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公共服务促乡村振兴
2019-03-21王爽
王爽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镇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现阶段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乡镇公共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个方面来讨论以公共服务促乡村振兴。这对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各个分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共服务 乡村振兴 乡镇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222-02
一、乡镇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一)如血液般渗透
乡镇公共服务如“血液”般充满并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身体”。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这诸多方面无一不与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息息相关,良好的乡镇公共服务可以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城乡差距拉大,其中最明显、影响深远且广泛的还是公共服务差距。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农村社会养老、社保以及最基本的科教文卫的缺失,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滞后,进而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如镜子般反映
乡镇公共服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如“镜子”般的反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程度与效果如何,直接就在乡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中体现出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这体现了加强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考价值。
(三)如脊梁般支撑
公共服务强调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最基本的科学、教育、体育、文化以及卫生等方面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现阶段还包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以及各个分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乡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乡镇公共服务作为“脊梁”是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广大的农村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致富可能性,这对于发展农村落后的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现阶段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一)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公共服务不仅要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还包括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服务与产品。虽然我国已连续多年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资源的投入,乡镇公共服务也取得一定改善,农村居民获得感有所上升,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无法满足农村广大居民的实际公共服务需求。究其原因:
其一,随着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的表决通过,全面二胎政策定于2016年元旦之日起正式实施。农村地区的“多子多福”观念浓厚,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很多经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赶上“潮流”,生下二胎,这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增加,随之而来的无疑是乡镇政府在孩子教育、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其二,“产业兴旺”作为十九大报告总要求的第一条,被看成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近年来,农村地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虽小有成就,但这也是针对极少数农村居民来说。广大农村居民为了养活自己的家庭,大量涌入城市地区打工,城市地区人口增加,政府不得不使公共资源更多地偏向城市地区,而留在农村的居民却还是不能享受到足够的公共服务。
(二)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与供需矛盾。农村居民最迫切需要的医疗保障、水利设施以及教育服务等公共服务严重缺失,而需求相对较少的公共服务如健身路径设施、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又相对过剩。
一方面,由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见效慢、投入大的工程,一些乡镇政府在接到上级文件后,倾向于开展一些“立竿见影”公共服务展示绩效与成果,殊不知那些见效慢、投入大的公共服务才是农村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务。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根据上级的命令、指派,而不是深入群众、了解农村居民的真正需求,因此出现了公共服务在某些方面供给过剩、又在某些方面供给不足的情况。
(三)乡镇政府公职人员与农村居民“隔阂”大
一方面,乡镇政府的公职人员很大部分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后录用的,这些公职人员绝大部分又是非农村地区的人,他们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风俗习惯、设施条件等缺乏具体的了解,又很少主动下基层去了解农村居民的真实境况与需求,这就使得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达到农村居民的期望。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涉及自身的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低。究其原因:其一,留在农村地区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处于中间年龄段的青壮年已外出打工。老人的思想较为闭塞,民主意识薄弱,“怕官”意识浓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底。其二,一条有效表达需求的渠道的缺失也是导致农村居民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渠道的缺失导致农村居民的意愿与诉求无处表达,农民的意见建议难以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乡镇政府公职人员也接收不到群众反馈,导致农村居民参与度底。
三、以乡镇公共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创新乡镇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机制
“有钱好办事”这句话用在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上也有同样的效用,乡镇政府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财权与事权,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上做到充足。乡镇政府是上级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也是财政压力最大的一级政府。要使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增加,有以下措施:
其一,保证乡镇政府拥有与提供的公共服务相适应的事权与财权,将财政压力逐步往县上一级政府转移,使乡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没有财政担忧。
其二,乡镇政府要积极完善各项经济制度,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自主创收。其三,积极引导社会经济向公共服务转移,努力创造一个“自力更生”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环境。
(二)优化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
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各方面应该“有屈有伸”,而不是“一刀切”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脱贫战上,国家强调“精”与“准”;在公共服务上,也应该同样强调“精”与“准”,提供精准的公共服务。在优化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方面,有以下措施:
其一,找准贫弱项,增加对贫弱项的公共服务投入。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投入不足的板块有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等方面。乡镇政府可以通过制订并实施农村地区全员参保计划,实施参保登记与社会保障卡工程,提高社保卡的农村覆盖率,以支持农村社会保障;通过合理布局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引进大学师范毕业生,提高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根据国家标准来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加大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贯彻实施力度,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项目。
其二,适当减少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过剩的项目上的投入。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过剩的项目包括健身路径设施、农贸市场等。在这些公共服务提供过剩的项目上的投入减少,不仅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公共资源,还可将节约下来的资源转向公共服务紧张的项目上。
(三)转变公职人员的工作理念,提高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
乡镇政府公职人员与农村居民之间的“隔阂”状态应从转变公职人员的工作理念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对于公职人员,首先,要树立服务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是乡镇政府公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与服务质量的第一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服务理念树立好,适合农村居民使用的需求表达与反馈渠道建设好,有利于公职人员真心实意为农村居民提供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發点和落脚点,拉近公职人员与农村居民的心理距离。其次,要树立合作理念。合作理念可以使乡镇公共资源在合理范围内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乡镇政府公职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通过与社会组织以及农村居民在智力以及物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来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有利于拉近公职人员与农村居民的空间距离。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要树立自己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在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主体地位。农村居民要将自己的意愿充分向公职人员表达,切实发挥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拉近与公职人员的心理、空间距离,为乡村振兴一起出力。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国务院公报,2018(29).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张振楠,张秀荣.以农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18(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