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2019-03-21□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校园文化法治

□杨 勋 潘 博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1],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

(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依法治国要求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

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思想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2]。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知识、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还包括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在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三)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

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

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5]。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普法性质的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有明显区别,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以普遍教授为目标选择教课内容,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来选择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修养。

(三)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第一,要增强教师素质,当代大学生普法教育具有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创新性、务实性。无论是高校的教师还是教辅人员都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成为学法、用法、护法、守法的典范,在全民守法的环节中起到表率作用。高校教师应该了解与高校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和大学生就业、生活相关的法律条文,提升法治观念,具备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依照相关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对学校事物进行管理,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二,要深入研究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运用创新思维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普法教育,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分析大学法制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进而研究应用对策,为高校法治精神培养与实施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校园文化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