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的“魔力”在哪里
2019-03-21乔占芳许继霞
乔占芳 王 千 许继霞
(邯郸广播电视台,河北 邯郸 056002)
一、引言
短视频新闻突破泛娱乐化短视频的围城,成为传统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的重要手段,除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全新新闻体验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受众获取权威信息的需求,这也是其能够迅速占领移动手机端用户的关键点之一。
二、泛娱乐化短视频泛滥下的审美疲劳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大行其道。2017年以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频繁刷屏,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较好的用户体验以及较强交互性等特点,让用户欲罢不能。
然而,泛娱乐化短视频的“泛滥”,使得短视频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自媒体短视频自我为中心式的猎奇、卖萌甚至不惜碰触法律、道德底线的出其不意的“狂拽、酷炫”,也使得受众在层出不穷的“新奇”的冲击下,产生审美疲劳。
短视频“在技术文化的初期,技术占主导地位。情节、人物刻画、内容都扮演辅助角色,只是为技术新玩意服务,实际上不过是技术低调的载体而已。”狂欢式群体娱乐的“视觉奇观”,内容上缺少的是公共性与知识性,个体化的审美体验被替代。用户不愿意再刷短视频的本质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时间变得那么廉价。短视频内容的价值需求愈发突显,有价值信息的获取,已经成为受众点开短视频的最大渴望点,短视频新闻异军突起。
三、满足受众对权威信息获取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这使得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展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受众喜爱短视频,是喜爱信息传播的呈现方式新颖,在通过短视频获得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身心愉悦的同时,他们更希望通过短视频目睹新闻现场的真实,获得一手的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依托融合传播技术的更新,以其各类自媒体无法比拟的权威的信息来源,使得其生产的短视频新闻,以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的新闻采集视角、创作水准,很快得到了受众的青睐。
从中央到地方的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短视频新闻的制作与传播,从重要时政、重大事件的现场原声,到社会热点、百姓关注的民生服务……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的播报方式,短视频新闻更多地融入了现场场景、人物原声、字幕、音乐、界面语言等新媒体表达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受众进行延伸指引,点击率节节攀升。人民日报创作的《中国一分钟》,“秒懂”中国力量,首集全网观看量就突破1.67亿次。央视创作的《公仆之路》、河南日报的《旗》等,对重大政治题材进行可视化表达,以影像代替解说,以观感代替灌输,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可触可感、生动直观、简洁有力,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
四、给受众带来真实的现场体验
受众喜爱短视频新闻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带来的是即时的权威的信息,另一个就是通过视频感受新闻现场带来的真实体验。
2017年度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用手机记录下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村受灾情况,他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的最新画面,将与外界失联超过24小时的杆洞村情况进行了报道,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关注。受众从短视频中真实感受到了洪水的无情和人间的大爱。
短视频新闻是新理念新技术带来的新的表达方式,讲好故事始终是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的核心能力,新闻叙事颠覆性创新的开始意味着传统新闻业的革新进入最核心的领域。专业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新闻视角和以内容呈现为核心的短视频新闻创作精神,让受众在点击收看时,不仅获取了一条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现场感强,画面震撼,信息含量丰富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更感受到的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有别于随意上传的专业新闻传播带来人文关怀。
五、即时、快速、轻量传播的特质
相对于新闻事件移动直播的全景展示来说,短视频新闻更像是精彩片断的侧记,是短小精悍的特写,是回答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问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轻骑兵”,面向“移动”凝练“微叙事”模式,让短视频新闻得以即时、快速、轻量传播。
2018年高考,邯郸广电融媒体在5月7日发起了长达8个小时的多点多线路直播。为弥补长时间直播带来的收看疲劳,插播的《考试院院长有话说》《直击高考第一天:答题全会蒙的全对!》等1分钟短视频新闻,给紧张的高考氛围带来了即时、轻松的信息,获取了50万的观看量。
总结其特点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相对完整,在一分钟之内讲了一个故事,介绍了一个知识;
二是具有复用的价值,它不但没有随着视频时间消失,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有众多受众不时转发、翻看;
三是短视频内容的原创性,让受众看到的是一条独一无二视频,是从其他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
六、结束语
总之,在短视频新闻中,不光需要情绪、评论,更需要专业的意见和事实的爬梳。2017年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获得者,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总结短视频新闻的“魔力”时用了5个字:短、新、快、实、美。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短视频新闻创作者的一种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