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方文献中的茶歌文化及其艺术形态
2019-03-21孙海静
孙海静
摘要:云南茶歌是中国采茶歌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与文化特征。本文介绍了云南茶歌的传播情况,分析了云南茶歌的主要艺术形态,认为云南茶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歌曲曲调独特、重视歌舞,同时受到云南地方文化的影响,云南茶歌崇尚自然、追求自由,风格原始古朴。
关键词:云南茶歌 艺术形态 文化特征 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078-02
茶歌又叫“采茶歌”“采茶曲”,是反映茶农生活与劳动生产的民间歌谣。作为一种伴随茶行业产生和发展的音乐现象,茶歌几乎遍及我国的茶产地。然而不同地区茶歌有着不同的谱例与曲调模式,这也表现了茶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茶歌在艺术表现上与地方民谣一脉相承,例如,江南茶园流行的采茶歌谣与江南小山歌在旋律上有相似性;流行于赣南于都、瑞金、陇南一代的《采茶谣》则常为羽调式或徵调式,曲调由四个乐句或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构成。就艺术特征而言,茶歌不仅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或地区性特征,还在采茶、种茶与制茶等劳动过程中记录了各民族的劳动生产与生活片段,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风格,具有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点。
一、云南茶文化与茶歌的传播情况
云南茶歌的流行得益于中国茶叶经济的发展,是云南茶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云南茶歌是中国采茶歌艺术中形成较晚的地方族系。如今遍布于中国茶产区的茶歌最早孕育于江南吴地,脱胎于当地流行的江南山歌,后在明清年间繁荣于江西赣南,并依靠明清茶叶贸易的推动,吸收各地音乐所长,得到进一步传播与演化。就艺术形态而言,中国采茶歌拥有大量的地方族系,云南茶歌形成较晚,其传播与演化是中国采茶歌艺术发展的缩影。就内容而言,云南茶歌重视歌曲的舞歌功能,拥有地方习惯性的曲调形态,还在经历了山歌、小调、舞歌与戏曲唱段的体裁演变后完成了艺术形式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演化。
据《云南风物志》记载,元明两代对云南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和移民,来自中原的音乐艺术对云南各地区的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初云南又实行“改土归流”,农业与手工业的水平逐渐提高,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规模都有所扩大。就采茶歌舞的流行而言,云南在明代就已出现“采茶灯”,这些围绕采茶、种茶、制茶等活动的民间歌舞活动不仅是茶行业繁荣的象征,还成为伴生于茶叶的精神产品。遥想当年在沙尘滚滚的茶马古道上,风尘仆仆的茶商间或许曾有茶歌飘荡。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一位歌女的口唱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自古以来,茶歌的传播与茶叶生产与贸易活动息息相关,茶歌的内容是对当地茶叶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反映。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茶叶生产越是发达,茶歌的艺术形态越丰富,茶叶贸易越是繁荣,茶歌越能吸收来自其他地区音乐艺术的内容。就茶歌的传播情况而言,茶歌的流行与传唱與种茶、采茶、制茶与卖茶的生产贸易活动相关联,承担种茶、采茶与制茶工作的工人与负责交易茶叶的商人都是茶歌的传播者。
著名的云南东川“采茶歌”能够吸收江西采茶歌、江南小山歌等其他地区音乐艺术的精华,还与移民来滇的历史有关。云南的嵩明与东川是明清两代重要的移民区,当地居民多来自北方和南方各省,因此该地区在音乐与艺术文化上受到中原较大影响。据清雍正纪撰的《东川府志》载,“旺清赵杨李三姓流寓于此,至今子孙繁盛。又一种‘孟人,乃通判孟达所遣汉人,久变为夷人”。除了移民,明清之际大量从中原地区流亡与出逃的农民还加速了云南茶歌的地域性演化。明洪武至清乾隆年间官府赋役繁重,官绅大量兼并土地,中原地区外逃农民人数激增,仅以江西为例,南安、赣州两府“游食他省者十之九”,此时大量农民逃窜至云南、贵州等地,据史书记述云南“矿厂大半皆江西之人”。
二、云南茶歌的主要艺术形态
茶歌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云南茶文化现象。主要的艺术形态包括祭祀歌、童谣、山歌与小调、戏曲唱段与舞歌。
祭祀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反映人类原始文化的艺术形式,往往记录了人们在自然界各种现象面前的思想活动,祭祀歌的艺术表现往往借由宗教仪式活动实现。据清代文献《普洱茶记文》记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茶歌已经具有了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文化传统风俗。组织人员演唱茶歌是当地人每年新茶开始采摘时祭祀茶神的表演内容,歌词中提到的“茶祖”是傣族人民崇拜的神灵“布腊灵”。祭祀歌曲崇拜自然,反映人们对茶叶品质与价值的重视。
传唱茶歌是茶农教育下一代的主要形式。童谣这种类型的茶歌内容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茶农的工作场景,还可以是茶农日常生活的片段或茶农对生活的感受。例如,“筐筐茶叶养爹妈”等歌词就反映了少数民族对“孝道”的传承,这些采茶歌通过儿童的传唱实现了歌曲的教育与启蒙功能。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彝族、傣族多从事采茶活动,在采茶的劳动过程中传唱了大量采茶民歌,山歌与小调。如大理《采茶调》:“正月里我们是采呀茶,是新呀年,姊呀姊地妹妹,到山前哪”;再如凤庆民歌:“口唱山歌手采茶,一心二用心不花”,等等,都把云南的民族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记录了云南风土人情,成为事实上的口述史记录载体,成为传承云南民族文化的桥梁。
戏曲唱段与舞歌主要有以玉溪《茶山配》为代表的花灯剧戏曲节目,是艺术表现较为成熟的云南茶歌作品,《茶山配》在内容上还可以分为“大茶山”与“小茶山”等形式。这些作品常常以“满天星”“双直排”或“三面镜”等花灯队形编排演员的舞蹈,并配以“玉溪采茶”“东川采茶”或“嵩明采茶”等曲调。作品在内容上主要为节奏感强、表现欢乐情绪的民族音乐,记录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正崴”“崴步”与“十字步”等舞蹈动作的运用是云南花灯剧舞台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这些作品的编排不仅吸收了彝族舞蹈的动作,还对音乐的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云南茶歌的文化特征
云南的茶歌受到多民族文化的影响,有着明显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历史上,云南自古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之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此地的艺术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据历史学者考证,清代曾将云南省府以外的地区划分为三,将其称为迤东、迤西与迤南,同时还在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总体而言,云南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具有极具特色的次级历史文化区域。云南的这一历史文化特点也影响了本地音乐艺术的发展,赋予了云南“茶歌”这一具体的音乐艺术作品许多独特的艺术特征。云南茶文化的兴盛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茶歌《采茶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早期民众在采茶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独特享受。
云南茶歌本身的音乐形式就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曲调独特,重视歌舞。云南茶歌曲调一般为对称的两个乐段,四个短小的音乐腔节,在一个八度之内,音乐由高到低逐步下趋。这种采茶歌曲音乐上有短小精悍之感,更加符合人们寻求朴实的意境。同时,云南茶歌重视歌曲对舞蹈的协调作用,主张以歌伴舞。云南玉溪地区就流传着花灯歌舞节目《茶山配》,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由五男四女表演,主要是集体舞形式;另一种是以演唱为主的,二男二女表演。茶歌的整体节奏比较平缓,以舞蹈配合音乐,表现茶农采茶时的平淡自然。
云南茶歌还具有崇尚自然、原始古朴的特征。云南茶歌反映出云南独特的气候特征,并延续了云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独特美学观念。古语“采无时”,意指云南一年四季均可采茶,这不仅反映了云南亚热带气候的重要特征,也是云南茶叶生产周期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云南多民族聚居的现实使当地文化主张社會生活趋于自然,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不受束缚;另一方面,云南的地理条件限制了文化的交流,多山的环境导致云南封闭性更强,外来文化较难进入云南,故而使其保留了诸多文化的原貌。这种追求自然、崇尚自由,又有些原始古朴的文化直接反映在云南的茶文化上,以茶的饮用为例,唐代“杂椒姜桂和烹而饮”的饮茶方法,至今仍保留在佤族饮用“凉拌茶”中。茶歌更是主张自然、风格古朴,傣族茶歌、东川“采茶歌”的歌词内容就反映了云南茶歌对当地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云南茶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流传至今的东川“采茶歌”及众多少数民族茶歌作品正是其悠久历史文化的反映。云南茶歌是一种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类型,具有的鲜明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的云南茶歌是云南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本文通过对云南茶文化及茶歌的分析,结合云南茶歌所显示的艺术特征与音乐特点,进一步归纳了云南茶文化的美学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茶歌,品味云南茶文化,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民族性都有着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蒋云刚,周娴婷.我国茶歌的起源和发展[J].福建茶叶,2016,38(11):311-312.
[2]邹昌峻.茶歌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3):105.
[3]黄允箴.论“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1994(1):52-64.
[4]罗玲芝.沧源佤族原生态民歌赏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1):121-124.
[5]余嘉华.云南风物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418-43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