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 美好如期
——有感于渡边淳一的《钝感力》
2019-03-21
擅长情感题材的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抛开情感话题,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力”是非常必要的。“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自己发明的,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
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一般来说,提起“迟钝”这个词,人们头脑中联想到的都不是好事。实际上,“那个人好迟钝”和“那个人很敏锐”这两种评价,可谓是天差地别,如果听到别人议论自己反应迟钝,一定会气得火冒三丈。
我觉得,钝感力和逆商,在抗打压能力这方面是同样的意思,不过钝感力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还包括身体感官方面,也许,厚脸皮也是钝感力强的体现吧。钝,从来不是夸人的词,可是生活对你越来越像绞肉机对肉那样的时候,身体感觉迟钝一点,神经迟钝一点,是不是更能走到出口,即便跨过这场灾难的你已经不是踏入灾难时的你,终归是可以被称为英雄的存在了。
如果说钝感力很少被提及的话,那它的对立面应该经常被说起——玻璃心,一碰就碎,经受不起一丁点不顺,还可以任由情绪像蝴蝶效应一样泛滥成灾。我可能是特别不会安慰人,特别怕有人因为一点点事由开启长篇累牍的诉苦抱怨。有多少是真实伤害,又有多少是自己提前预想的可能出现的伤害,在一个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时,是分不出来的吧,他已经像奇异博士那样穿越到未来看到了1400605种结果,还只有一个结果是好的,有多少人有那个信心,事情可以朝着唯一的好结果前进?可是如果不那么玻璃心呢,让心疼的感觉慢一点被感知,让悲伤的情绪慢一点被察觉,让自己对事件的应对行为慢一点做出,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是不是会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渡边说,钝感是一种才能,是让你的才华开花结果的能力。其实,钝感力对我们的职场、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在职场上混得更好,我们应当具备一些钝感力。在被领导劈头盖脸骂一顿以后,第二天还可以照常笑脸迎人认真工作的人,会更能抗压。面对领导的批评,如果能够有一点钝感力,不要反应的那么过激,那么这件事就会很快过去。假若对领导的批评很容易耿耿于怀,则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后面做事情的信心和效率,反而容易给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有时候,钝感力强就指是脸皮厚一点,别太把别人的负面评价太放在心上。
为了让爱情更加甜蜜,我们应当具备一些钝感力。两个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经常会因为一言不合就和对方吵起来,或者是神经质似的总是担心另一半是否会出轨,不停的检查另一半的手机,这些都是缺乏钝感力的表现。而这种过于敏感的表现,只会加速一份感情的分崩离析。有时候,钝感力强就是指对另一半多一些宽容,因为这才是美好爱情的题中之意。
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我们应当具备一些顿感力。钝感还有利于健康,健康需要身体保持血液畅通,而人的血管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在感受到精神压力的时候血管会处于交感神经的控制下收缩,阻碍血液循环。所以说要想自己健康长寿,就需要保持血液循环,要想血液循环,就要使血管处于副交感神经控制,这就需要保持身心舒畅的状态,也就需要我们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情都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小一点,即为钝感力强一点,这样才会让我们更健康。作为一个敏感之人,我深知过于敏感的个性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例如,稍微有点心事,吃饭的时候就没什么食欲。稍微有些压力,就容易睡得不踏实、甚至是失眠。而环顾周围那些吃得香、睡得香的人,往往都是钝感力较强的人,他们的身体往往也会更加的健康。在中医里面有条养生的秘诀叫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对于一个敏感之人,很容易感受到紧张、焦虑、烦躁、愤怒等诸如此类的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都会扰乱我们内心的平静,从而导致气不顺、血不畅,生病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难得糊涂”,其实和“钝感力”这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放下那颗过于敏感的心吧,有时候脸皮厚一点、对另外一半宽容一点、不要太为小事纠结,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都能多一些“钝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