管理体系,意味着媒体平台是保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性条件,而媒体融合能无限放大高校传统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整合信息资源及协调的作用。
二、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及各个领域促使媒体间使用界限渐渐消失,一定程度上强化人才队伍、平台终端、技术应用及信息内容间共享通融的趋势。同时,微博微信、新闻网、电视台、广播站及校报等宣传媒介渐渐被整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弥补原有宣传思想工作模式的不足。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形势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由此可见,高校以媒体融合时代下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持续优化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从高校角度来看,宣传部门是塑造高校办学品牌及展示高校形象的重要窗口,不止肩负着发布高校新闻的工作职责,更是承担着展示特色教育、学术活动、就业成绩及招生咨询等信息的工作任务。由此可见,高校不断提高媒体关注程度,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主动迎合媒体融合的主流发展趋势,持续优化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同时,受移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的影响,新媒体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兴起及移动互联设备功能日趋强大,促使高校宣传部门无法成为发布权威信息的唯一机构。
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挑战,灵活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取得令人满意的理论宣传效果,塑造良好的社会声誉,是高校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此可见,高校灵活运用丰富的新媒体渠道及网络资源,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结合深度,帮助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及品牌形象。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阵地,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渠道,而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促使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其交流方式出现深刻改变。与以校园广播、宣传栏及校报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宣传方式相比,微博微信及QQ空间等移动网络传播媒介得到大学生的喜爱。
三、媒体融合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
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展至今我国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规模突破7.10亿且移动网络普及率高达51.7%,意味着互联网络能有效重塑社会形态,不止能推动媒体融合工作有序开展,更能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有效融合的目标,为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更多的育人载体及育人手段,进一步巩固宣传思想工作阵地的地位,大大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及话语权[4]。同时,受传播形式及影响范围的局限,促使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往往停留于“一对多”的层面,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
以广播及报纸为典型代表的单一性校园媒体传播形式,例如:以校园报纸为例,经发行、印刷、排版、撰写及策划等各种复杂环节后方可展现至阅读者面前,其自身局限性决定其难以快速得到有效的阅读反馈,而新媒体应运而生开创“多对多”的对象性传播模式,突出新媒体传播自身交互性优势,真正意义上创新及改变定向被动灌输的信息传播形式,营造出平等互动的大环境,有效调动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媒体融合能彻底解决传统媒体局限性不足的问题,充分释放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优势,实现丰富信息传播渠道的目标,大大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效率。
四、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措施
(一)革新工作理念
由于媒体融合社会体系大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长期服务于高校工作中心及工作大局,客观上要求高校持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及方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不变的,但是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主体对象均发生本质性变化。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全方位了解信息接收者意识为前提条件,而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仅仅停留于单方面发布接受信息的阶段,其信息接收速度相对缓慢,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此外,受信息传递方式单一闭塞的影响,信息接收方仅仅存在着被动接收的唯一途径。
自进入媒体融合全新时代以来,社会媒体传播平台及传播形式日趋多样,一旦社会市场发展体制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则社会媒体信息传播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且形式也更为新颖别致。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来看,高校信息传播内容趋向刻板且传播形式过于老旧传统,促使广大师生乐于接受服务水平高及内容精彩的社会媒体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完成信息接受过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宣传思想工作效果。由此可见,高校必须立足于受众角度组织思想宣传工作,从根源上认识到改变传统媒体宣传思想工作模式的不足,积极借鉴受众喜爱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任务,有助于形成全新的信息接受习惯。
(二)组建宣传队伍
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脱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团队的支持,换而言之,组建高素质及专业性强的宣传人才队伍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其现实意义相对较强。由此可见,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及引进对外人才是保证高校内部思想宣传队伍综合素质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受融合媒体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学生对宣传思想工作在专业技术及信息传播质量上提出全新的要求。相较于社会媒体平台信息传播人员,高校宣传思想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一旦丧失工作压力则可能出现懈怠心理,要求高校扩大宣传思想人员综合能力的训练力度,实时更新人员自身专业知识。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不但肩负着完成基础学业及学习任务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推动公共管理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其道德品质及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由此可见,相关高校加大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视,不断扩大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及网络化的推动作用,弥补传统宣传思想工作的不足,进一步突破宣传思想工作的舆情障碍、人才障碍及理念障碍,为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宣传内容
媒体融合时代,“内容为王”是做好宣传工作的关键。当前,各种博人眼球的娱乐八卦、社会新闻,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而高校在应对过程中,往往没有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原因在于宣传内容没有贴合社会热点以及学生需求,加上内容枯燥无味、表达方式单调刻板,导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被不断分散和削弱,面临高频率的网络舆情冲击时,难以提前预警,出现反应慢、应对力弱的情况。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想提高自身舆论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宣传内容,结合重大时间节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焦点发声,旗帜鲜明讲政治,了解学生需求,精准推送,把严肃认真的事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吸引学生广泛阅读转发,提高宣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通过探究,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高校应该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及工作质量,着重突破宣传思想工作期间舆情障碍、人才障碍及理念障碍,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使宣传思想工作成为党建的助手及办学决策的参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