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的生态与文化价值
——以王海兵作品为例

2019-03-21

传媒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人类生活

陈 聪 姚 瑶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当下,全世界都在推崇“环境意识”,在王海兵创作的纪录片作品中,人与动植物,虽然生命形式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记录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长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关系,不仅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借此来审视自己。或许,当自然、人类、社会处于平衡而和谐的状态时,人类不仅能更好地向自然获取生活以及发展的资源,与此同时也能更自如地在这过程中挖掘生命的意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共享“和谐之美”也能得以实现。

一、对自然生态的独到解读

(一)以自然的客观记录阐释生态思想

在生态危机愈发严重的今天,“以自然为本”的理念逐渐让位于“以人为本”,在此环境背景下重新解读王海兵的纪录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呈现,它也包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保护意识。《藏北人家》展现了人类如何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深山船家》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抗争中生存,《回家》则反映了人类应当与大自然和谐与共、回归自然。可以看到,王海兵总会不断地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出发,揣摩被摄对象,并思索着怎样才能更加客观地捕捉典型细节,从而为广大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影像作品。在王海兵的纪录片里,无论是湛蓝高远的西藏天空,绵延险峻的巴山蜀水,还是憨厚可爱的国宝熊猫,这一切无不向人们诉说着最本真的自然状态。

(二)以唯美的镜头语言践行环保意识

王海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践行着自然生态理念,他借用唯美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他在抒发和谐与共的人文情怀的同时也传递着其个人对自然生态的密切关注、独到理解以及深刻思考。人类与动物、植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原本就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保护动、植物也符合人类的切身利益。在《回家》中,山民们说,“我们和狗都看惯了它(指熊猫),我们的狗就有那么怪,野狗来呢,它就要咬,它一看是花哨哨的熊猫叫两声就不叫了……”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却传递出山民们与熊猫的感情,并表现出山民们的环境保护思想。在王海兵纪录片中,他通过典型的细节呈现,并运用艺术化表达,透露出浓浓的自然保护意识。

(三)以传统的共生思想诠释和谐理念

王海兵的纪录片中所展现出来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有效诠释。在影片《臧北人家》中,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藏北地区,个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独立生存,那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也较为简单,这种简单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顺从,也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助互爱。正是因为有着恶劣环境的刻画,生命之本质、人性之单纯、文化之纯粹才得以真正彰显,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也是原生态艺术的魅力所在。《回家》一片,看似刻画了熊猫在人类的照料下重返大自然,实质上也表达了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共有的生活家园。

此外,王海兵作为自然类纪录片创作者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影片中所彰显出来的科教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王海兵的作品中,其所传递出来的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从而酿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自然类纪录片不仅在一方面很好地将自然生态知识进行了普及,在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树立起生态保护观。

二、对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西部纪录片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纪录片,它无论是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拯救濒临消失的原始文化,还是对科普自然、历史、人类知识,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王海兵的作品中,他运用他所熟练的拍摄技巧,记录下他所看到的真实场景,而这种场景随时可能会在时间的推移下、社会的发展中消失,有着这样价值的纪录片其承担的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影片《深山船家》作为记录大巴山人生存方式最初、也是最后的影像,它记录了深山腹地传统的水上运输方式以及巴蜀船工在峡谷大地响起的嘹亮号子。或许这种传统的水上运输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所记载的文化已然被记录下来成为社会发展道路上最古老的回忆。后人在观看影片时,也会思索自己的祖辈曾经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意义,古往今来,人类的生存方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然而这种形式变化的背后却是对生存的思考。

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里,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的人群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在世代相传的传承中得到弘扬。曾有学者指出,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人与人的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应该是跨时间、跨地域、跨民族的。王海兵纪录片通过对西部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将处于变革时期的西部人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进行了呈现,这也彰显了西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生存的追求。

著名的人类学家保罗·基奥齐先生曾经说:“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以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料。”纵观王海兵纪录片,它不仅多角度、多层面地阐释了自然生态保护、日常生活百态以及多元共存文化,它也为人们审视往昔历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改变,此时影像资料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运用影像进行记录,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处于变化中的生活方式以及这些改变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生存状态以及本土文化价值的反思。

《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这几部作品被永久地收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同时也作为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影视人类学、电视编导等专业的直观资料和学习教材以供学生学习观赏,它们不仅是对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中国式环境的真实写照,而且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资料价值的共享性。创作手法,细腻而灵活地记录了西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将西部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片如其人,人如其片,出于“记录”与“保护”的意识,可以看出王海兵纪录片在沉静的画面里,记录着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散发出独具魅力的亲切。王海兵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去选择素材、挖掘内涵、呈现思想,他懂得生活的真谛,并通过纪录片表达出来,这不仅需要灵感与顿悟,更需要吃苦与耐心。

在纪录片世界,摹写现实、保存现实就是与时间抗衡,使生存、文化、艺术得到永存。当今世界是一个迅捷变迁的世界,也注定是一个需要不断记录的时代,纪录片因记录下不可复现的时代生活而彰显特殊意义。

三、结语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那里有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王海兵通过采用文化人类学知识以及客观纪实的

猜你喜欢

纪录片人类生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