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部分地区不同人群对安乐死观念的调查与探索

2019-03-21贾亦真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合法化安乐死中国

贾亦真

摘 要:[目的]安乐死近年来在国内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调查旨在分析国内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认知、态度以及选择情况,并对安乐死实施的争议点进行描述。[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的形式,在全国部分地区散发调查问卷,为期一个月后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回全国17个省份内的4070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1)有96.2%的人对安乐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户籍分布、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影响人们对安乐死了解程度的因素。其中,省会/直辖市、本科以上学历和律师职业的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76.3%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12.4%的人持反对态度。户籍分布、家庭收入和职业是人们对安乐死持有不同态度的因素。其中,省会/直辖市、收入50万-100万和学生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国人对安乐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且有多数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其中,高学历,中高收入以及省会/直辖市的人群对安乐死的认知更多,并持支持态度,在自身临终的时候更易接收安乐死。

关键词:安乐死;中国;合法化;态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75

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意思是“幸福”地死亡。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世界上已经实施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屈指可数,包括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荷兰、由选民投票通过安乐死的美国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州、仅实施九个月安乐死后又废除的澳大利亚,以及法国、德国、瑞典等十个国家。近年来,在安乐死尚未合法化的中国,这一词汇逐渐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广泛为人所知,故有关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论愈演愈烈,在群众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强烈呼声中,安乐死也饱受各种各样的争议。本次调查以中国各地区不同人群为对象,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并分析人们对安乐死的认识及态度,旨在为安乐死政策的制定和安乐死的实施内容提供参考数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在中国大陆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人群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社会阶层。调查人群分布广泛,包括北京、河北、辽宁、四川、甘肃、内蒙古、澳门等17个省份。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通過文献查阅并征求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籍、省份、收入、职业和宗教信仰。研究内容有:人们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态度、对实施安乐死的意向、对安乐死效果的预期和对安乐死合法化的顾虑等。

1.2.2 调查方法

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分部范围广的优点,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将电子问卷通过多个社交软件,由不同人群进行散布,收集2018.08.10-2018.09.10为期一月的调查数据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在问卷软件中预先设置筛选功能,系统将自动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无效答卷,并将有效答卷直接回收,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排除了人工筛选可能出现的误差。对网络调查数据结果下载,使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结果分析

问卷从开始发布至收回共历时1月,回收有效问卷4070份。其中北京地区占比最大,共640人(15.72%),江苏、安徽、云南、浙江、江西、四川等次之。以上地区人群占据绝大多数,其余地区人数较少。其余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2 不同人群对于安乐死的认知情况

通过不同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的数据分析,14.5%的人非常了解安乐死,81.7%的人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总体知晓率达到96.2%。其中户籍分布、文化程度和职业三个因素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有着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事后比较发现,在省城或/直辖市内的人对安乐死有更多的了解,人数比例相比其他地区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对安乐死了解更多,占比相比其他的人更高,而大专文凭不了解安乐死的比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律师对安乐死了解的比率超过其他职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人群对于安乐死的态度

通过不同人群对安乐死态度的数据分析,其中户籍分布、家庭收入和职业三个因素对安乐死态度有着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事后比较发现,在省城或/直辖市内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相比其他地区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农村则有更高的比例反对安乐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在50万-100万的人持肯定态度的占比相比其他的人更高,而收入在10万-50万的人则有更高的比例反对安乐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学生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率超过其他职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安乐死在面临死亡和疾病折磨的时候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安乐死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群对其认可程度,以及道德法律的约束,安乐死在我国仍未合法化,也是医学界、伦理学、法学和哲学争论的热点。

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方面,本研究调查发现14.5%的人非常了解安乐死,81.7%的人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总体知晓率达到96.2%。2017年,赵雪菲等对郑州市居民的调查中,对安乐死有86.6%的知晓率。2014年,赵桂增等对河南省公众的调查中,只有75.6%的知晓率。可见近年来,安乐死已广泛为人所知,这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和各种难治疾病的增多有关。分析发现,安乐死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有三项,分别为户籍、职业和文化程度。数据显示,律师、医务人员对安乐死了解程度相比其他职业更高;工人、农民中完全不了解安乐死的人数较其他职业更多。随学历的升高,非常了解安乐死的人群比例在逐渐上升,本科及以上人群完全不了解安乐死的比例最小。另外,处于省会城市的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也较多。由此可知,与安乐死所涉及领域关联更高的医生和律师职业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更高;文化程度较高,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也较高;居住在发达城市,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多,人们的文化程度更高,对安乐死的认知程度则更高。此外,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对人们了解安乐死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对安乐死的态度方面,与同类调查中所设立的“赞成”与“反对”的选项相比,本论文设计的问卷将赞成与反对划分的更加细致,也因此得到了与其他同类调查不同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对安乐死持有积极态度的人群占76.3%,远远超出以往调查中人们对安乐死赞成程度45.5%-65%的比例。原因是在持有积极态度的人群中,仅有少数人群认为安乐死应当立即实行,而其余人群虽对安乐死持有积极态度,却并不赞成安乐死合法化,并对安乐死合法化与安乐死真正实行有着不同的顾虑和担忧。

在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多数人迫切的想要拥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而不是在绝症面前被动承受无谓的痛苦;第二,安乐死的初衷正是帮助病人减轻临终的痛苦,在安乐死的实施中需首先满足的是病患的感受,家属其次。由此可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对个人的自由干涉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追求生与死的权力,同时也展现出对平安离世的一种期望,而安乐死的出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然而,人们担心医疗机构不能很好地遵守安乐死实施的条件和程序限制,管理体制出现漏洞,导致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恶意杀人;也担心国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的监管不力、安乐死滥用等负面效应。除此之外,不少人还缺乏对安乐死具体原理的认识、缺乏对我国医疗水平的信任,甚至还受到中国传统的“孝道”、“风水”思想的制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人们对安乐死既迫切需求又唯恐避之不及的矛盾心里。

另外,户籍分布、家庭收入和职业是人们对安乐死持有不同态度的因素。其中,省会/直辖市、收入50万-100万和学生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率高于其他人群。不同居住地区的划分,间接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学历、家庭年收入、职业)的人群和在不同医疗条件下生活的人群。其他城市、县城、农村认为安乐死应当禁止的比例远高于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人群,这些人群在“反对安乐死的原因”多选题中选择“非自然死亡会有风水上的问题”这一选项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人群。这些地区的人群显然对安乐死的了解较少,除此之外还受传统观念印象较深,因此反对安乐死的比例较高。“非自然死亡会有风水上的问题”这一选项便直接映射出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亲人病重的情况下,不坚持医治而选择给亲人实行安乐死,是一种有违常理的行为。综上,对安乐死认知的普及,中国传统观念的修正,现代科学思想的普及都成为了在安乐死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同职业的人对安乐死的认同程度也略有不同。医务人员中对安乐死持积极态度的比例相比其它职业数值略低,为75.8%,医务人员更多的认同“安乐死的实施能够缓和医患关系”以及“安乐死能减少绝症患者的自杀现象”,反对的理由则比较分散,可以推测医务人员由于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更加全面、客观和谨慎。学生对安乐死持积极态度占比最高,为82.8%,远高于平均数值(平均值为76.3%),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是安乐死给予了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力。由此可见,新一代的青年更加注重追求生与死的权力,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少。青年所具备的更加开放的现代化思想,是安乐死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良好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深入意识当中,因此人们对于安乐死的认知率明显提高。文化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对于安乐死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价值观和人文的教育,人们会更佳清楚做出选择。增强道德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法律,希望在未来,安乐死能给真正需求的人提供一种生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菲,孙宁,徐学琴,等.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0).

[2]赵桂增,黄乾海,介崇崇.河南省公众对安乐死的认知、态度及意向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0).

[3]赵龙,杨秀木.医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预防医学,2017,42(5).

[4]姜永东,游桂英,谢红.成都市民对安乐死态度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

[5]杨帅,钱文娟.我国安乐死立法障碍与构思[J].醫学与社会,2011,24(1).

[6]杨小娇,杨山田.促进中国安乐死立法的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

猜你喜欢

合法化安乐死中国
新西兰公投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金融科技行业的合法化与制度创新
风险规制合法化模式之理论反思
法律形式和道德判断: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