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视角下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2019-03-22张笃川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南省密度

张笃川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9)

0 引言

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1]。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农业体制改革,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现阶段农民也不断向小康社会迈进。但相比其他产业,农业整体发展速度还相对比较缓慢。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非常普遍[2-3]。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截止2016年底,全省城镇化率仅为48.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河南来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和农村需要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意义至关重要。为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河南省加大了乡村聚落的投入, 2013—2016年总投入达52亿元,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急需从探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入手,才能为全省乡村聚落现代化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目前有关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分布特征[4-6]、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7-8]和空间格局优化[9-11]。梁发超等人[12]从镇域和市域尺度上,剖析了1986—2016年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特征,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不同发展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郑文升等人[11]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公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指出该县乡村聚落存在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截止2016年,河南省乡村聚落总数达4.68万个,理清乡村聚落整体格局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尚未有有关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格局分布的研究,文章参考前人相关研究,并结合河南省区域特征,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具体分析截止2016年乡村聚落分布格局,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以期为该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31°23′N~36°22′N、110°21′E~116°39′E)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 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水资源总量413亿m3。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豫西山地,西南部为南阳盆地,东南部为大别山区,中、东、北部为华北平原。全省耕地面积811.1万hm2,占总面积的49.58%,园地21.65万hm2,林地345.6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7.32%,草地64.48万hm2,建设用地221.61万hm2,交通运输用地46.55万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0.9万hm2,其他用地23.88万hm2。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mm。

截止2016年底,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20个县级市、85个县、52个市辖区、1 120个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4.047 179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8.5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9%, 43.5%和50.7%。人口规模达1.078 8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其中城镇人口5 232万人,乡村人口5 556万人,城镇化率48.50%, 2000—2016年,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省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3 292万元,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为1.169 674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6.48%和7.78%。

1.2 数据来源

该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网。

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来分析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2.1 平均最邻近比率

平均最邻近分析常用来分析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用于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点的整体分布情况。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ANN表示平均最邻近比率,R表示每个乡村聚落(行政村)与最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N表示乡村聚落点状总数;S表示研究区的面积。如果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随机分布,若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均匀分布,如果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集聚分布。

2.2 平均分布密度

空间凝聚区域分析,多采用平均分布密度进行测度,用于描述在研究区域内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大小。计算公式为:

r=n/S

(2)

式(2)中,r表示研究区域内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n表示区域内乡村聚落的数目,S表示研究区域的面积。

2.3 乡村聚落平均人数

该研究采用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来衡量和河南省乡村聚落的规模,计算公式为:

W=H/n

(3)

其中,W表示乡村聚落平均人数,H表示研究区域总人数,n表示乡村聚落的数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3.1.1 乡村聚落空间整体分布特征

河南省乡村聚落数目众多,截止2016年,区域内行政村的数目达到了4.68万个,比2015年增加了716个,分布在1 802个乡镇。利用Arcgis 10.2对河南省乡村聚落的平均最邻近比率进行测算,结果得出ANN=0.529 2<1,因此河南省乡村聚落总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乡村聚落大都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东北部地区。

图1 河南省乡村聚落县域平均分布密度

3.1.2 县域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区域,计算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利用Arcgis10.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如图1所示。以0.08为间隔,采用人工分类法将分布密度分为12个等级。虽然乡村聚落总体呈集聚分布,但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

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表现明显的高密度分布特征,较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濮阳市,其中范县的分布密度最大为0.97个/km2,其次是台前县,分布密度为0.82个/km2。东北部地区表现为沿铁路沿线和河流周围分布,中东部地区沿铁路沿线分布,这些地区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是居民宜居地区。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表现为由中东部和东北部集中分布地区逐渐向外围密度降低,其中信阳市固始县分布密度最低,仅为0.07个/km2。

3.1.3 市域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

河南省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截止2016年年底,常住人口9 559.13万人,居我国第3位,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280个/km2。各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其中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仅为0.130个/km2。漯河市虽然面积较小,乡村聚落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村均人数不高,说明该市乡村聚落的平均规模较小。三门峡、濮阳和济源市的村均人数均不到800人。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郑州市、的乡村聚落的平均规模较大,村均人数在1 200人以上。

表1 河南省各地级市乡村聚落密度及区域差异

行政单位面积(km2)行政村数人口总数(万人)村均人数(人)聚落密度(个/km2)安阳市5 5993 268264807.830.584濮阳市4 1882 969211710.680.709新乡市8 2493 532284804.080.428焦作市4 0711 826155848.850.449济源市1 93145329640.180.235三门峡市10 3091 343106789.280.130洛阳市15 2302 7503101 127.270.181开封市64 442 3042461 067.710.358商丘市10 7044 631437943.640.433许昌市4 9962 0782221 068.330.416周口市11 9594 7525341 123.740.397漯河市2 6172 750134487.271.051平顶山市6 3012 563245955.910.407南阳市26 6004 5405741 264.320.171驻马店市15 0832 5464211 653.570.169信阳市18 9252 9003581 234.480.153郑州市7 4462 3042811 219.620.309鹤壁市2 29981169850.800.353

3.2 乡村聚落发展存在问题

河南省总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7%,总人口占到全国的6.89%,而农村人口占到全国的8.32%,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但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人均生产总值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商丘市和周口市。面对当前城镇化水平的加快,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存在很多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聚落结构与发展要求相违背和散居聚落边缘化。

3.2.1 聚落结构与发展要求相违背

河南省乡村聚落虽然呈集聚分布,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迁出,乡村聚落实际规模逐渐减小,乡村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在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弱化,不利于乡村聚落的发展。从全省的分布来看,该省乡村聚落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铁路干道沿线,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聚落分布已不再受铁路布局的限制。从市域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各市之间乡村聚落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漯河市和濮阳市聚落密度高于其他地区,但村均人数较少,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农村居住点分布零散,不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乡村聚落必须要有配套的基层管理组织,分散的小聚落造成聚落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2.2 散居聚落边缘化

远离交通干线的乡村聚落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状态,乡村规划、投资和管理不足,再加上这些地区青壮年逐步向城镇转移,这些地区出现大面积废弃房屋、废弃耕地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聚落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在南阳、信阳和周口市的贫困县表现比较明显。

3.3 乡村聚落优化研究

针对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地情、地貌及人口、自然、经济等基本条件,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城乡一体化等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符合国家建设“美丽乡村”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3.1 聚落改造,集中化管理

针对分布比较集中且规模较小的聚落,如漯河市和濮阳市的部分村落,进行改造时,可选择先以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落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然后以此为中心,将周围比较分散的小村落迁居到附近地区,增强中心村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减少了行政管理的成本投入,同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也便于集中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3.3.2 以城带乡,优先改造城乡结合部

对于城市附近的一些乡村聚落,由于靠近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已发生转变,思想比较先进,这些地区有较强的城镇化趋势。在城乡一体规划中,重点加强这部分乡村聚落的设施建设,路网、电网、水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部门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经常组织文化活动,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和理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3.3.3 鼓励边缘村落迁出

对于偏远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聚落,实施整体搬迁,向中心村迁移,中心村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且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对于中心村建设,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加强财政投入,保证基本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健全。另一方面,帮助当地居民寻找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引导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致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逐渐升级。这个阶段,农村仍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鼓励当地居民提高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共同创建“美丽乡村”。

3.3.4 发展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省内众多古镇,为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该省乡村聚落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体验度,如洛阳的牡丹花会,信阳的茶文化,这些地区的乡村聚落可结合当地文化创建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提倡农民通过自我改造,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该文从县域和市域尺度,通过分析截止2016年底,河南省乡村聚落的分布格局特征,指明了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对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河南省乡村聚落点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大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地区。

(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

(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

4.2 讨论

该研究详述了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现状与格局优化,为其他地域研究提供了借鉴。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限制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对于边缘村落和环境比较脆弱的村落,鼓励逐步迁入中心地区,一方面有利于集约化管理,同时通过减少人为破坏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针对资源特色比较突出的地区,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

但该文主要关注的是截止2016年河南省乡村聚落的格局分布现状,下一步可关注该省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可能更具参考价值。自2013年起,河南省已开始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现在除济源外,河南省其余17省辖市均有涉及,共321个村(镇),其他乡村聚落也参考这些地区进行改造建设。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河南省密度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