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看阅读

2019-03-21王会楠

传媒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规训仪式建构

王会楠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引言

12世纪,由于古希腊典籍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与之相关的古典派的文风也大行其道。在中世纪,古典著作普遍被视为金科玉律,因此不少学者开始效仿其文风,企图借先贤之口抒发自己的言论、观点,进而轻易征服读者。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彼得·阿伯拉尔将这种行为比喻为牵引野兽的枷锁。阿伯拉尔指出,作品的目的在于唤起不同的诠释,而不在于证实某人的观点。阿伯拉尔认为书籍阅读的价值在于同一本书因人而异会阐释出不同的观点,而不在于向读者输送“同一”的价值观。书籍的阅读究竟是一个“墨守”的过程还是一个“出新”的过程呢?本文将会在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文本“秩序”的建立

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是关于传播的两个重要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强调讯息在空间内的传布,以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体为基础,目的在于实现对空间距离和人的控制;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的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强调文化的共享,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社会。

在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可以将阅读的过程视为参与某场仪式。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接受布道、说教和教诲并不是重点,其强调的是祷告者、圣歌及典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传播的仪式观所关注的并不是单个读者阅读过程中信息由文本到读者的传递,而是许多读者通过“共同参与某一仪式”(即阅读相同的一个文本),使得特定的世界观得到描述和强化,从而产生信念的共享。此时,文本阅读由个体行为的层次上升到了集体行为、社会行为的层次,其效果的侧重点也由信息的传递转向了在社会大众之间建立情感的联系,可见文本阅读的过程变为了文本“秩序”建立的过程。在传播仪式视角下,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是文本阅读的目标所在。

作者所创造的文本直接或间接程度上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启发,通过作者的处理(对现实世界中冗长、不适合展现在大众面前或杂乱的信息通过合适的手法进行改编),文本可以将真实世界中的“精华”浓缩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文本所呈现的世界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但是它确实是来源于生活,只是对生活进行了些许改变。来源于生活的特征为文本构建的“秩序”增添了可靠性,这也是文本对读者的吸引力之一。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这种通过文本阅读而建立的“秩序”有着深刻的意义。传统社会多数是价值观单一的社会,而由于文化交流的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许多新兴文化的产生等,当代社会产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价值观迥异的人们需要在同一社会中和谐共处,这就需要一种“共同”感进行维持。通过文本阅读建立起“秩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同的社会大众,看了某一相同的文本,因此他们之间将会产生共享的信念,情感方面也会有些许的联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某个文本的读者群体间将会产生“我们”的共同感。这种共同感的产生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看阅读的行为,文本象征着“仪式”,阅读则是对“仪式”的“参与”,阅读的过程转化为了仪式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视角下阅读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知识汲取的作用被消解,而对特定世界观的强化、信念的共享则成为了关注的重点。通过信念的共享,读者之间建立了情感的联系,情感的联系则将读者建构在了一个集体之中。同时,也给这个集体提供了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可以看到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文本阅读的过程就是建构一个可以让读者保持一致的“中心”的过程,是借用文本对读者“规训”的过程。

三、出新

(一)仪式感与“仪式建构者”的权威性

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中,将文本阅读视为参与一场仪式,通过仪式感读者对特定世界观进行了强化。由此可见,文本阅读的效果与阅读过程中的仪式感有着重要关系,但是仪式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文本建构者的权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举一个例子:每年春节的时候美国的唐人街也会有放烟花、吃饺子、互相拜年这些活动,虽然其各种活动的安排与中国相比别无二致,但是与中国相比唐人街的“年味”还是要淡很多。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对这个节日没有哪个国家的“权威性”要比中国高,所以在中国过年就感觉整个氛围都很“正宗”,而在其他的国家,即使安排了相同的活动,由于权威性的缺失,就会产生这是对中国过年的一种模仿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就会对过年的仪式感产生很大的削弱作用。由此可见仪式感与仪式建构者的权威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本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文本生产的过程也逐渐从幕后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文本生产的神秘性渐渐消散;文本生产者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当今社会只要上网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生产文本。这些因素对文本的权威性都产生了消解的作用,当文本的权威性降到一定程度后,读者读到文本的时候首先对其是否真实都是存有疑虑的,这个时候更不用谈文本对读者的世界观的强化作用了。

(二)文化的多样性

在传统社会思想统治较为严苛,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政策的实施确保了统治阶级对文化的把控。使得当时的文化相对单一,大众接触共同的文化,基本处于被同一文化“规训”状态,因此思想方面整体上较为统一,“出新”的情况很少见,即使出现了某些“出新的文化”大多也会被打压。

与传统社会文化单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受益于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技术的发展。如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新兴的技术发展迅猛,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文本的生产渠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文本的生产渠道趋于多样化,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为各种思想都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其次,鼓励文化交流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社会严苛的思想统治不同,现代社会不仅为各种思想的发声提供了渠道,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综上所述,当代社会在文化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借用传播仪式观,代表每种文化的文本阅读会在其读者间建立起相应的“秩序”,但是现代社会读者往往不会只接触单一的文本,代表各种思想的文本都会出现在读者的生活中,阅读的过程中代表每种文化的文本都会对读者产生“规训”作用,但是因为思想的多样性,各种文本的“规训”会相互抵消。而且受不同思想的影响,读者的思维也会趋于多样性,不再用单一的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在不同思维的解读下,文本意义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阐释。

可见在文化较为单一的环境中传播的仪式观是比较适用的,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影响因素相应的也在增加,此时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的“规训”效果会大大的削弱,转而向“出新”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阅读的过程有个体行为上升到了集体行为,相应的阅读的“规训”性就显现了出来。第二部分,将文本建构者的“权威性”、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及符号的“所指”会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改变等因素加进去综合分析后会发现,这些因素在某些方面会对阅读的“规训”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消解。可见阅读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放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因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阅读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猜你喜欢

规训仪式建构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