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资源的农村反贫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019-03-22刘绍吉
刘绍吉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0 引言
乌蒙山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涉及到云南省、贵州省和四川省38个县市区,其中云南省所属县的数量最多[1]。在2012年,《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提出明确了乌蒙山片区的重要地位[2]。为了实现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李俊杰等[3]提出发展优势产业的规划,而许多学者认为旅游资源能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降低贫困的潜能[4-5]。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统计,近5年内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3%左右[6],说明旅游业对乌蒙山片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旅游扶贫模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扶贫研究较早,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概念和扶贫的方式等,逐渐延伸到对旅游扶贫的作用和效应的研究。例如,Leon[7]旅游扶贫可以带动就业,Lepp[8]对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研究,发展旅游业可以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提升。李辉霞等[9]研究表明,云南乌蒙山片区具有较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该区域气候宜人,适合发展旅游业,可以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荀关玉[10]对该片区内产业化扶贫绩效进行研究,认为该片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高原产业聚集群。邓小海等[5]对该片区的旅游扶贫进行研究,发现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低。刘绍吉[11]对旅游扶贫效应进行研究,切实分析了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总体不高的问题并提出了扶贫效应提升的建议。
云南省乌蒙山片区作为我国反贫困的重点区域,目前部分学者虽然对该片区内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研究,但都是以该片区为整体进行研究,尚未见该片区内的各县区市反贫困空间格局研究的相关报道。研究空间分布格局的常用方法主要以下7种:主成分分析法将主要分量集中在几个少数的因素上来描述整体的特征,一般借助于SPSS或SAS软件[12]; 多元线性回归法利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13]; 层次分析法是由萨蒂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评价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层次性[14];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打分的方式构建模糊矩阵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对整体的空间格局做出评价[15]; 线性规划法是由傅里叶提出的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16]; 统计分析法是利用区域变量计算空间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以此模拟空间分布的离散性程度[17]; 空间模型分析法是利用多种空间分布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分析该空间内的分布集中度和分布密度[18]。文章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法对云南乌蒙山片区15个县市区旅游资源的农村反贫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各县区市的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该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情况,分析区域内旅游资源利用对农村反贫困的贡献,提出进一步提高反贫困工作成效的对策,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乌蒙山片区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成片特困地区,面积约4.57万km2[19]。该片区内包括云南省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和楚雄州的15个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禄劝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昭通市的昭阳区、大关县、镇雄县、鲁甸县、彝良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巧家县和威信县,曲靖市的宣威市、会泽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县。虽然该地区人口分布广、海拔差异大、自然环境条件复杂,但是该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区域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遗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景点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最近邻点指数模型
云南乌蒙山片区内的旅游产业可以抽象为点状的要素,利用ArcGIS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这些点状要素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类型,用最近邻点指数N的取值范围来确定其分布类型,N<1,为凝聚分布;N=1,为随机分布;N>1,为均匀分布。最近邻点指数N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0为实际平均的最近邻距离;Re为理论平均的最近邻距离;D为点密度。
(1)
2.1.2 地理集中度模型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计算云南乌蒙山片区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用M来表示。M的取值为0~100之间,取值越大,代表其分布程度越集中; 取值越小,代表分布越分散。M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Xi为第i个县市区的旅游产业的总数;T为云南乌蒙山片区旅游产业的总数;n为县市区总数。
(2)
2.1.3 空间分布密度模型
空间分布密度用来分析云南乌蒙山片区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用R来表示。其计算公式见公式(3)其中,Ni代表某种类型的旅游产业数量,St代表某区的总面积。
(3)
2.2 数据来源
文章云南省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jq.cnta.gov.cn)、国务院扶贫办(http://www.cpad.gov.cn)、2010—2017年国家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以及《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3 云南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农村反贫困的结构类型分析
表1 云南省各地区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
地区自然保护区(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个)总数量(个)比例(%)禄劝县20024.17寻甸县11024.17昭阳区10236.25大关县10012.08镇雄县30036.25鲁甸县11024.17彝良县212510.42盐津县21036.25永善县410510.42绥江县20024.17巧家县20024.17威信县10012.08宣威市11248.33会泽县600612.50武定县106714.58总数3061248—
根据云南省反贫困的实际情况,该文将云南省乌蒙山片区的旅游反贫困乡村按照自然保护区、旅游扶贫重点村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分为3类,具体分类和分布情况详见表1和图1~3,并根据各类所占的比重绘制如图4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地区的反贫困旅游资源的总数仅48个(该研究只统计建成且公布的景点,不包括正在建设中的景点),除了永善县、会泽县和武定县外,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所占比例都低于10%。从图1~3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自然保护区类的资源较多,分布较广泛; 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很少仅6个,分布很随机; 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数量也较少,从图3中可以看出,武定县的数量最多,占到了一半。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片区内自然保护区所占的比例最大,占62.5%; 其次是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25.0%; 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最少,比重仅为12.5%。该结果表明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类型,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但是各地区的旅游发展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比重分析结果来看,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很少,说明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基于旅游资源的反贫困还处于初级阶段。
图1 云南乌蒙山片区自然保护区类旅游 图2 云南乌蒙山片区扶贫重点村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资源的分布
图3 云南乌蒙山片区旅游示范点类旅游 图4 云南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资源的分布
3.2 整体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利用ArcGIS10.2软件对该片区内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最近邻指数N。通过计算得到云南省乌蒙山片区整体的反贫困旅游资源的最近邻指数N=1.120 3,接近于1,符合随机分布。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自然保护区类的最近邻指数N=0.889 2,小于1,介于凝聚分布与随机分布之间,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主要集中在会泽县及以北地区。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最近邻指数N=1.034 2,接近随机型分布; 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最近邻指数N=0.632 4,小于1,说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该片区内呈现凝聚型分布。
3.3 空间分布的均衡度分析
利用ArcGIS10.2软件计算该片区内旅游资源整体的地理集中指数,由表1可知T=48,n=15,计算得到M值为29.46; 假设48个旅游资源平均分布于15个县区市,那么可以得到M的平均值M′为25.82,实际值大于平均值,说明该片区内旅游资源整体分布较集中; 对各类资源计算集中指数,除旅游扶贫重点村外,其他两类资源的集中指数均大于整体的平均值,说明云南乌蒙山片区内农村反贫困的旅游资源较为集中,具有资源集聚的优势,有利于加快旅游资源反贫困的进程。
3.4 空间分布的凝聚区域分析
利用空间分布的密度模型来分析云南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分布的凝聚程度,通过计算得到15个县区市的分布密度。绥江县的分布密度最大为22.68个/万km2,其次为武定县,密度为21.07个/万km2; 而禄劝县、寻甸县、大关县的分布密度很低,分别为4.57个/万km2, 5.04个/万km2, 5.55个/万km2。此外,会泽县、镇雄县、威信县、宣威市和巧家县的分布密度也较低,都低于10个/万km2。由此可见,该片区内旅游资源分布呈区域性集中分布,该片区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大,最密集的区域在绥江县、武定县、永善县和彝良县。
3.5 区域分布特征及差异分析
根据最近邻指数和分布密度计算结果,可知各地区都分布着一定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接近于随机分布,说明政府在坚持旅游扶贫的政策时,对各地区均衡考虑,各地区都受到了扶贫政策的影响。
通过分布密度指数分析结果可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只分布在4个县市区,其中武定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就有6个。该片区内之所以出现旅游资源严重失衡,主要归结于资源禀赋和政策因素。武定县虽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随着永武高速的建成,交通愈加便捷; 在政策上,政府对资源丰富的县区加以政策的倾斜,政策的引导、优美的环境和民族特色促进武定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6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6.1 资源禀赋
旅游扶贫是基于资源优势条件下展开的,自然保护区是根据该片区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数目确定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扶贫重点村必定经过选择后而确定的。经调查发现,该地区拥有国际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别的7个,省级以上景区6个,省级以上公园3个,国家级的红色景点3个,还具有丰富的地方特产和旅游商品。
3.6.2 地理位置
地形和地貌是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通过表1和图3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在武定县。武定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山上和山下的温度差异较大,形成了“一区多带”的特殊气候特点,总面积约3 322km2,县城的海拔为1 710m,境内有著名的“狮子山”、“大裂谷”、“水城河”等景区。其旅游业发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便捷,武定县内部河流众多,与外界连接的交通十分方便。
3.6.3 政策因素
云南省乌蒙山片区是一个连片的贫困地带,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省加强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计划建立定点的扶贫单位,实行责任考核制度。2006年片区内旅游总收入为2.66亿元, 2010年达到27.11亿元,而2016年已超过60亿元。贫困人口也从2010年300多万人降低到2016年13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降低了50%左右; 人均GDP从2015年1.4万元增加到2016年1.5万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旅游扶贫政策的引导促进了云南乌蒙山片区内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该片区内集中反贫困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文以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内15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运用不同的空间分析模型研究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该片区内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但是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旅游资源整体呈现随机分布,但自然保护区类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类型趋于凝聚型分布; 通过密度分析发现该片区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北部和西南部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较大。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和政策引导下有利于加快旅游资源反贫困的进程。
4.2 建议
通过对云南乌蒙山片区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各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该片区农村反贫困还处于初级阶段。程天旭[20]对乌蒙山贫困区的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该片区内旅游产品竞争力较弱,交通便捷性较差,旅游市场开拓不足,城镇化较落后。结合以上的研究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云南省马蒙山片区反贫困的工作成效,针对旅游扶贫的标准和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4.2.1 完善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评定标准
结合已评定的重点村的分布情况,除了革命老区和特困农村外,考虑边远的贫困地带和具有开发潜力的非重点村,可以从交通便利、资源优势以及产业等方面出发,坚持“点—轴”发展理论,集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特色旅游区,以此带动周围交通不便、经济贫困的地区。
4.2.2 落实相关政策,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首先,要加大特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尽量增加当地农民补贴,增加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 其次,在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地区特色旅游商品,挖掘地区特色的文化,增强地区旅游的竞争力; 最后,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减少旅游扶贫开发的成本,提高旅游反贫困的效率。
4.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
旅游扶贫的实施必须以改善交通为前提条件,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供水供电能力和通信设施服务。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的倾斜,加大各地区间的公路建设,加快旅游景区的道路改善,降低高速的收费标准,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该片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
4.2.4 坚持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理念
各地区在发展旅游扶贫的同时,坚持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让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基石,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丰富旅游资源的种类,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机会,从就业方式和创业途径上实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