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ASEB/ANP评价*
——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2019-03-22郑辽吉郭屹岩
郑辽吉,郭屹岩,李 钢
(1.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2.辽东学院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3.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0 引言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发展目标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1,2]。基于多元价值的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为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的复合体验,已经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客观上要求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建立复合型休闲农业发展空间[3],促进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的综合协调度,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提升乡村转型发展的质量[4]。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只聚焦旅游六要素的某几个方面,忽略体验感知与利益的获得,容易导致旅游发展与乡村综合发展脱节。因此,如何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持协调,建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耦合机制,通过目标引领乡村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创造聚力乡村新型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新型产业的发展活力,也是乡村旅游转型面临的关键问题[5,6]。
1 理论框架
乡村旅游转型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化过程。文章通过多元要素共生耦合机制的建立,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向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及休闲专业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转化,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7, 8]。以ASEB(ASEB analysis framework)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由“活动(Activity)+背景(Setting)→体验(Experience)+利益(Benefits)”构成的评价体系,其本质是评价供给侧输入与需求侧输出的平衡状态[9]。ASEB分析框架主要是针对体验型消费层次需求而设计的一种管理模式[10],该模式与SWOT相结合分析休闲空间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较为广泛[11,12]。ASEB框架体现了乡村旅游供需侧双方的要求,也为低碳旅游发展评价提供了基本理论[13]。
采用ASEB分析框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相结合,构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体系(表1),体现了发展目标与乡村旅游发展供需侧产品结构的双重要求。乡村振兴目标涉及到产业、生态、生活、文明、治理的综合发展,乡村旅游转型也具有产业、生态、生活、文明、治理等多元属性,两者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在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通过多目标与供需侧的耦合共生机制,构建第一与第二和第三产业形成的第六产业,促进乡村空间的多功能开发,提升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综合水平[14]。
表1 乡村旅游ASEB分析框架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耦合的评价体系
乡村振兴目标背景(Setting)活动(Activity)体验(Experience)利益(Benefits)产业兴旺→特色产业滨水游憩感官体验经济利益生态宜居→青山绿水耕种采收乡情依托环境利益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友善互动感受特色社会利益治理有效→生态社区便利服务农耕文化个性利益生活富裕→收入多源社区互动融入社区社区利益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
2.1.1 区域空间特征
该文选择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内的大鹿岛村、獐岛村、古楼子乡、河口村、绿江村及浑江村作为研究区(图1),这些滨水乡村均有与朝鲜隔江(海)相望的边境特征。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丹东市鸭绿江下游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大东港之间,景区全长210km,包括200~300m水域空间以及与之相邻的1~2km陆域空间[15-16]。从空间分布来看,它们都位于鸭绿江沿岸及江口附近的北黄海上,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从景观类型来看,区内包括滨水景观、山岳景观、田园景观、城镇景观、民俗景观、海岛景观等,为开展深度休闲体验活动奠定了生态景观空间基础[17]。
图1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研究区调查地点
2.1.2 区域产业特征
河口村位于狭长的鸭绿江沿岸平原上,因适于耕作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较少,当地普遍种植优质的水果艳红桃(AmygdaluspersicaL.),因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名闻天下,桃花节是其乡村旅游活动始发的动力。绿江村与浑江村则因鸭绿江沿岸地带拥有较大面积季节性水没(淹没)地上的油菜(Brassicacampestris)花海景观闻名,从而推动了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 古楼子乡与鸭绿江上的朝鲜水口岛毗邻(该岛部分地段因淤积扩展已与中方陆地相连),因盛产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而有“辽宁板栗第一乡”之称; 鸭绿江口附近的獐岛村与大鹿岛村均以渔业为主的产业基础雄厚(表2),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传统产业发展为该地区提供了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也是该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创造了多种类型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升了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
表2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6个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特征
2.2 调查数据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采用访谈、专家打分与专业旅游网站(携程网攻略等专业网站)相结合方式,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具体步骤如下。
(1)构造网络结构。以ASEB框架为基础,构建了ASEB/ANP框架综合评价体系;
(2)要素重要性比较。对该地区选取的20个要素进行“每一个要素分别比另一个要素重要的程度如何?”比较。
3 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进行评价。之所以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而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这是由于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过程构建了按层次递进的网络结构,是一个内部存在循环和相互支配的复杂性目标型网络[18-20](图2)。
ASEB/ANP框架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部分(图3),构建了一个典型的ANP模型。在采用超级决策软件(Super Decisions,Version 2.6.0)进行运算的过程中,通过创建超级矩阵[21],对ASEB/ANP框架中的各种要素进行评价并计算出相对的比值。
图2 层次分析法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区别
图3 乡村旅游转型发展ASEB/ANP评价框架
图4 ASEB/ANP的4个维度评价值(标准化得分) 图5 乡村旅游ASEB/ANP的综合评价
4 结果与分析
4.1 游憩特征
(1)要素结构:在背景维度内,要素得分值排序为青山绿水>特色产业>民风淳朴>生态社区、收入多源(表3); 在活动维度内,得分值排序为耕种采收>滨水游憩>便利服务>友善互动>社区互动; 在体验维度内,得分值排序为感官体验>感受特色>乡情依托>农耕文化>融入社区; 在利益维度内,得分值排序为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个性利益>社会利益>社区利益。
(2)维度结构:按照ASEB/ANP分析框架,各个维度得分值排序为背景>体验>活动>利益。这表明:背景是游憩供需结构中供给方面最强的维度,体验则是需求侧方面最强的维度(图4)。
按照ASEB/ANP分析框架,“活动(Activity)+背景(Setting)→体验(Experience)+利益(Benefits)”是一个复杂网络化输入与输出的综合评价结果。其运算结果为:(活动+背景)>(体验+利益),即:(0.54 ∶0.46),表明空间产出的体验效率低于活动背景的投入。
4.2 区域差异
从游憩要素的空间综合评价来看,综合评价得分值是獐岛村>河口村>绿江村>大鹿岛村>浑江村>古楼子乡,且各种要素的评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图5):沿江一带乡村的活动与体验评价值较高,海岛村的利益与背景评价值较高。
表3 ASEB/ANP评价体系中要素的标准化优先度
要素名称标准化权重要素名称标准化权重背景(Setting)特色产业0.243 04活动(Activity)滨水游憩0.271 61青山绿水0.288 11耕种采收0.371 01民风淳朴0.244 24友善互动0.122 22生态社区0.161 42便利服务0.201 47收入多源0.063 20社区互动0.033 68体验(Experience)感官体验0.446 25利益(Benefits)经济利益0.460 3乡情依托0.193 89环境利益0.238 79感受特色0.257 63社会利益0.078 00农耕文化0.081 77个性利益0.162 26融入社区0.020 46社区利益0.060 65 注:CR<0.1
依据ASEB/ANP分析框架的综合得分(总权重),乡村转型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升级阶段和成熟阶段。按照最终的计算结果,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各个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分别处于4个阶段之中(表4)。依据ASEB/ANP分析框架的综合得分值,将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升级阶段及成熟阶段等4个主要阶段。
表4 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阶段
综合得分<0.40.4~0.60.6~0.8>0.8转型阶段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升级阶段成熟阶段乡村发展古楼子、浑江村大鹿岛、绿江村河口村獐岛村
5 结论与讨论
(1)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存在共生耦合关系。采用ASEB管理模式能够将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不再局限于旅游传统的6要素方面。通过规划建设鸭绿江滨水旅游廊道体系,与边民互市贸易区(已建成)相互配合,推进中朝边境旅游试验区与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采取产业融合与景观整合的网络化方式,构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新型空间。以“产业融合+旅游体验”的方式营造乡村产业型体验空间,丰富以产业活动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协调一致。
(2)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是产业融合与景观复合的目标型网络化过程。通过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与乡村战略实施的共生耦合机制,将产业融合发展方向与景观多功能的整合为纳入到乡村综合发展之中。通过改善旅游产品供需侧的结构属性,构建产业与景观耦合联动的乡村现代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促进观光体验向深度休闲、旅游体验和游憩专业化转变,使得旅游体验输入与综合利益输出达到新的平衡,提升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综合水平。通过强化与朝鲜的边境旅游合作,丰富中朝边境旅游等特色活动体验空间类型,构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多元价值体系。
(3)以生态安全为保障,提升乡村产业型体验空间营造水平。从生态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具有原生态特色的边境村落实施保护性开发。在产业体验空间营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民族性、乡土性、神秘性和参与性的特征优势,对当地的多主体多层次进行利益调整,提升乡村深度休闲度假等多元开发的参与度,开发以产业融合为主的新型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产品,把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 通过自驾游营地及游船观光项目开发,构建以绿道网络建设为主体的多功能景观网络体系,提升以生态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品综合效益,打造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深度休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