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9-03-21何功秀文仕知闫文德何含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荒漠化学分水土保持

□何功秀 文仕知 闫文德 何含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一门涵盖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立足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与修复,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基于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修复的紧迫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被确立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水土保持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了解和掌握生物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林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2]。我校自2015年开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招生,在调研兄弟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林业院校自身的特点,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水土保持专业体系,培养具有专业性、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为提高林业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应与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等相适应[3]。林业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堂体系设置要体现林业特色,按照全覆盖、抓重点、重交叉、显特色的思路,构建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融合的全新综合性课程体系,涵盖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原理、措施和方法。我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内容,制定质量标准,实现教学内容标准化,以适应现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需求。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课程整合。为适应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事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整合后的课程在内容上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体现了我校的林业特色,并且对南方水土保持事业更具有针对性。整合后的课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既充实了教学内容,也反映了地域特色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及前沿问题[4]。通过对同类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调研,结合我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由土壤侵蚀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土地资源利用学、水土保持林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8门课程构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凝聚成地质地貌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草坪学、树木学、生态学、森林测计学、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学、水利工程、工程制图、风沙物理学、水土保持监测学、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实验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20门课程的骨干课程群,明晰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的归属,制定了相关程质量标准,以此形成了高度交叉综合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体系中最具体和最关键的一环,是一个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应用课等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5],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主要体现形式。课程结构是指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及其比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的课程及其比例等[6]。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总学分为186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17学分,占总学分的62.90%;选修课学分为23学分,占总学分的12.37%;实践教学课为46学分,占总学分的24.73%。在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有5学分;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第二课堂有12学分。这些学分的设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业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保障和提高水土保持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一)推进教学信息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及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性认知,打破时空限制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和认可。学院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优势教学资源和雄厚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其科研平台与学术交流基地的作用,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与培养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构建信息化的“主动教学”体系。

(二)实施前沿动态教学。在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至课堂教学中,是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7]。学院鼓励任课教师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动态,使教学科研形成互动互促的态势,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形成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教学常态;或将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编写专著,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细化多重教学方式。学院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常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灌入式”方法外,常常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关联教学和互动教学将不同学科、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关联,不仅可以强化先前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形成由点及线到面,逐步构建起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立体知识网络。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8]。学院建有国家级森林植物示范中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实验场地和科研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和实施以下措施。

(一)以实验室为基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学院具有国家级、省级实验平台,同时建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放性实验室,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不同梯度的实验课程,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开设的实验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

(二)以实训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成立5年来,优化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突出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并和多家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或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和解答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与此同时,结合老师自身研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创新性实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以本科毕业论文为终点,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分,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应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科毕业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通过论文的设计、操作、撰写等环节,可以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也遇到了新情况,要求培养的毕业生能在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从事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覆盖生物学、林学、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与水利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减少专业限制,为将来拓宽专业口径减少障碍,奠定基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通过课程设置与优化,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水土保持专业的发展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其他林业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通过上述措施和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为培养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荒漠化学分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土保持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学分美食
水土保持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