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2019-03-21张云青高邵广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现状

张云青 高邵广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比如资助评价认定不规范、监督服务工作不到位、“育人”工作不精准、资助育人效果差等。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的引领,革新资助育人工作者固有的“扶贫即救济”思想,完善高校资助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及贫困生资助育人方案,强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环节,建立“两育一导”的贫困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以契合国家“五位一体”多层次创新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 资助育人 现状 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29-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成功开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阶段如何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贯彻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将亟待进行质量转换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做得更好,让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中受助、在成长中受教是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已经形成了奖、助、贷为主,勤、免、补为辅,其他形式做重要补充的较为健全的贫困大学生政策资助体系[1],此项工作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得以成为国家建设、地方脱贫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助人”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种“扶贫即救济”只重物质帮扶、少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的客观实际使高校的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仅限于物质救济表层,而接受资助的部分青年学生也尚未对家国和感恩有清醒的认识,未能让他们因受助而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帮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此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存在资助评价认定不规范、监督服务工作不到位、“育人”工作不精准、资助育人效果差等突出问题,部分政策推行高校所采取的简单粗放的资助工作方式不仅会遗漏一部分本应该得到资助的学生,也会对个别未能得到资助的真正贫困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在大学生中间也存在“坐吃等靠”的情况,这种侥幸投机的心理严重禁锢了部分受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进步动力。若这类学生申请成功会给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造成恶劣的影响:比如任人唯亲式的暗箱操作以获取资助资金、学生谎报瞒报申请信息,申请成功后奢侈消费、享受政策待遇却没有感恩之心等,这些都会造成高校资助资金的极大浪费和高校乃至国家公信力的受损。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国内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相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也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但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资助与育人仍然自成体系、独立并行,二者互补动能有待初始开发和后续运维。要让高校资助育人向更好的、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转化,将其锻造成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新动力,以弥补教育教学改革动力不足。

二、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视域下开展好高校资助育人创新实践工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贯彻落实持续推进的国家扶贫战略,肩负科教兴国、脱贫攻坚与人才强国重任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在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急剧增加的客观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时期,高等教育教学也已进入深层次变革的关键期,当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应时而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下解放思想,化繁为简,走创新实践之路,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于资助育人全过程,揉和资助育人动能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以更好地契合高校相关领域软硬件资源短缺的实际。本文就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视域下有效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创新实践工作,分以下几点论述。

(一)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革新资助育人管理人员固有的“扶贫即救济”思想

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转变资助育人工作者原有落后的扶贫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定位,始终坚持传播社会主义教育资助事业正能量的工作主线。转变高校相关人员的资助育人思想,以班主任老师为教学宣教主体,以学生辅导员为生活宣教组织者,加强管理人员的资助育人相关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以革除原有单一的物质扶贫思想,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2]以此为基础在资助育人具体实施过程中增加精神辅助和思想督导环节,例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适度开展“红色之旅研学”“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座谈会”“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学习交流活动,让贫困大学生在参与观察中感悟,于聆听榜样心声中成长,形成生活与学习双带动、共引领机制,从而将政治教育、思想引领、人生教育等内容真正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让贫困大学生真正具备完全的人格、品格和完成国家与家庭复兴使命的信心与能力。

(二)完善高校资助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实行新的贫困生资助育人方案

在国家进行全新的资助与育人评价、管理和监督的顶层制度安排的基础上,构筑更加严格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贫困生认证体系,强调学校在资助和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责任。其中,高校在提交申请的学生中根据他们日常的消费表现、德育情况及民调数据确认贫困生参评资格确认人选,取消民政部门贫困认定证明,改由贫困生提供生源地所在街道或村委會出具的贫困生家庭财产性及经营性收入等辅助证明材料,再由高校相关负责人向基层单位主管人员核验信息,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地方和国家相关部门负责查验和复审,对其中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列入学生诚信档案或记入学籍档案,以提高违法、违规者操作运行成本,杜绝顶风作案行为,以最大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国家相关扶贫资金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保证国家公信力的有效维护和高校公益形象的确立与巩固。

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分资助和育人两方面进行可追溯化、痕迹化、学分化管理。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以外向贫困学生设置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实习任务或顶岗实习机会,以学分进行量化,将所获成绩列入贫困生学籍档案,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对年度助学周期内所有受资助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考评不合格者追回资助金和作出通报处理。改变原有领钱、领工、领物既受助的方式,以此为压力让贫困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尽快融入社会,从实际工作中获取并掌握一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以“早融入、早尝试、早选择、早成就”的体验式学习实践带动贫困大学生树立起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增长承担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勇气与定力,以更加正向、阳光、积极的崭新的个人良好风貌,躬身求索、砥砺奋进,争取早日成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蓬勃力量。

(三)加快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环节,建立“两育一导”的贫困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

(1)加大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力度,让家国情怀在责任意识培养方面发挥更大效能。当下贫困大学生中出现了攀比、虚荣消费、暴力倾向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也让其家庭承受着经济与情感的双重压力,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其中感恩教育的缺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此类学生在性格形成时期就未接受到相关的教育,未真正形成“责任意识”。基于此,高校应该面向贫困大学生开设感恩课堂,以视频、图片、文字等为主要呈现形式来分享传统“孝”文化和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唤起青年学生肩挑民族复兴和家庭与个人幸福重任的意识。另外,通过架设沟通桥梁,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场景增加贫困大学生与家长互动交流的机会。以贫困学生为活动主体,以辅导员老师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开展“同上一堂课、同做一天工”体验营、感恩教育讲座或利用QQ、微信等交互平台建立母亲节、父亲节线上感恩互动交流等形式的感恩活动,以此让青年学生更真实地感知父母生活的不易,体味经年养育的艰辛,使他们深层次感悟到承担关爱父母责任的迫切与必要。此外也可以组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风情的红色研学活动[3],例如“重走长征路”徒步行军、“南沙群岛海域岛礁图片展”、“中国先进武器装备图片展”等,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切入点,激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再辅以开展系统科学的理性知识学习,让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爱国观和报国志向。

(2)适当开展贫困大学生的人生教育,让他们尽早树立人生目标。始终把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作为辅导工作主线,以此为基础增加大学生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教育成长规划等一些列的人生教育和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机组成的“三观教育”,让贫困大学生在此项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与感悟,从而“认识自我”。以此摒弃自卑心理或恐慌情绪,抓好人生定位。另外,要尝试引导青年学生制订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以计划为指引提高他们依据家庭背景、能力素养、社会环境和其他可变量等综合因素对个人影响作出正向分析与规避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顺应新时代的进步潮流。

(3)对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全覆盖、多时段、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近年来患有或出现洁癖、恋物癖、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和自卑、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的人群正在逐年增多,而贫困大学生极易受先天的家庭环境和不利条件影响出现自卑、消极、悲观等情况,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有责任、更有义务在学生人格形成期和人生选择阶段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建立“学生辅导员+心理学教师+心理医生”的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体系,本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筛查与诊疗,以学生辅导员为监测组织者,以贫困大学生为重点被检测对象,采用匿名信息采集、问卷调查、生活委员实时监报、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辅导员+心理老师”秘密访谈形式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生活引导,对患有特别严重的心理疾病的贫困大学生采用送医治疗方式,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疾病诊疗。

总之,通过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两育一导”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启迪和熏陶下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兼具“讲诚信、重礼仪、懂感恩”的完美品格和担当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时代使命的才学与技能,进而“成就自我,成就大我”。

三、高校资助育人创新实践的意义

高校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资助育人体系和运行模式符合国家“五位一体”多层次创新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近年来高校资助育人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所需的人才培养素材和教育经验性参考,使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形式、类型、主体、机制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和依托,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资助各环节,促使简化、包容、创新的复合思想引领、感恩教育、物质资助、人文关怀等丰富内涵的新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航.高校學生资助工作精致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2]费萍.试论辅导员贫困生资助育人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33-135.

[3]胡建.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0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高校现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