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2019-03-21吴锐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供给毕业生院校

□吴锐侠

一、引言

2015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其实质是指在关注需求方的同时,努力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也就是通过实施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对市场的有效供给,进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创新理念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整个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供给侧改革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高职教育应该从人才培养供给侧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积极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努力为企业提供素质更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最终培养的人才如何,主要看高职院校向需求侧供给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方的现实需求。如果培养的人才正好和需求侧需要的人才相吻合,就可以解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以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实际上,供给侧改革对于在供给方面要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改革思路可以运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才培养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等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的人才供给和企业的实际招人需求是不对称的,而供给侧改革正好给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从供给侧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重新审视,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

二、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现存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在人才供给侧方面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就业等相关工作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招生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学生的人数直接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都把招生工作视为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有一些学校甚至把招生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势必会导致高职院校在招生时重视学生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的质量。这就给后续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1.学生和家长重本轻专,高职院校被认可度不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都有重本轻专的思想,这样就会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带来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很难录取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那么势必就会影响高职院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尽管高职院校最终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为了更好提高技能,如果没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是很难的。因此,面对当前招生质量不高的情况,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受到很大制约。

2.高职院校招来的学生类型多样,情况较复杂。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不像本科院校基本都是通过高考招来的,其招生形式是多样的。有部分学生是“3+2”类型的,有的学生是通过全国普通高考招生形式招来的,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单招和春季高考招生形式来的。不同的录取方式招到的学生,其知识基础、素质和掌握的技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人才培养时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

3.招生工作部分趋向商业化。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在招生时招到更多数量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招生工作表现出一定的商业化倾向。在招生时,采取夸张的宣传方式,来招揽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这样招来的学生对后续的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太吻合。我国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太符合的现象。如有些专业已经过时了,但部分院校为了追求专业数量,却仍然保留该专业,依照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这样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专业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差别会越来越大,而培养出的学生也不能供给社会真正适合的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固定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文化课程在设置上通常比较固定化,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选修课方式来设置,但却缺乏一定的灵活变通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专业课程在设置上,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考虑到较好的衔接性,致使学生的专业课学的并不太扎实,影响学生后续的实训及工作。实践课程在设置上,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的需要,与专业课联系也没有太紧密,从而使部分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实操培养效果。

3.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一部分是从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应聘至高职院校,另一部分是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但是在教学方面技能有欠缺。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有明确要求,但是由于每次的实践及培训均要分组进行,所以一些教师仍然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

(三)后续服务工作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离校毕业之后,很少再对学生有关注,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后,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一些再培训以及对毕业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再评价。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后续服务工作大部分是缺失的。

1.相关制度缺失以及相关工作几乎没有开展。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在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学校的关键,学生毕业之后就不需要再关注了。因此,高职院校对毕业学生的不关注这种思想最终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及相关的制度。

2.工作不深入,形式大于内在。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开展了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但是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另外,对毕业生的后续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和财力,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不太热心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3.对毕业生的关注,往往是只关注了少数优秀的学生,而对多数默默无闻工作的学生却几乎没有联系。重视少数,轻视多数。这种以对少数优秀学生代表关注来展开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不能对人才供给侧的工作开展起到好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主要是针对供给侧进行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找出合理的改革思路,可以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供给。

(一)招生工作方面的改革。尽量在招生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在充分发挥自身力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借助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进行积极宣传。在招生宣传上,政府加强监督和引导,高职院校尽量不要夸大招生宣传,误导考生和家长,以争取找到更为优质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质量,为人才培养供给侧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专业结构的设置。专业设置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紧随社会发展、产业变化,积极升级和改善现有专业,培育新型专业。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以企业技能需求为导向,改善专业设置结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为适合的人才。

2.建设适合的多样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程应遵守“适度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专业课的设置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实践课,以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3.建设师德高尚、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在教师人才引进时要严格把关。在新教师入职时,要做好新教师在职业技能、师德品行以及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把新教师培养成德才兼备、眼界开阔、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高、教学有方法、教学实践有思路的高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还要重视教师的学习提升以及企业轮岗实践,还应该有较为合理的机制进行推进。同时,还要重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和锻炼,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来提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专业骨干教师可以逐渐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后续服务工作的相关改革建议。高职院校后续服务工作应从社会效益、人才有效供给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等方面着手。

1.制定相关的后续服务工作机制和制度。为保障高职院校后续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必须要有相关的工作机制和制度。

2.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深入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毕业生的后续服务工作众多,需要耗费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深入调查了解,政府也应该对高职院校多提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引导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

3.扭转工作思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不能只关注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而是真正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正确对待后续服务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其实,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服务工作,可以了解到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是否吻合,然后以此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善。高职院校要用长远的、国际性的发展眼光,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采用“走出去”职业教育工作方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形成师生泛在、移动和个性化学习氛围,推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完善高校办学法规体系、深化分类招生考试制度和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上,政府应给予高职院校支持,以促进供给侧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供给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