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融媒时代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生产的变革

2019-03-21

传媒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融合

李 娜

(东莞广播电视台,广东 东莞 523000)

近年来,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城市电视台也面临着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全新形态转变。在各路媒体打造“中央厨房”的趋势下,城市电视台的原创新闻内容生产流程必须重新再造,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一、坚持移动优先,新闻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以节目播出时段为主导进行采编管理,新闻从采制到节目播出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很多广播电视台同时发展了PC和“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传统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平台之间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联机制,存在“两张皮”现象,把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相加”当作“相融”。

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创新机制体制,在传统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平台之间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协调采编发布机制,建立统一指挥以及统筹协调各平台和栏目发布新闻的融媒体采编播平台。

移动优先,是媒体生产的新闻内容要在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移动终端平台优先发布。而城市台过去的新闻内容生产围绕着电视、广播、PC等固定终端平台进行,为此,城市电视台的采编发流程要打破过去固有的线性的内容生产的模式,转变成为所有采编发围绕移动优先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互联网时代的资讯信息“唯快不破”,采编流程优化是关键。与广电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各平台不受固定播出周期的限制,为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和受众的阅读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东莞广播电视台从以栏目播出为主导的生产流程,转变成全天候、全媒体、全过程管理。近年来,通过探索建立适应广电传统媒体融合发展需求的采编流程,逐步实现了移动优先的采编流程。

以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新闻》栏目的采编人员为例,目前,记者在活动现场或者活动一结束第一时间进行写稿、回传视频素材,供新媒体各平台发布,回台后再重新编辑稿件和视频给《东莞新闻》栏目组,再按照电视节目生产流程进行,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对报道进行二次加工,实施多梯次多平台传播。

全媒体新闻内容快速发布的前提是准确权威,因此,要想做到移动优先、快速发布,审核流程也需要进行优化。过去,电视新闻审核往往编辑机房对着电脑或电视屏幕,对新闻片子逐帧逐字进行审核。如今,为了实现移动优先、快速发布,新闻内容审核必须做到随时随地审核,因此,审核流程打造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跟随采编流程实时在线初审、反馈审核意见、终审。如今的“中央厨房”配置了各种转码功能,将各类需要审核的文稿、音视频转化成在移动终端可以进行的“超级文本”。

媒体融合加速了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批量化生产与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编辑的资源整合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可以根据节目资源和受众反馈,整合联动,建立中央厨房式的大编辑部架构,调整素材分配与报道方案,将新闻节目编排得更加科学合理,以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这些新趋势新要求,倒逼城市电视台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将内容产品尤其是新闻内容生产流程的改造视其为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

二、增强互动性,实现产品与用户的双向传播

融媒时代,用户需求导向已经成了许多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思维。与此同时,互动性已经成为如今用户的重点需求之一,尤其一些年轻用户,更是将评论留言内容看得比资讯消息更认真的真实体验。城市电视台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摒弃过去“我播你看”的传统套路,内容产品与用户行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增强用户黏性和平台的影响力。

一个新闻报道的产生,发布前和发布后,都可以收集来自平台用户的意见。尤其在移动终端用户占据多数的形势下,用户利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与记者不间断地进行对话,可以让选题更加简单;通过评论、留言、点赞,还可以发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闻点。通过新闻互动,让用户真正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除了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移动平台,媒体在推动融合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新形式,推出H5、海报等创意产品。这些产品要想取得一个不错的点击率和用户体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产品的互动性,让用户参与进来。2017年刷屏的军装照H5,就是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与腾讯天天P图合作推出的。由于操作简单互动性强,加上庆祝建军90周年的气氛,用户参与热情被瞬间点燃,H5访问量过亿。

当前,城市台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深度洞察受众的需求、态度、行为,以受众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启多维度互动,通过互动性、增强贴近性、提升用户黏性,进而迅速提升自身影响力。

三、突出碎片化,发挥短视频资源和制作的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获取信息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是碎片化接收信息成为主流,因此要求媒体发布的内容在保持完整逻辑的基础上以更短、更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以适应受众的收看需求。二是更强调娱乐化,媒体以泛娱乐化形式包装信息以吸引眼球的做法日益显现。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碎片化内容的生产已经成为融合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主流探索方向。短视频的时长大部分在3~5分钟,具有逻辑完整、信息密度高、收视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用更短的时间满足受众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为此,近年来各传统媒体纷纷依托本业的优势,在互联网平台推出短视频内容。纸媒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网页和客户端首页的短视频产品占据页面的30%内容,其中新华社利用其独有的图片资源优势,制作了《红色气质》《红色追寻》等红色系列时政短视频,其中《红色气质》通过自有网络平台和全网各级电视台播放,播出量超过4亿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习近平最牵挂的人是谁》《初心》《纸短情长》等时政类短视频形成现象级传播。

城市电视台在多年的发展中,累积了丰富的视频内容制作经验,在视频制作设备和人才储备中具备其他平台媒体欠缺的优势。要想在媒体融合发展竞争中,有所突破甚至更大作为,短视频是广电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法宝。

东莞广播电视台从2018年5月推出新闻资讯类短视频产品《莞视频》,根植于本土的时政民生新闻,与同城纸媒错位发展。截至目前,《莞视频》共推出视频产品600多期,多条视频在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的上流量均超过100万,10万+的视频基本已经成为常态,并获央视等央媒、腾讯等重要新媒体平台积极转发,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以及宣传效果。

四、结语

新闻生产要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对新闻采编队伍的技能与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编辑记者在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能力等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全媒体素质,一是要有全媒体传播策划和整合能力,新闻记者既要做新闻报道的组织者,又能对新闻价值进行有效判断,选择合适的平台发布合适的新闻报道;二是熟练掌握各媒体特征,采写适用于不同媒介、不同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三是全媒体生产技能,既能撰写文字稿,又能拍摄编辑视频,还能为网站提供图片。

传统广电媒体的新闻采编团队人才结构单一,人员总量多,骨干型人才少;掌握单一采编技能的人员多,全媒型人才少;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多,互联网开发技术人才少。加上在网络媒体机构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优厚待遇的冲击下,人才流失严重。尽管近年来,传统媒体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受制于其体制机制、行业前景的制约,传统媒体对优秀媒体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跌,留住和引进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需要加快推动现有采编人员向全媒体人才转型,一方面,从理念上、生产流程再造方面,研究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让采编人员能够真正做到全媒体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强采编人员的学习培训,从薪酬分配、晋升机制等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采编人员通过提升能力水平,能够真正满足全媒体生产的需要。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