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8-16韦竣烽
韦竣烽,莫 然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河池,547000)
一、引言
东兰铜鼓作为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多样性和特色性相互融合的文化艺术载体,其文化涵盖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部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外来文化的迅猛冲击之下,遭受到了生存危机。如何去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1]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蓬勃发展的当下,许多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还有个人的审美品位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青少年对东兰铜鼓这一古老文化了解较少,导致东兰铜鼓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受阻,东兰铜鼓艺术的传播出现断代。
铜鼓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发展来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铜鼓有着不同的功能与价值。铜鼓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普通人生活中使用的食具,再到古人发现铜鼓有悦耳的声音,故而演变成了节日中使用的乐器。后来,古人认为铜鼓不光可以向人传递信息,也可以成为与“神明”对话的工具,于是铜鼓成为祭祀中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有部分民族还认为铜鼓有神奇的力量,把铜鼓当作神的使者,祭祀时对着铜鼓跪拜。[2]现如今,铜鼓更多的是作为民族文化的延续被传承下来。多数现存的铜鼓被作为藏品收藏于博物馆中,供人们了解民族历史。还有少数的一部分铜鼓保存在非遗传承人或集体手里,用于传统民族节日的表演。
当前,有关铜鼓文化的宣传较少,不利于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肩负起责任,高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沃土,因此,研究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广西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将东兰铜鼓引入高校美术课堂进行传承与创新。
二、应用现状
(一)教师对铜鼓美术元素认知不足
我校教师一般通过书籍、网络等形式和途径了解东兰铜鼓,虽然能够描绘东兰铜鼓的纹饰与形态,但是对这些铜鼓美术元素象征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平时也几乎接触不到东兰铜鼓。大多教师只是对东兰铜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用东兰铜鼓美术元素进行教学的能力较欠缺,这也导致学生对东兰铜鼓的关注度低、兴趣不高、喜欢程度不够或一无所知等问题。教师对东兰铜鼓的认知较弱,学校对东兰铜鼓进入美术课堂不够重视,学生对东兰铜鼓的兴趣较低,这些问题导致东兰铜鼓在我校美术课堂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二)教师对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应用较少
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大量年轻的劳动力流向城市,东兰铜鼓的传承受到影响。东兰铜鼓是一种扎根于农业生产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的食具发展到精神生活产物再发展为有物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广西农村青壮年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又不愿意在家务农,大多数人选择到城市打工,生活与铜鼓没有交集,对铜鼓的关注和接触较少,兴趣也较低。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不具备传承东兰铜鼓的条件,很难从老一辈铜鼓艺人肩上接过传承的重任,从而导致东兰铜鼓传承出现了断层危机。由于东兰铜鼓文化氛围不浓,导致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东兰铜鼓进行实地调研的兴趣和动机,以至于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东兰铜鼓元素。
(三)缺乏东兰铜鼓美术元素教学教材
东兰铜鼓进入高校美术教育课堂的阻碍之一是教材的不完善。美术教材是美术课堂的教学材料,但当前高校的美术教材中,缺乏东兰铜鼓的相关内容。从学校层面而言,我校虽然有东兰铜鼓社团,但普及人数较少,未组织过相关培训和教材编写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关东兰铜鼓的专业教材,加上教师对东兰铜鼓的认知较弱,学生对东兰铜鼓的历史发展缺少兴趣,学校对东兰铜鼓进入美术课堂不够重视,导致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很难融入美术教学。
三、创新应用路径
(一)开设东兰铜鼓知识讲座
1.东兰铜鼓传承人传帮带
由于教师对东兰铜鼓的关注和了解不足,导致东兰铜鼓美术元素融入教学的效果欠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制约东兰铜鼓文化在美术课程中进行传承的最大问题。学校可借助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平台,把东兰铜鼓传承人请进校园,让教师和学生跟随传承人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和学生对东兰铜鼓文化的认知度。东兰铜鼓传承人都有着丰富的东兰铜鼓制作技艺和良好的民间美术运用实践水平,这些正是很多教师欠缺的地方,教师应积极学习、虚心请教,体验铜鼓文化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开办东兰铜鼓文化学术研讨会
学校可邀请东兰铜鼓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办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鼓励对东兰铜鼓有研究或感兴趣的教师参加,拓展其视野,提升其对东兰铜鼓文化的科研能力。学校可将专家讲授的理论知识编辑成册,例如,选择东兰铜鼓比较经典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等知识编辑成手册,方便教师和学生传阅学习。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研讨会进行记录及直播,汇集成电子版的东兰铜鼓讲座影像,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巩固学习。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开通“东兰铜鼓官方微信”“东兰铜鼓公众号”等,将东兰铜鼓研讨会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讲座体系。
(二)编写东兰铜鼓美术元素相关教材
东兰铜鼓美术教材编写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学生的情感观、态度观和人生价值观以及知识目标。学校要把握住校本教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将时代潮流和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新的美术课程教材,在美术教材设计和撰稿过程中充分考虑美术知识的承上启下、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问题,使美术资源呈现出多元性。为了达到这些美术教学目标,必须在美术资源的选择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目标要求,满足学生的喜好,这样才能使东兰铜鼓教材有独特性、地方性和科学性。[3]东兰铜鼓美术教材的编写可包含以下几项内容:东兰地区铜鼓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东兰铜鼓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东兰铜鼓的造型与特点;东兰铜鼓的制作方法与图样元素;东兰铜鼓的社会价值与功能;东兰铜鼓的民俗文化;东兰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三)创新东兰铜鼓美术元素
相对于古老的东兰铜鼓文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审美标准。因此,教师应该对现有的东兰铜鼓美术元素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学生能在学中玩,在玩中了解东兰铜鼓的发展历史。例如,可以利用超轻黏土来制作小型的东兰铜鼓,铜鼓上的装饰不必局限于青蛙之类的常见纹样,也可以用一些能代表丰收、喜悦、子孙幸福的动植物形象代替。除了制作铜鼓,也可以把东兰铜鼓上的铜面纹理制作成立体的图案,用来装饰美术教室或者在民族文化艺术节上作为背景装饰。
四、创新应用实践
(一)案例展示
本文以东兰铜鼓中的仿铜技法为例,呈现手工物语单元“综合材料设计制作”这一课内容,具体教学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东兰铜鼓—仿铜技法”创新应用教学实施案例
(二)案例总结
此次创新实践案例不是对东兰铜鼓的形状、铜鼓上纹饰的简单临摹绘画,而是使用超轻黏土材料对东兰铜鼓进行等比例缩小的仿铜制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东兰铜鼓及其制作步骤,教师制作了微课。通过用超轻黏土制作东兰铜鼓,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动手能力。由于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过程得到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数师生的喜欢,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结语
对东兰铜鼓这一广西西北部的古老民族艺术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丰富原有的美术课堂,还有利于学校开展融合东兰铜鼓美术元素的美术教学,使美术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从发展民族文化价值来说,将东兰铜鼓引入美术教学能让东兰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进,让更多的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东兰铜鼓的相关知识,为东兰铜鼓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