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

2019-03-21陈晓妙吴金婵韦礼煦伍容金徐翠艳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东兰骆越铜鼓

陈晓妙,吴金婵,韦礼煦,伍容金,徐翠艳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一、东兰铜鼓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铜鼓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1. 铜鼓是骆越人民的历史文化沉淀。铜鼓作为骆越人民的活化石,聚集了骆越人民的精、气、神,贯穿了骆越人民的古往今来。铜鼓作为骆越人民的重器,它的制作十分考究和精细。铜鼓的鼓面和周边都镂塑精美的图案,如太阳纹、雷闪纹、水波纹、羽人纹、划船纹等,而有的鼓面还雕刻有青蛙求雨、人牛耕种、禽鸟鸣喧等立体塑像,栩栩如生,这些纹路与塑像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人们的生活劳作和美好寄托表达得淋漓尽致。铜鼓是骆越人民的“魂”,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信仰。铜鼓体现了骆越先人的智慧,浓缩了骆越人民的文化习俗和民族精神。我们应该把铜鼓的文化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铜鼓文化,了解骆越人民。

2. 铜鼓是研究当地文化的重要参考史料。东兰县因为保留下来的铜鼓数量众多,铜鼓文化历史悠久而被誉为“铜鼓之乡”,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1]。在东兰县红水河畔,先民们早就把铜鼓当作“神物”“灵器”。先民们常在喜庆的日子里敲击铜鼓以伴歌舞,在祭祀活动中用它来祭神灵。除此之外,铜鼓还被先民们用来纳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东兰各个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密切相连。铜鼓鼓面刻有的花纹、图腾,生动形象地记载着先民们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当地文化的重要参考史料。

(二)铜鼓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

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

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带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这些纹路形象往往是从古骆越的神话传说中提炼出来的,寄托了骆越人民的美好期望。铜鼓展现了骆越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超高的制造技巧,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

(三)铜鼓文化蕴含丰富的壮族民族精神

1. 图纹含向往。铜鼓身上的图纹千姿百态,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故事都呈现在其上。青蛙的造型尤其多,青蛙被百姓看作是救世主、吉祥物,是神器力量的化身。青蛙对于广西的壮族人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人们对青蛙有一种特别的敬重之情,在古代依靠农耕进行生活的维持,而青蛙在耕种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保护者与守护神的角色。因此,在铜鼓上雕刻青蛙是对青蛙的一种敬重与感谢。另外,因为中国传统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对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对人口的数量要求是越多越好,而青蛙的繁殖生育能力非常强,对人们来说这是一种美好的寓意。所以在铜鼓雕刻青蛙,也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对后代的繁衍生息的一种美好愿景。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把青蛙称为蚂拐。所以壮族的蚂拐节即青蛙节。人们通过祭祀蚂拐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 击鼓咬鼓振精神。在壮村瑶寨,至今仍保留在重要的日子击打铜鼓的习俗,节庆活动和民族歌舞均与铜鼓密不可分。布努瑶的咬鼓很是神奇,祖辈在兵荒马乱时都不会丢弃铜鼓,嘴咬铜鼓,手抓粮食,四处避难,铜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铜鼓是祭神时神圣的法器,是节日里的打击乐器,是征战时振奋士气的精神支柱,代表着壮族人民吃苦耐劳不卑不亢的精神。

3. 鼓声响起喜丰收。敲击铜鼓的声音很洪亮,每逢丰收时节,壮族人民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抒发情感,表达丰收时的喜悦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另外,敲击铜鼓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击鼓长鸣给壮族人民带来无比欢乐,代表着壮族人民辛勤劳作、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东兰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

(一)发展中的优势

1. 政策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此,当下有诸多国家支持民族文化的挖掘以及传承和发展的政策,铜鼓文化的传承人更要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对铜鼓文化进行深度的弘扬和传播。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也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更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而铜鼓文化可借此机会进行自我创新与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东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铜鼓文化旅游系列工程项目,并且创新举办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向国际推介东兰悠久的铜鼓文化。除此之外,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铜鼓文化,成立了东兰铜鼓文化研究会。东兰铜鼓文化可以很好地结合当前的政策优势,发挥自身的长处,为东兰铜鼓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出路。

2. 品牌优势。铜鼓作为民族历史、民间文化的一种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它有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美学、雕塑学等理论意蕴,是相关学科理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古代铜鼓的铸造一直延续到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广西河池环江、东兰等地,民间手工匠人开始采用传统铸造方法铸造铜鼓,给予铜鼓新的时代生命力。目前,东兰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东兰铜鼓文化传承与保护,努力打造铜鼓文化品牌。东兰县充分利用铜鼓文化资源,在红水河第一湾投入建设铜鼓造型玻璃观景平台,建设铜鼓特色小镇,打造红水河铜鼓风情村,进一步提升东兰铜鼓文化内涵,塑造铜鼓文化品牌。东兰铜鼓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历史,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符号,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不可泯灭的民族特色。

3. 地域优势。河池市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红水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气候宜人,而且东兰是一个特殊的养生地带,有适合养生的地磁场,空气和水中富含人体需要的负氧离子,是天然的养生天堂。铜鼓浑圆的形态恰好与东兰的风水宝地相契合,与当地最奇异的峡谷形态非常相似。东兰的东南面有一个大峡谷,谷中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北向南流淌的红水河,到此却形成了一个180°的大拐弯,形态像U型,人们将这里称为“红水河第一湾”,铜鼓的形态正是源于这个大峡谷。红水河第一湾外侧河滩上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圆形水潭,铜鼓的鼓面与水潭形状契合[1]。将铜鼓文化与东兰的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这为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族地区多数为落后地区,对于铜鼓设计的传统运用不适应现代大众的眼光。发展铜鼓文化艺术如果不运用新的理念是难以符合推广非物质文化的常态基准的。其次,从古至今传统铜鼓多数用于祭祀或歌舞,这一功能的局限导致当今设计多数以装饰品或者打击乐器为主要推广形态。衍生品也多数以铜鼓传统纹样为原型,极少结合新颖的设计形式。传承形式的局限性会导致人们产生视觉审美疲劳,从而对铜鼓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最后,当下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单一形式的铜鼓造型迷失了方向。在众多的现代文化元素激烈的竞争下,铜鼓文化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对于铜鼓艺术的设计,没有很好地与现代化发展的元素融合,缺乏大众的潮流认同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承和发展的群体,这对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铜鼓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铜鼓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现代生活显得枯燥,与现代化的发展显然难以适应。再者,文化的发展传承并不是靠个人之力就能维持的,所以铜鼓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传承人,没有形成群体效应。

三、东兰铜鼓文化发展的创新策略

(一)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场馆建设

利用铜鼓的外形在东兰建造多功能场馆,将新颖的娱乐项目与先进的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相结合,引入东兰铜鼓上的符号传说内容,创新铜鼓上的动物图像为动漫,还原东兰铜鼓流传的神话故事,为游客打造新奇的互动式体验,使东兰铜鼓场馆成为东兰的地标建筑。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是完全“沉浸式”的,需佩戴头戴式显示器来投入其中[2]。以铜鼓身上的动物图像为例,通过背景生成和真实环境一样的“动物世界”,游客通过佩戴头戴式显示器,体验到铜鼓文化的前世今生。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是一种新技术,把虚拟和真实的世界叠加在一起,这种数字形态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能与现实世界中相应的实体物质媒介载体相互叠加与融合,通过交互式的人机界面,能给予参与者一种新型的感知体验模式[2]。在场馆中,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铜鼓图案或者二维码进行识别,手机上就会出现与铜鼓相关的手工艺品、图案内涵、铜鼓神话传说故事等。游客不需要导游的介绍,就可以自动了解到与铜鼓有关的文化信息。游客离开场馆后,也可以用手机扫描铜鼓宣传册、纪念品,也会获得铜鼓的文化信息。AR现实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让铜鼓文化得到传播,而且有效地实现了铜鼓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铜鼓元素在城镇建设上的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广西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28号)公布,其中,河池市东兰县被列为特色铜鼓小镇。铜鼓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其元素在城镇建设上的使用,利用铜鼓元素进行景观建设,让东兰县城富含文化气息,又有利于铜鼓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例如,东兰县旅游局在红水河第一湾投入建设铜鼓玻璃观景平台,并且在2018年10月1日开放,铜鼓造型玻璃观景台成为红水河第一湾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东兰铜鼓风情村被列为河池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之一,该工程落座于隘洞镇红水河畔,倾心打造铜鼓文化体验场馆、铜鼓文化街、铜鼓风情街、度假山庄。东兰铜鼓文化风情村的建成,将成为广西标志性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之一。铜鼓文化元素还应该充分应用于街区的公共场所中,在文化广场、公交车站牌、路牌、红绿灯中融入铜鼓文化元素。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文明和面貌的象征,融合了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不仅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还能激发市民心灵上的共鸣,同时城市的文化也能很好地保存、传承下去[3]。

(三)从艺术设计角度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

东兰铜鼓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富含文化气息,不是一件物品印上铜鼓元素就属于文创产品。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同时,要把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文创产品富含文化气息又兼具美观性、实用性。从艺术设计角度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首先,要经过对铜鼓图案纹样的研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元素,如太阳纹、云雷纹、划船纹等,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画面构图,进行图形创意设计[4]。其次,利用铜鼓文化元素,进行手机壳的设计,主要以冷色调为主,如蓝色,体现出铜鼓的神秘色彩,同时蓝色与深红色进行搭配,冷暖色调的撞击,给人以醒目的视觉效果。最后,打造铜鼓音乐乐器和铜鼓板凳,敲击铜鼓本来就可以发出声音,但铜鼓显得特别笨重,打造成小型的铜鼓音乐,做成文创产品,具有收藏价值,又可以体验铜鼓音乐的魅力。铜鼓本身充满神话色彩,踩踏或把它当作座椅,是对铜鼓的不尊敬,但根据铜鼓的造型,做成铜鼓板凳衍生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利用融媒体进行宣传与推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新媒体环境逐渐成熟,目前,各媒介之间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融合态势,进入到融媒体时代[5]。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优势,在当地电视台进行融媒体直播,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全程直播,介绍东兰铜鼓文化。融媒体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融合创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进行全方位深度融合,以技术聚合为特征,以创新发展为前提,以扬优借势为手段,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全面整合各种媒体资源[6]。在当今全媒体的语境下,东兰铜鼓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就必须整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全方位的立体传播,不断创新其传播和推广的方式。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使东兰铜鼓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与发展。

东兰铜鼓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早已融入了人们的骨血之中,是人们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东兰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创新发展,我们有着新的使命。对于东兰铜鼓文化的发展之路我们任重道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找到适合铜鼓文化发展的道路。东兰铜鼓文化在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下,讲好品牌故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元素,将会打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东兰铜鼓文化。

猜你喜欢

东兰骆越铜鼓
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浅析东兰铜鼓的音乐特色及录音技巧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过东兰(外二首)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