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服务视阈下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模式研究

2019-03-21□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技类社团人才

□李 莉

社会服务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大学三大主要功能之一。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显而易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人才和成果要以满足社会需要和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和检验标准。但实际上,“社会服务不仅没有推进高校整体效率的提升,反而对其产生了负向的阻碍作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高校整体工作中。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同学综合素质,促进同学成长成才。科技类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培养了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输出了一定量的专利、论文、先进技术等科技成果。而与第一课堂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稳定性比较,高校科技类社团在前瞻性、可塑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一、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的现状

(一)社团成立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发展目标无一例外都有局限性。笔者对所在高校33个科技类社团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社团的发展目标是“培养科技人才”和“输出科技成果”,只有一个社团的宗旨是“放眼校外、服务社会”。不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培养人才和输出科技成果都是“自娱自乐”,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社团发展目标都是“纸上谈兵”。科技类社团社会服务观念意识淡薄、“闭门造车”科研能力弱且成果转化几乎为零、缺少社会服务的扶持体系等。高校因缺少对科技类社团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科学性剖析,出现了一批“空壳社团”、“鸡肋社团”、“傀儡社团”、“僵尸社团”。

(二)科技类社团内涵建设薄弱。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科技类社团作为高校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科研力量,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一要提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二要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这是科技类社团内涵的核心。高校科技类社团就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某一学科和专业领域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产出科技创新成果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型群众组织。

二、高校科技类社团社会服务的职能界定

高校科技类社团的社会服务指科技类社团利用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成果。它的职能界定从三个维度分析。

(一)社会服务的地域。高校大体分为两类: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都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地方所属高校社会服务的地域偏重于地方。高校科技类社团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服务地方为主,兼顾行业发展区域。

(二)社会服务的内容。科技类社团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人才资源和智力成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持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而科技类社团向社会提供的人才大多有较为突出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类社团向社会提供的智力成果主要是专利、学术论文、竞赛成果、科研项目等。

(三)社会服务的对象。科技类社团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企业。

三、社会服务视阈下高校科技类社团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进行高校科技类社团供给侧改革,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产、学、研”的有效互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高校科技类社团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上与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致的。我国高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培养理论性、学术性人才的高校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较少。因此,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第二,高校科技类社团供给侧改革是理念、体制、模式的全面创新,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科技类社团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理念就是在高等教育范畴内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各部门服务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实行“产、学、研”的有效互动。第三,高校科技类社团供给侧改革提升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供给侧改革,科技类社团不仅可以向地方、行业、企业输送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能获得更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这是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过程,有利于一大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地方行业急需的科技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行高校科技类社团管理体制改革,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为主要目标,提升科技类社团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技类社团一般依托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重点研究专业知识在行业或产业上的应用,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组织。科技类社团的人才培养流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突显了其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第一,高校科技类社团管理体制改革要弱化行政管理,强化专业指导。专业化指导应该体现在社团发展的全过程。科技类社团成立之初,社团发展目标和路径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就需要论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随着社团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接产业行业职业标准和需求、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都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或指导团队的指导。第二,高校科技类社团管理体制改革要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和政策舆论环境。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根本上是要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高校科技类社团本身有先天的优势,它是以兴趣聚拢人才、以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培养人才,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的科研训练模式。高校将其打造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和有效平台,还需给予后天的帮扶,落实高校党委统筹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配套激励制度、投入专项经费支持、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和政策舆论环境。第三,高校科技类社团管理体制改革要转变观念,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高校科技类社团是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学生社团工作,团委履行本校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能。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应该协调相关部门,利用自身资源,引导科技类社团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大背景下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切实做到创新驱动发展。

(三)进行高校科技类社团评价体系改革,以需求侧为导向,让社会满意度作为科技类社团的主要评价指标,提升科技类社团的社会服务能力。第一,高校科技类社团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性。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从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到评价体系的全方位创新,评价体系的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体系是把发展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标准体系,是体现内涵建设和检验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对科技类社团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果有一个量化的评价,反映的是科技类社团社会服务的真实水平。通过评价结果反馈,可以使科技类社团客观的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改革,不断调整和改进发展模式,强化内涵建设。第二,高校科技类社团评价体系改革以需求侧为导向,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评价科技类社团的主要指标。需求侧是相对于供给侧而言,经济学上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意愿”和“能力”。以需求侧为导向,就是看科技类社团是否符合了社会意愿,同时看科技类社团的服务对象是否具备恰当匹配的能力。以社会满意度作为科技类社团的主要评价指标,改变过去以学校、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行用人单位、合作企(事)业单位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拓展评价角度、改革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形式、增加过程评价、提升评价实效。第三,高校科技类社团评价体系改革要注重评价功能的作用,提升科技类社团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改革,要突出评价功能中导向、激励和调节的功能,进行动态发展的评价。导向功能体现的是科技类社团的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是否符合社会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根本上是社会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是有效利用评价功能激发和维持科技类社团的内在动力,调动其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不可过高或过低,最适宜的指标是定在大多数科技类社团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将条件评价、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调节功能通过评价体系让科技类社团对其发展目标、发展进程及自身不足进行调整,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并与时俱进,突出其为社会服务的现实性。

猜你喜欢

科技类社团人才
缤纷社团
月度荐书单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