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质
2019-03-21刘山青
□刘山青
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里。在以纸质传播为代表的传统出版行业,也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传播改变了通过纸质传递知识的传统途径。随着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日新月异,为高校学报管理提供了办刊的新模式,也为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面狭窄、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创新应变能力的编辑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期刊发展的需求。面对如此形势,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学报的质量和水平及传播效果,要办出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影响力的学报,要求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编辑业务素质、较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一、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
高校学报作为科学技术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是精神产品的载体,编辑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一个桥梁,学报所刊登的文章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读者阅后的收获。因此,只有编辑人员具备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在编辑工作中“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第一,编辑应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政治热情。第二,学报编辑应熟悉和掌握国家相关出版工作的法律规定、政策方针和管理条例,还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法规及最新要求。一名具备政治思想理论的编辑才能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能力和较强的政治辨别能力。1956年6月,毛泽东同志与吴冷西同志谈话时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虽然是针对我国报纸工作,但笔者认为同样适合高校学报工作,学报是一个对外宣传精神文化产品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2]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对高校学报工作来说,这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政治家办报”的含意是高度一致的。高校学报编辑在工作中只有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做好每一篇文章、编好每一期学报。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学报作为联系作者、读者服务工作的桥梁,编辑则要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服务意识,这个宗旨是编辑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全心全意为作者、读者服务的精神起着决定作用,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要有爱岗敬业、坚持原则、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的崇高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只有在从业中敬业,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正能量,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坚守职业道德,始终坚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在工作中集中体现在:一是在恪守“为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的职业本分的基础上,为人嫁衣,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二是工作上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对每一文稿逐字逐句仔细推敲,为查核引文翻阅大量的典籍;三是孜孜不倦的求知态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知识,博览群书,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杂家”和“通才”,只有如此,才能有能力评判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学术论文的优劣,才能有能力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创新性进行准确评判,才能有能力、有条件敬业。
(二)始终坚持原则。高校学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必须坚持依法编辑的原则。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生命,直接关系到学报的兴衰,责任重大,把好质量关是学报办刊原则。对待稿件以质量为标准,不论是名声显赫的专家学者,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都要一视同仁,不以人取稿,不论亲疏,遴选稿件凭质量。在编辑过程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相应时,甚至发生矛盾,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在编校过程中,学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始终坚持“三校一读”制度。
(三)为作者服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作者意识,即尊重作者、帮助作者、服务作者。作者的劳动经过编辑的消灭差错、规范统一、润饰提高的劳动,将作者的劳动成果推向社会,实现作者作品的社会效益。服务意识还体现在对待来稿及时登记、及时送审和评审、及时回复、及时处理,不能因任何理由,更不能找任何借口拖延稿件的处理,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对稿件拖延、退稿。
(四)良好的团队精神。即要有团结合作精神,有集体主义精神。高校学报编辑部是一个团队,各个编辑成员是其中一分子,编辑部成员之间上下一心,互相信任、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目标是办好学报,通过各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健康有效地完成学报的各项任务,提高工作实效。学报编辑们要有团队荣誉感,编辑之间只是分工不同,团队的荣誉就是编辑个人的荣誉,编辑只有增强团队的荣誉感,才能团结一心,才能为团队的荣誉成绩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实现高校学报的发展。
三、扎实的编辑业务素质
高校学报是教师、作者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学报编辑部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为教师、为读者提供优良的精神文化食粮。在整个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编辑从事的工作从选题、组稿、审稿到最终的加工修改、规范统一、润饰提高、编校把关,编辑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编辑工作是整个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稿件不是简单的文字改错,而是要“深层次加工”,编辑应具备以下几项编辑业务素质。
(一)熟悉和掌握国家法律法规。作为一名编辑,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出版工作的法规,如《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量和单位》《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校对符号及其用法》等出版工作法规,这些是作为工作中的编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导书籍,也是国家出版的行业标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要通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当文稿的题目和内容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出版行业法规时,坚决不用。
(二)审核论文选题的能力。学术论文选题必须具备“新、深、实”的特点,即课题新、方法新、论点新。一个好的选题决策,必须紧扣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紧紧结合现实社会的中心任务和全局工作;选题决策要客观地反映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而高校学报的文稿选题决策还应充分体现学校教学理论和学术研究的特色。研究有深度,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论文材料真实、翔实,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修改加工学报内容的能力。作者撰写的文稿在转化为正式出版的科学文献之前,不仅仅是政治性、科学性符合学报登载学术论文的要求,还应在内容编排上实现规范化,编辑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标点符号、用字、用词、语句是否准确,字、词、句是否精炼、达意,量、单位、体例、图片、数据、行文格式到表述形式等是否符合学科专业规范;二是对文中引用的文献、重要讲话、最新说法要能借助工具书进行对比或借助网络进行检索核对,使其真实可靠,有据可查。注释和参考文献要在网络上检索是否是真实可靠;三是编辑必须具有掌握学报的版式、内文、附录、总目次、索引、封面、插图等及编辑规范化设计、编排、美化的能力,还必须努力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的排字、校对、编辑、排版、出片的计算机桌面平台系统新技术,熟练驾驭新时代编辑手段和方法,实现学报编辑工作的规范化、电脑化和一体化。
四、较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学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体现出高度融合的大趋势,这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各门类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而且也扩展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及哲学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各门类之间,包括了传播学、编辑学以及各分支学科。一名好的编辑,必须具备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语文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编辑必须掌握汉语语法和汉语修辞知识,对中国文学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编辑不仅对出版编辑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等专业知识要有较深研究,对社会、历史、经济、民族、艺术等学科知识也要有涉猎,对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信息都要有所了解,使自己成为“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编辑应不断进行学习,自我提高。在编修中对字、词、句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对稿件的知识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要进行查阅了解,查阅资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编辑学习提高可以是博览群书,也可以是上网查阅,还可以是参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举办的各种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举办的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培训。
五、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与品味也在不断的提高。高校学报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刊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其内容质量向“专、高、精、尖”的方向发展,逐步扩大其影响力,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学报编辑要有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新动机、浓厚的创新兴趣、丰富的创新情感和坚定的创新意志。
有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办刊特色和学术研究特点,具体的说,文稿选题要新,内容要新,栏目编排要新。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要能够从丰富的文稿中遴选出具有新意的稿件,找到社会热点和学术前沿及符合本学报办刊宗旨的文章,筛选出科学的有价值的选题,从而真正把学报办成一个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
作为出版物的高校学报,即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一方面,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学、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都有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人们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历史、创造文明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天,更应该加以有效利用,通过编辑出版,以纸质和数字化形式将其保存并传承下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增强,我国已成为出版大国,出版规模日益扩大,则必须注重出版创新的理念和出版形式的创新,提高纸质出版物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编辑要跟上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节奏,不断更新观念,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