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层次灰色方法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2019-03-22石丹,杨慧
石 丹,杨 慧
(1.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四平 136000; 2.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平 136000)
0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普遍和严重的背景下,被誉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基石的生态旅游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在国内,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章》,十九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可见,生态环境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端紧迫的时代性命题。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预估,到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70亿人次,国内旅游需求特别是享受自然生态空间的需求爆发性增长。然而在实践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粗放、盲目、无序、过度开发等不持续性[2],忽略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因此,科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3],准确地评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确保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 文献回顾与研究进展
关于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Obua(1997)以乌干达基勒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指出自然保护区有很大的娱乐和生态旅游的潜力,建议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4]。Nouri等选取两个代表旅游发展潜力和一个反映发展潜力局限性的3个主要标准对伊朗南部波斯湾的北部海岸线康安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5]。Movahed等(2010)以Makhdoom生态网络模型为基础,利用GIS确定了伊朗胡泽斯坦省首批生态资源,并对生态旅游潜力进行了评价[6]。Redowan等(2013)利用半结构式问卷对孟加拉国锡尔赫特区域内游客进行民意调查,探究生态旅游景点的潜力,并提出改进和发展建议[7]。王霄,黄震方等(2007)从资源、市场、环境和开发条件4个方面构建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体系,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进行了实证探讨[8]。张春丽,佟连军等[9](2008)将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分解为需求、供给、保障力和支持力4个方面。周彬,钟林生等[10](2014)关注边境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从资源、环境、社区、市场、区位和交通等6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旅游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何方永[11](2015)基于省域层面,构建了包含资源、市场、支撑3个维度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黄震方等(2008)廉同辉等(2010)吕建树等(2010、 2011)张凤太等(2012)吴文庆等(2012)罗艳玲(2016)等学者则以海滨地区、边境地区、自然保护区、水利生态旅游地、省域范围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旅游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讨[12-18]。这些研究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提供操作思路和科学支撑,也对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综上所述, 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但多侧重于生态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评价,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们逐渐关注到了市场开发潜力和生态环境条件对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但相关文献数量不多,对于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还处于探索、建设阶段,研究还有待深入。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文章力图构建出一个客观、全面评价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为例进行量化分析,以期对我国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 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
2.1 研究方法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属于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问题,最常见的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但AHP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判断者经验因素影响较大,使评价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即具有灰色性[19]。灰色评判法能够更好体系复杂评价系统中各因素指标之间的灰色关系,具有更高的分辨率[20]。因此,运用灰色多层次方法构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判模型。
2.2 分层设计评价指标
在检索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开发评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与该文研究相关的评价指标51项,然后通过专家访谈或问卷调查来修正和完善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客源市场、生态环境4项准则层(记为Ui)的评价体系; 资源价值、资源属性、开发潜力等11项系统层(记为Uij); 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等40项指标层(记为Uijk)构建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3 综合评价权重的确定
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指标赋权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层次分析法(AHP)、模糊评价法、专家咨询法等为代表的主观赋权法[21-23]; 一类是以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简称CV)、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为常见的客观赋权法[24-26]。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依靠专家经验,具有主观随意性,后者依赖样本数据,可参与性差。针对于两类方法各自的不足,将主客观赋权法组合使用,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集成得到组合权重,可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赋权结果更合理、科学。
2.3.1AHP法确定权重
根据已构建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模型,通过专家打分,运用Santy的1~9标度法,按照指标层—系统层—准则层—目标层的顺序,建立判断矩阵对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 求出每个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可得排序权值; 计算出各层次指标的总排序,且计算结果均需要通过一致性检验,确保计算结果有效。
2.3.2CV法确定权重
根据变异系数求指标权重的公式为:
(1)
2.3.3AHP-CV综合权重
基于AHP-CV组合的综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2)
2.4 确定评价等级与样本矩阵
(3)
2.5 确定评价灰类
2.6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4)
(5)
2.7 确定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6)
(7)
(8)
(9)
2.8 多层次综合评价
(10)
(11)
R(X)为准则层指标Ui对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系数矩阵,则有:
(12)
B(x)为第x个地区目标层指标U的灰色综合评价结果,则有:
(13)
2.9 计算综合评价值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Z(x)=B(x)×CT
(14)
式(14)中,B(x)为求得的第x个地区一级指标U的灰色综合评价结果,CT为各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的转置,C=(1,2,3,4,5)。然后根据Z(x)值大小,对照灰类等级,评判生态旅游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大小。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地处黑龙江与辽宁之间,主要辖8市1州,即1个副省级市长春, 7个地级市吉林、四平、松原、白城、辽源、通化和白山, 1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51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良,东中西部各具特色,可恢复性和保护程度较好。2016年吉林省全年接待游客总数1.657 877亿人次,同比增长17.32%; 实现旅游总收入2 897.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4和11.55个百分点,旅游业已占全省GDP的8.7%。自2013年确定要把旅游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以来,吉林省将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何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旅游发展潜力,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吉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吉林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2 AHP-CV综合权重确定
按照以上算法模型和步骤,运用AHP法和CV法分别求出各指标权重,记为WAHP和WCV,继而可求得基于AHP-CV组合的各指标综合权重,记为WAHP-CV,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系统层指标层权重WAHP权重WCV综合权重WAHP-CV相对于U相对于Uij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U旅游资源U10.365资源价值U110.358(0.138)观赏游憩价值U1110.0550.0220.0390.336历史文化价值U1120.0200.0200.0200.197科学艺术价值U1130.0230.0190.0210.199生态和谐价值U1140.0400.0200.0300.267资源属性U120.351(0.128)资源珍奇度U1210.0210.0150.0180.14资源规模与丰度U1220.0170.0110.0140.11资源完整度U1230.0130.0530.0330.261资源组合度U1240.0410.0300.0360.281资源知名度U1250.0360.0170.0270.208开发潜力U130.271(0.099)产品转化潜力U1310.0270.0200.0240.314优化整合潜力U1320.0340.0190.0270.335品牌价值潜力U1330.0380.0180.0280.351开发条件U20.233区位条件U210.334(0.078)地理位置及可及性U2110.0420.0170.0300.434与周边旅游资源关联U2120.0350.0350.0350.567旅游条件U220.274(0.064)基础设施U2210.0070.0350.0210.185地区接待能力U2220.0200.0340.0270.285适游期U2230.0260.0280.0270.306旅游服务质量U2240.0160.0380.0270.264社会经济环境U230.175(0.041)经济发展水平U2310.0090.0260.0180.212旅游产业基础U2320.0140.0360.0250.312社会文化开放程度U2330.0080.0410.0250.256居民支持与参与度U2340.0110.0220.0170.218未来保障潜力U240.217(0.051)交通优化保障U2410.0120.0290.0210.228科学技术保障U2420.0070.0200.0140.138旅游人才保障U2430.0080.0430.0260.237旅游投资保障U2440.0150.0260.0210.240开发政策保障U2450.0140.0170.0160.198客源市场U30.125客源规模U310.444(0.056)吸引范围U3110.0240.0230.0240.415游客消费能力U3120.0320.0350.0340.587市场潜力U320.556(0.070)市场竞争能力U3210.0220.0170.0200.274游客增长率U3220.0090.0110.0100.142旅游收入增长率U3230.0130.0200.0170.235营销推广能力U3240.0260.0230.0250.350生态环境U40.277环境质量U410.412(0.114)空气净节度U4110.0430.0120.0280.312地表水质量U4120.0380.0220.0300.390植被覆盖率U4130.0340.0150.0250.298环境保护及优化潜力U420.588(0.163)景观保护程度U4210.0540.0300.0420.299污染治理状况U4220.0450.0270.0360.255生态补偿能力U4230.0280.0340.0310.236生态工程建设U4240.0350.0230.0290.211 注:WAHP代表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得的各指标权重; WCV代表通过变异系数法求得的各指标权重; WAHP-CV代表综合权重
3.3 确定评价矩阵
3.4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与权向量
3.5 多层次综合评价
3.5.1 对系统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对长春市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系统层11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相应权向量如下:
对长春市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准则层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相应权向量如下:
3.5.2 对目标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对目标层U进行综合评价,得:B(长春)=A×R(长春)=(0.407, 0.403, 0.194, 0.001, 0)。
3.6 计算综合评价值并排序
长春市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结果为:Z(长春)=B(长春)×CT=4.228。
同理:Z(延边)=4.195,Z(吉林)=4.119,Z(通化)=3.906,Z(白山)=3.877,Z(白城)=3.582,Z(松原)=3.519,Z(四平)=3.111,Z(辽源)=3.062。
吉林省8市1州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排序为:
Z(长春)>Z(延边)>Z(吉林)>Z(通化)>Z(白山)>Z(白城)>Z(松原)>Z(四平)>Z(辽源)
4 结果分析与发展建议
4.1 确定发展潜力层级与开发思路
根据吉林省8市1州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将吉林省8市1州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划分为3个层级,即长春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市为一级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区; 通化市、白山市、白城市、松原市等4个城市为二级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区; 四平市、辽源市为三级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区。因此,在开发时序上,确立“一体、两翼、一带动”的发展思路,即以长春—吉林—延边为核心主体,优先开发、重点建设,构建吉林省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轴,辐射带动省内其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 以白城—松原、通化—白山为两翼,通过打造西部和南部两个特色生态旅游区,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促进省内生态旅游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 从而带动相对较弱的四平市和辽源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形成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一体化发展局面。同时,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加强区域外生态旅游线路的链接和跨省、跨国旅游协作,形成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生态旅游带,推动东北亚的生态旅游片区一体化发展,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4.2 构筑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新空间
在遵循科学性和保护性两大原则的基础上,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指导,根据吉林省生态资源特色、功能定位、环境承载力和开发时序,构建“点”、“线”、“面”、“网”、“链”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新空间格局。在“点”上,打造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生态旅游品牌。如重点打造长白山、净月潭等森林生态游; 松花湖、查干湖等湖泊生态游; 向海、莫莫格湿地生态游; 朝鲜族民俗体验生态游以及冬季冰雪旅游等生态旅游品牌,实施差别化发展,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在“线”上,实现吉林省内各生态旅游地之间的良好串联。吉林省应加快旅游公路建设,实现省内各城市之间、各景区之间等级公路的有效连接; 完善公路旅游标志牌上,重点沿途旅游标志牌等。在“面”上,通过“点”、“线”的交织,拉动形成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轴与生态旅游发展带。在“网”上,形成旅游交通网、要素服务网、安全保障网等多种网状管理和设施的全覆盖; 在“链”上,以拓展产业链为牵引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融合发展,促成生态旅游在价值链、产业链、服务链、体验链等方面的拓展和延伸,实现协调可控生态游。
5 结论与讨论
文中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层、11项系统层、40项具体指标层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指标赋权,并以吉林省为例,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其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各市州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且各市州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吉林省8市1州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吉林省生态旅游开发思路与建议。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受到资料获取能力所限,评价指标的选取还不全面(如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再者,该研究仅对吉林省各市州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对于吉林省生态旅游具体功能分区、发展模式、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未做深入探讨,将会在今后的研究中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