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个别汉语语义重复现象的再讨论

2019-03-21韩娅洁

传媒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凯旋天籁编校

韩娅洁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 西安 710061)

做专业编校的都知道,在黑马校对系统中,“涉及到” “天籁之音” “凯旋而归” “成为了”这几个短语被定义为错误用法,必须用“涉及” “天籁” “凯旋” “成为∕成了” “亲眼看见∕亲眼所见”。但在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这样的用法很普遍。那么,这些用法究竟对不对?黑马的判断正确吗?笔者认为还需要细细斟酌后再下定论。

一、涉及到

“涉及”,《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牵涉到;关联到”。从词义看,已经包含了“到”的意思,所以再加“到”就重复了。从这个角度看,“涉及到”似乎是画蛇添足了。那是不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看到听到甚至是在重要文献中见到的“涉及到”都是错误的呢?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李萌怡在其毕业论文《“涉及”与“涉及到”的对生研究》中通过大量对比实际语用中的“涉及” “涉及到”的例子,得出这样的结论:“‘涉及’与‘涉及到’的关涉成分为名词性成分时,‘涉及’的关涉距离相对较近,而‘涉及到’的关涉距离相对较远。这是由于‘涉及到’是‘涉及’的叠加与强化,在语义上起到强化的效果。‘涉及到’其实是语义的一种增强型叠加,‘涉及’经过主观化与词汇化以后,关涉义逐渐减弱,为了强调‘及’所包含的‘关涉到’的含义,就需要在‘及’后面再加‘到’以构成叠加,从而使语义增强到一定程度,所以能够关涉到更远的范围,此种趋势是主观化、叠加与强化等理论综合作用的结果。” “‘涉及’与‘涉及到’所关涉的名词性成分中,‘涉及’较倾向于关涉具体的内容,而‘涉及到’倾向于关涉比较抽象的内容。”李萌怡的研究,不仅对“涉及到”的存在做出合理化的解释,阐明了“涉及”与“涉及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语法上确立了“涉及到”的合理地位,还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为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区分两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李萌怡的研究方法合理,研究中所运用的“主观化” “叠加” “强化”等概念和理论符合语言实际,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我们文字编校工作的重要参考。

还有观点认为,“涉及到”的普遍使用,除了已约定俗成的原因外,还可理解为:“涉及”的“及”已淡化了,“涉及”只含牵涉之意。所以,有人愿意用“涉及到”,不能算错。这与上文李萌怡的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是用词主观化和词汇化发展的结果。

二、凯旋而归

与“涉及到”类似,对于“凯旋而归”,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凯”是胜利之意,“旋”表示“折返”,本身已经具有“归来”的含义,因此“凯旋而归”的说法是词义重复,应当视为一种错误用法。

实际语用中,“凯旋而归”是比“涉及到”更为普遍的一种用法,而且自古有之。其实,与从“涉及”衍生出“涉及到”遵循一样的规律,“凯旋而归”中“凯旋”本身的动词性被虚化,已经演化出形容词词性,加表修饰的连词“而”后,词义的重点在最后一个“归”字,“凯旋而归”的词义就可解释为:以胜利折返的姿态回归。而且“凯旋”后加“而归”有扩充音节的作用,用在谓语中心的长度相对较短的句子里,加大了句子中谓语的比重,使整个句子看起来更协调。特别是当“凯旋”需要与一个四字词并举,形成对偶用法的时候,就必须加“而归”凑足音节。

有人还持有其他观点。如:“旋”应取“不久” “随即”之义,“凯旋而归”意思就是“胜利了,不久回来了”或“胜利了,随即回来了”,即“凯,旋而归”。又如:“旋”取“返回” “折返”之义。“旋”与“归”虽然一定程度上都可表达“调转方向,回到出发地”的含义,但两者在表述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上的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旋”更强调“调转方向”,而“归”则更强调“回到/到达出发地”,因此“旋”与“归”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连续性而非完全重复。这些解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笔者认为,“凯旋而归”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不能视为错误用法。

三、天籁之音

有人认为,“天籁”就是“天上的声音”,是一个名词,不能在后面再加“之音”,否则就是“天上的声音的声音”了。

但不能据此认为“天籁之音”就是错误用法。其实“天籁之音”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天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响一般的声音”,构词上是没有逻辑问题的。(实际上笔者认为把“天籁之音”理解为“天上的声音的声音”是不准确的。“天籁之音”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天籁之音”就是偏正式短语,中心词是最后的“音”,用“天籁”修饰“音”,意思就是“如天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它的正确与否体现在造句时如何使用。比如:

美妙的童声宛若天籁之音。

在这个句子中,说声音宛如天籁之音,无疑犯了重复罗嗦的语病。

如果这样说:

她发出的简直就是天籁之音。

句子的意思是她发出了犹如大自然的声响一般的声音。说法没有任何问题。

可见,“天籁之音”这个构成本身含着比喻(说类比也可)修辞,以天之籁比喻人之声,因此在使用时就不能再用在比喻句中,否则就成了双重比喻,肯定会造成语意重复的问题。

四、成为了

“成为”是一个动词,表示事实的变化,再加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的助词“了”,是有些“蛇足”之嫌。不过,在具体的语境中,“成为”与“成为了”的含义还是略有不同的。比如下面两句话:

①只是不知不觉中,我们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我们所讨厌的人。

②只是不知不觉中,我们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那个我们所讨厌的人。

两句话都表达出“我们变成我们本不想成为的人”的意思,但仔细品味,句②中“成为”加上“了”之后,似乎更强调变成后者这一事实,从而强化了说话者不情愿、不满意的情绪,比句①多了一层情绪化色彩,有着更强烈的表达效果。

所以“成为了”也可以看作是“成为”词义叠加与强化的结果,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五、亲眼目睹

“目睹”的意思是“亲眼看见”,前面再加状语“亲眼”,确实是重复了。但在某些句子中,它似乎又不可代替。比如:

①我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9年,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从中受益良多。(刘镇杰《与世界分享中国梦》)

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的海峡论坛是两岸民间最大的交流活动,被称为两岸基层民众的嘉年华。其间,两岸乡亲亲眼目睹、亲自体验、亲身感受两岸关系前行的点点滴滴。(蒋升阳《两岸一家人,共圆中国梦》)

句①中如果把“亲眼目睹”换作“亲眼看到”,则过于口语化,明显缺少了庄严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句②的“亲眼目睹、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明显是排比性对称结构,“亲眼目睹”更是不可代替的。

综合来看,“涉及到” “凯旋而归” “天籁之音” “成为了” “亲眼目睹”这几种用法都有语义重复的问题,但又各有各的用途,在句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必要。像这样的语言现象汉语中还有不少,如“认为是” “否则就”(“认为”的“为”本是“是”的意思,“否则”的“则”本是“就”的意思),等等。对待这样的现象,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是这样看待的:“有些话虽然用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总之,不像数学运算遵循1+1=2的单线逻辑推理,汉语语词的使用受语法修辞、事理逻辑、时代特征、具体语境乃至个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带有很大的模糊性、随意性,需要文字编校工作者结合实际推敲斟酌再做判断,而不是死守标准搞一刀切(何况编校标准对编校工作的规范也是相对的),损害了语言本身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猜你喜欢

凯旋天籁编校
天籁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等你凯旋
你知道“凯旋门”的来历吗?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天籁之诗(外四则)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陈凯旋:借鸡生蛋的CEO
天籁之音
未来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