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建构与制度培育研究
2019-03-21刘丽丽
□刘丽丽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给教师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可从主体建构与制度培育两个方向重点研究有效策略。大学英语教师主体建构,对于其自身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且能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成就感。此外,有效的制度培育,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进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主体性。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压力过大。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但英语教师总人数明显不足,无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压力过大,不利于继续深造。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逐渐增多,个人学习和深造的时间非常少,自身能力无法有效提高,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如今社会要求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很少有相互进行学术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学水平提高缓慢,无法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相对单一,教师经常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学,长期以往会失去对英语教学模式求新的态度,产生疲倦感,削弱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想要保证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高或稳固基础,需要不断地加固学习和深入研究,进而促进对英语的了解和应用。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以学分为标准,忽视了英语科研工作意识的培养,且教师也只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科研意识。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理解专业科研任务的重要性,教师课堂教学也只是利用自己现有知识储备进行教育指导,创新性、实践性不足。就实际情况而言,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使得教学定位模糊,影响大学英语教师收入和英语课程顺利改革,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师语言实践能力不强。通常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对单词、重点语句、含义进行简单讲解,随后将英文篇章通讲一遍,重点归纳其中语法、句型,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真正运用英语语言的实践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主导,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无法起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此外,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出国学习、深造的机会,对于英语语言环境的理解不够深厚,无法做好良好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了解异国文化。英语教学过程单一,教学内容书本化,无法发挥英语教学创造性思维发展,不利于为大学生英语学习创造更有效的学习气氛,影响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主体建构和制度培育的关系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主体建构的关系。解决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可通过教师的自我主体建构来实现,深刻认识主体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而改善英语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人的主体性表现在成长生活中的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等生命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体现[1]。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与主体建构更好地结合,重视英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在英语学科复杂性环境中发挥教师主体性,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更多创造性技能,完善教学内容。此外,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对于英语学习的独立性,而非被动接受一些培训内容,只有自身重视发展方向,才可以促进英语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大学英语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的和方向,能够不断在经验中成长,获得更多财富。英语教师的主体建构能够帮助自身职业成长作出规划,掌控自己的教学进程,感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会使得教师更愿意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发挥自己英语教学的存在价值。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制度培育的关系。目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教师培训方面不够具体和严密,近年来相关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培育受到各个高校重视。完善大学英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能够帮助英语教师明确自身职责,重视文章发表的质量,以英语专业内容为核心,提升英语教科研研究成果。通过制度培育,可以规范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行为,更好地形成良性约束,带动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达到英语教育最终目的。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建构与制度培育策略探讨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建构策略。
1.在大学英语课程开发中提升主体性。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地方、学校课程的开发,能够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全面性,同时提高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参与热情。英语教师对于课程研发具有更高参与感,能够体现自身主体性,在对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更多自己对于英语教学实际的建议,提高教学针对性,不断丰富课程内容。英语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了主体建构,可以帮助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总体素养。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开发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需要针对社会环境实际应用,结合院校特色及基础条件,对课程教学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再根据设计好的内容进行编制,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编制更吸引学生学习的内容,适当删减超纲内容。此外,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创新,通过对院校自身特色的了解,利用校园现有资源,积极参与课程创新探讨、编写任务。自主研发大学英语课程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通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英语课程编制,重视课程创新、实现性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亲力亲为,能够做到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效创新,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有助于教师主体建构的顺利进行。
2.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完善激励机制。大学应在传统教师评价基础上,重新整合、探讨新的英语教师评价体制,重视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尊重教师主体人格的发展。第一,发展性教师评价需要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方面,综合考虑大学英语教师多方面能力体现,教师可以借助他人评价更好地了解自身不足,并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教师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第二,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要提高英语教师评价的科学性,面对复杂的英语教学工作环境,更合理地对教师作出评价。第三,注意英语教师整体、全面的评价,考虑教师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等层面,进而更公正地对教师作出评价。除此之外,只有完善大学英语教师鼓励机制,才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主体性优势,提升教学质量。鼓励机制是激发英语教师主体性重要手段,高校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师工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监管,并付出更多的尊重与关心给教师,促进教学气氛的良性保持。完善教师鼓励机制,进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身能力和优势,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英语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3.改革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主体性发展对于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促进英语教师主体性发展,第一,改革教师教育体系,攻克英语课程薄弱教育环节。深化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体系,以院校自身发展特色为主,摒弃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主体性优良发展。第二,加强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责任感,不断更新专业储备知识,不断总结更有利于教学的经验。组织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探讨,进而增强自身职业技能,提高教师主体判断、学习的能力,可以邀请一些外来名师做教学演讲。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方式要顺应当代需求进行改革,重视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积极改革教师培训体系,让教师自身愿意接受培训内容,真正地起到培训的目的,发挥教师职业主体性。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整理有效的课堂改革方向,并邀请大学英语教师的参与,沟通、解决教师培训中的一些问题,提升教师对于高校培训相关流程研讨的参与感,从而提升自我价值,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制度培育策略。
1.完善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为了给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环境,高校必须重视相关政策的发布和执行,完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成长、发展条件。高校应该严格规范英语教师的聘请制度,实施流动性的教师选拔制度,增加英语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能够促进英语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落实大学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的标准,对英语教师工作内容定期监督,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英语教师教学质量做出评估,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化发展[2]。
2.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大学英语教师评价制度需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重化,以保证对于教师评价的公正性,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其他教师、领导等。对于英语教师的评价内容,需要考虑更多层面,比如教师的教学水平、英语专业程度、职业道德修养等,丰富的教师评价内容,可以让教师更综合地了解自身不足和优势,进而做出薄弱环节的调整。评价形式可以脱离单一的问卷式,面对面交流或组织教师相关评议都是可取的。另外,高校应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传统评定方式仅考察教师文章发表的数量,显然无法充分、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定。应该更多地关注英语教师发表文章的质量,并且在关注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全面考察教师相关研究成果对社会服务的价值,保证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
3.建立大学英语教师心理援助制度和职业扶持制度。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建立相应心理援助制度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减轻压力。大学英语课程尤为重要,教师的付出不容小嘘,如果没有调节好心理,而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对教师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高校应该组织开展一些有助于教师缓解压力的活动,保证教师心理状态良好,提高教师压力承受能力,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高校需要重视对英语教师的职业扶持制度建设,做好“尊师重教”思想观,为教师发挥自身职业价值提供条件,合理调整教师的工资待遇,激励教师将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任务完成效率低,教师自身成就感低,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深化认识教师主体建构及制度培育的重要性,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重视其自身能力综合发展,才能使教师将自身职业作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实现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