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千户所布防特点分析

2019-03-21王坚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明代

王坚梁

摘 要:文章以沥海所为例,对明代千户所的布防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明代沥海所的海防体系、选址特点、防御工程、空间布局、沥海所与百沥海塘的关系等,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沥海所保护措施和建议,在古城复兴的前提下进行整体保护。文章对沥海所的军事设施和空间布局进行了重点阐述,军事设施包括沥海所城(防御工程系统),辖台、烽侯(报警系统),巡检司(巡检系统),关隘防御(点状设防);空间布局着眼于防御层级的组成、街巷格局和公共建筑。

关键词:明代;千户所;沥海所;布防

沥海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北侧,历史上北濒钱塘江,西南两面临曹娥江,处于曹娥江入海口(古时此处钱塘江称北海)。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视察浙江各郡,在此设立沥海千户所,为明代沿海85处[1]千户所之一。

1 明代沥海所海防体系构成①

明代是我国最早设立御海建制的朝代,从洪武八年(1375)起,浙江设都指挥使司,绍兴府立三卫五所,沥海所为当时的五所之一,隶属于临山卫。沥海所配千户一员,百户八员,镇抚二员,额军1120名,带管100名(布防于巡检司),召募105名(布防于两处关隘),下辖西海塘台和槎浦、胡家池、楝树等三烽堠[2],设黄家堰巡检司以及施湖隘、四汇隘两处关隘。

2 明代沥海所布防选址分析

绍兴地区位于东海之滨,早期倭寇经常自东海而来,借钱塘江、曹娥江等水道侵犯宁绍杭内陆。绍兴府的三卫五所就是为守护钱塘江南岸宁绍平原安危而设立,其中沥海所和三江所主要防卫绍兴府城以及绍兴沿海地区安全。

2.1 沥海所城(防御工程系统)

曹娥江是钱塘江的主要支流,也是明代早期倭寇进入绍兴府以及上虞、嵊州和台州地区的主要通道。沥海所西南两面临曹娥江,和三江所一东一西守卫曹娥江入海门户,是保障曹娥江内陆安全的前沿阵地。

沥海所管辖的海岸线东起槎浦烽堠(现双埠村),往东与临山卫军事设施相连,西至曹娥江内陆的楝树烽堠(现吕家埠村),全长约20千米,三面均为水域。明政府利用水域的天然屏障,于入海口要害处设置沥海所城,驻军一千多名,由此形成长达20千米的军事走廊。倭寇一旦登岸,所城军队出击,后有城池可恃,便于歼敌;入所城内防守,有城池作为屏障,敌人难以攻破;敌人绕过所城,沿曹娥江侵入内地,则容易形成前后夹击。同时,其与三江所城的联合行动,可直接封锁曹娥江入海口江面,彻底消除沿曹娥江上行倭患。据史料记载,明代沥海所发生的战事共计有六次,并且全数发生于钱塘江海面,充分说明沥海所和三江所的海口联防功能,沿曹娥江上行的倭患被彻底消除。

2.2 辖台、烽侯(报警系统)

沥海所配备有由烽堠、辖台构成的报警系统,他们主要负责沿海各地的巡逻、报警及通信等任务。辖台和烽堠通常布置有烽火台、瞭望台等报警设施。辖台规模通常较大,驻兵几十到百余人,对少数敌人有一定的攻击和自卫防守能力。烽堠主要为报警功能,驻兵五员,无防守能力。

从沥海所烽堠分布情况可以判断,当时的防守重点为沿海区域,在后海沿线布置有西海塘、槎浦、胡家池三处烽堠,相邻烽堠之间相隔距离不超过2千米,区域军事信息在阴雨雾天等视界情况不好时也能得到良好传递。曹娥江右岸仅在吕家埠一带以及黄家堰巡检司城内布置两处烽堠,同时借用三江所的桑盆烽堠,为三江所城、沥海所城、黄家堰巡司城以及上虞县城之间建立军事联系。

沥海所的烽堠内设柴楼、望墩,望墩高约二丈三尺,筑亭于其上,主要用于暸望敌情,一旦发现倭寇,即烟火齐发,予以报警。明万历《绍兴府志》载:“沿海烽堠、台、寨,专司传报警息嘹,暸军每墩五名,台十名,寨二十名,器械除各军自备外,每墩碗口铳二,铜锣一,起火九,大白旗一,革架三,每架高一丈余,四面各阔一丈,去地二尺,用木横搁,上用稻草苫盖,如屋形分架三处,多积柴草、牛马粪,瞭贼入港登岸昼则车白旗放铳,夜则放起火,阴霾望旗不见,烧草屋一架,邻墩不接,又放一架,须接乃止。其近贼,头墩仍差人由便路到本卫所并陆路官兵处报贼多寡、登犯时日情由。”

西海塘台设置于海岸线前突阵地,配置百余名士兵,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主要控制西海塘附近重要海岸、海口等地段,以保卫当时渔民和海口的日常作业,对倭寇登岸形成一定的阻击作用。

2.3 巡检司(巡检系统)

沥海所北侧沿海及曹娥江入海口区域利用集中的优势兵力进行重点布防,而曹娥江右岸军事防守相对较弱。明政府选择在黄家堰设置巡检司,以加强曹娥江右岸军事力量,组建曹娥江右岸军事防线。黄家堰巡检司配备有弓兵上百人,主要负责稽查往来行人,缉捕盗贼,协防岸线。

黄家堰巡检司城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特点,城池整体呈方形,周长约500米,每边长约150米,城墙高4.5米,墙厚8米,南北两门设瓮城,城墙上设城楼一处、窝铺四处、女墙一百一十个。城四周布置护城河,河深4米,宽15米[3]。

2.4 关隘防御(点状设防)

明代时,钱塘江南岸沥海所近海经常有大型流沙、滩地存在,这些海中的陆地常被倭寇作为登陆绍兴地区的前方跳板,在此泊舟、休整,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政府为加强对沥海所近海陆域的控制,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在沥海所城两侧近海滩地上分别设立施湖隘、四汇隘进行重点防御。关隘内设立营寨,委官一员,分拨旗军五十名守之。

3 沥海所城的空间布局特点

3.1 防御层级组成

所城外围利用原有水系构筑环形护城河,据记载,当时护城河深约5米,宽约20米,可以有效抵挡来犯之敌。

沥海所城整体呈方形,周长三里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尺,城门、城楼、角楼、敌楼、月城各四,兵马司厅四,窝铺十六,女墙六百十一,墩台四,教场一[4]。四座城门在设计时特地做成瓮城结构,以利于战时歼敌。沥海所城北门是倭寇主要登陆场所,明政府特在此設镇塘炮台一座,以加强远程防御能力,同时也起到威慑倭寇的作用。

军事视线走廊是所城建造过程中的重要防御保障体系,起到瞭望、预警和下达军事命令作用。所城内设置有几处高地,可以有效地同周边其他军事设施进行军事信息互通,包括城门楼、风火地等。城内设置有笔直的十字形主街,便于战时兵马调动和传递军事信息之用。主街宽5~6米,可容十人一队兵马并行通过。主街端头和东南西北四处瓮城城门相通,空间上保持视线直通。主街十字交叉中心点设置有钟鼓楼,起到报警和下达军事命令的作用。

3.2 街巷格局

所城街巷体系主要分为十字形主街及逐级细分网格状街巷两类,以连通四处城门的十字形主街为主轴。同时为防止外部倭寇入侵,所城内其他街巷在布置时特地设计成宽窄不等、曲直多变及丁字路、断头路等,造成一种千变万化、不通畅的口袋形道路网,方便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3.3 公共建筑

所城内公共建筑主要沿道路布置,由于所城守兵大多是移民而来,其公共建筑的设置具有很强的军事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如军事驻军方面就有兵马司厅、窝铺、教场、炮台、所正厅、公馆、营房、演武厅等,宗教信仰方面如城隍庙、天后宫、公主庙、东岳庙、文澜阁、判官庙、孝义祠、高公祠、所心庵、檀波庵等。

4 保护建议

绍兴境内的沥海所是明代重要的防海机构,其与海塘分别是为防御海上的人为和自然灾害而设立。沥海所城是目前钱塘江两岸保存最好的一处所城,能充分见证明代所城与海塘共同组建防海体系,建议下一步做好所城调研工作,强调整体保护,尽快将沥海所城纳入国家保护体系,落实保护对象,准确定位沥海所城功能,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复兴古城。

参考文献

[1]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2005

[2](明)郑若曾,邵芳.筹海图编[M].嘉靖四十一年.

[3]杨肇春.沥海所志稿[M]//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方观承.浙江文丛:两浙海塘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