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教育差异化定位与作为
——以黄冈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2019-03-21张新刚沈嘉达
张新刚 沈嘉达
(黄冈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落实要求,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后简称播音)专业教育须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思考专业发展的问题。2019~2020年,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做出的播音专业排名中,遴选了197所高校,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高校的播音教育如何面对高等教育新常态、媒体融合新生态、地方发展新动态的挑战,是否能拿出切实可行、具有差异化的作为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竞争力,间接也会影响到党和国家“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整体布局。
二、地方高校播音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同时教育部明确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面对转型的新常态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如何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面对媒体融合的新生态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如何做?
关于高校转型是国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战略布局,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已无法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黄冈师范学院(后简称黄师)身处黄冈,中共黄冈市委早在2013年就提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双强双兴”战略部署。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红色、绿色、发展、富裕”大别山成为老区人民的奋斗目标。黄师作为黄冈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是百年老校,必须肩负起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面对地方发展新动态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如何做?
三、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限定性定位
陈宝生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此论断既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如何面对新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调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定位核心限定要准确、到位。具体来讲包括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专业学科,就业方向,专业能力的性质与层级的准确、到位等。针对地方高校播音专业改革,要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只有抓住才能贯彻习近平有关教育谈话的重要要求,才能符合教育理论的实际,才能压实专业学科,才能为“转型”发展提供契机,才能根除“大”而“全”,为就业“广撒网”名不符实的说法,才能纠正深陷传统媒体需求的陈旧思维,才能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等能力的性质与层级中把握分寸。
结合黄师播音专业来讲,其学科是以中国播音学为核心,交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此种作为避免了学科涉及越多,学生知识越广的认知误区;就业方向以“能在融媒体环境下从事有声语言传播工作”为主,此种作为避免了“能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机构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等非媒体单位从事播音、主持等工作”的“大而全”的“广撒网”误区;能力性质、层级方面,因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受限较多,能力性质不宜提创新型人才,层级也不宜提高端人才,黄师播音专业以“全媒体应用型中端人才”培养为目标,避免了向部署院校和资源配置丰富院校看齐的误区。
四、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培养系统要有新作为
人才培养是高度系统性的工程,是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科学的人才培养需要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限定,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培养规格是专业对培养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培养模式是对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落实。教育质量标准包括基本质量要求和具体的人才合格要求。前者强调的是一般性统一规格,后者是多元性特色规格。多元性特色规格需要契合社会需求、区域发展需求、办学条件限制、个人专长倾向等。各高校在满足统一规格的基础上,都希望在多元性的规格上下文章,并想尽办法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改革以落实规格,突出办学特色。
面对教育新常态,培养规格需要调整,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前提是内涵发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可逆转,教育者应转变播音专业办学理念,促进转型发展常态化。黄师播音专业结合自身实际,依照“坚持以规范教学为中心不动摇;狠抓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搞好师资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培养“全媒体中端应用型有声语言传播人才”。专业秉持“通言悟语,话艺明志”的精神,“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诉求,“全媒体有声语言多面手”的特色为培养规格,从四个层面推进播音专业培养模式的转型。
第一,转变常规教学认识。过去认为播音专业只要培养形象好、会表达,满足工作需要的基本功即可,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辨意识和职业意识。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不断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推进常规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型。
第二,转变常规教学的单一和照搬思维,以有声语言锤炼为核心,以思辨分析事物为延伸,以修身明志为提升,以职业诉求为前提,形成常规教学的动态化,创新化。
第三,转变常规教学的课程体系。大一课程中以语音发声为起点,围绕工作环境构建有声语言的基准意境;大二课程中以语言表达为落脚点,围绕工作情况形成话语表达的生动情境;大三课程中以全媒体节目需要为凝结点,打造不同媒体人才对接的有效环境;大四课程注重准职业身份定位与调整,生发出对职场追求的无尽动力和美好诉求的愿境。
第四,调整课程体系板块。专业安排基础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文化塑形课程体系,技术提升课程体系以及全媒体出镜方向等选择体系。这样即可使常规教学科学合理,又使实验比例均衡并突出重点,既遵循专业教学规律,又积极适应转型发展要求。
面对媒体新生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前提是以媒体融合为背景。媒体融合是信息传播形态和发布渠道多样化的要求,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当前广播、电视已融入互联网思维构连的全媒体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中,以往播音员和主持人只要做好分内工作即可,而当前有声语言传播人员需要具备策、采、编、播、销、管等多维能力于一身,而不是以往单一的业务型人才。
媒体融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还包括技术上的更新和提高,融合媒体的包容性、及时性、互动性、技术性等特点也使得播音专业不得不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内容。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为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需要把媒体融合作为背景来对待。黄师播音专业以转型为契机,以媒体融合为背景,教学上注重内容与方式、方法的融合、调整与衔接。教学手段上采用慕课、翻转课堂、课内外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师资力量上通过“院媒合作”把教师“引进来、推出去”,建立媒体导师制、班主任制,培养“双师型’教师。学生考核采用动态性的考核机制,注重创新学分的获得。
教学硬件上依托学院“国家级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努力建立全媒体融合平台,利用校报、院报、“传媒先锋”杂志、校广播台、校园电台、大学生网络电台、校园有线电视、校官网、院官网、红色新传微信、各类公众号等初步形成媒体互动与联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有声语言工作在“数据分析” “策划指挥” “采集和汇聚” “内容生产” “综合服务” “内容审核” “融合发布” “运行维护” “网络安全” “监测监管”等具体工作和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媒体有声语言多面手”的特色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媒介融合生态下的人才需求。
面对地方发展新动态,人才需要差异化培养以服务社会,前提是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特色表现为人才培养的差异化,而差异化孕育在“一般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的合体中。很多学校受旗舰院校播音专业办学的影响,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认为这就是标准化,但实践中会发现标准须结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生源状况,自身条件等做差异化处理,差异化还须借本土文化融于区域发展中,这样的差异化才有了具体抓手。黄师播音专业借助黄冈本土文化,让学生“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产生了文化塑形的效果;为契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专业把黄师的战略部署和黄冈的战略部署对接,积极配合黄冈“大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做好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院媒合作;服务社会专业以黄州为中心深入整个黄冈的广电系统、文化系统、宣传系统,甚至是路演、商演之中。
为落实2018年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求,黄冈辖区县域融媒体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为配合县域融媒体发展,专业以认知实践、轮训实践、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融入县域媒体发展中。为学生更好地对接工作,服务社会,专业还积极策划学生课外活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传媒文化月”,第二学期的“语言文化艺术节”,在把握地方发展新动态下,专业以赛事、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维吸收、融合与演练,以期对接社会需求。
五、结语
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定位与作为不能脱离高校总体发展要求,不能脱离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其中高校发展的新常态是专业定位与作为的走向,媒体融合的新生态是专业定位与作为的依托,地方发展新动态是专业定位与作为的抓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诸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各类增强、虚拟、融合现实技术等,地方高校播音专业的建设性作为需要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