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玲小品艺术研究利弊初探

2019-03-21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贾玲小品喜剧

中国传媒大学

近年来,喜剧小品这一发端于央视春晚的艺术形式,正在日益繁荣,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喜剧小品的繁荣,一方面与新媒体文化环境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精进有关;另一方面,当代人在生活、工作、家庭、学习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短小精悍而又笑点十足的小品,既不占用人们太多的时间观看,又能缓解人们的压力。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喜剧小品正在春晚舞台以及各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如《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喜剧总动员》《欢乐中国人》《笑声传奇》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推陈创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梳理一下自喜剧小品诞生后所涌现出来的优秀的女演员,我们会记起宋丹丹、赵丽蓉、蔡明等人的名字。而谈到现在正活跃在舞台上的小品女演员时,贾玲,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自2010年来,贾玲不仅先后几次登上央视春晚及地方卫视春晚的舞台,而且活跃在《欢乐喜剧人》等竞技类喜剧真人秀节目中,创作表演了大量的喜剧小品。本文对贾玲近几年来所表演的三十多个小品进行了梳理,旨在与读者共同探究解析一下贾玲小品的利与弊。

一、贾玲小品的选材范围与主题定位

“喜剧小品,顾名思义,是以短小的喜剧形式演出引人思考的节目。喜剧,指它的喜剧因素,借喜剧的外衣演绎故事情节;小品,指观看者在有限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里品味故事情节并获得体会。”[1]在选材范围与主题定位上,与前期的喜剧小品着力于传达一定的社会主题,抨击或者是赞誉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不同,贾玲小品选材更加广泛,主题表现更加丰富。

第一:贾玲小品更加注重表现现代人个体的生活特别是女性在职场、婚恋、家庭等方面的感受。例如2017年的春晚小品《一年又一年》,涉及到回家过年、职场打拼的话题,2019年春晚小品《啼笑皆非》涉及到保洁、教师家访的话题。《贾玲‘年’三十》讲的是大龄女性的婚恋问题,《你好,李焕英》则以时空穿越的手法,缅怀自己的母亲。第二:贾玲还有部分作品,是从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中汲取艺术营养,创作演绎而成。例如小品《新白娘子传奇》《倩女幽魂》《倚天屠龙记》《泰坦尼克号》等。第三:贾玲的有些小品,则放弃了对于主题的探究,以荒诞虚幻的情节,或者纯粹搞笑的包袱,来赢得观众的笑声。如小品《被冤枉了的记忆》《总监驾到》系列、《哆啦A梦》等等。

二、论贾玲小品中的美以及诗情画意

喜剧表层的作用是娱乐,是欢笑,以用来满足广大受众的娱乐需求。喜剧深层的作用是反思,是批判,在娱乐之余宣传正面主流的价值观,对受众的认知与态度产生积极地影响,使观众在欢笑之后有更多的思考。贾玲曾经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笑中带泪。”虽然贾玲并不是这句话的原创者,但“笑中带泪”却是喜剧界公认的、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典型的大师就是卓别林和周星驰。

欢乐喜剧人总制片辛唯嘉曾经谈到:“喜剧的内核其实是悲剧。喜剧只是一个载体,或者说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始终会蕴含着一种悲情的精神内核。”[2]在贾玲的许多小品中,我们都看到了贾玲对于“笑中带泪”的自觉追求。最为经典的是《你好,李焕英》:在小品的序幕部分,首先展示了母亲遭遇车祸的场景。然后大幕拉开,贾玲穿越回了母亲的年轻时代,见证了母亲的恋爱、家庭生活。在对母亲的深情回忆中,也穿插着大量的包袱,例如卖豆腐、卖豆腐脑、卖豆浆、扔书、人工呼吸等情节,引得观众既捧腹大笑,又潸然泪下,这是贾玲的代表作。

贾玲创作的有些小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清新的美感。例如她的《花房姑娘》:古典留声机以及缀满了鲜花的客房等舞台布景,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在情节上,一个来大理采风的小伙子与客栈美丽的女老板一见钟情,预示着一段美好的爱情即将开始。而中间夹杂着贾玲插科打诨的情节,如打电话、拧瓶盖、劈桌子等,让这次邂逅奇峰突起,充满了喜剧性。小品进行到下半部分时,舞台上突然下起了粉色的花瓣雨……正是诸如此类的细节,使整个小品美得如同一首唐诗宋词。

贾玲还有一些小品,试图去阐释某种人生哲理。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品伊始便充满了一系列的狗血剧情:邻居家装修的电钻声使她错过了起床的闹钟,电梯超重被迫下来,上班迟到,微信中与父亲吐槽老板却被老板听见,策划平平被老板解雇,回家时保险丝坏了房间一片黑暗……小品进行到此处时剧情开始反转,白天的客户打来了要聘用她的电话,邻居帮她接上了保险丝……整个小品都在告诉我们,遇到了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不要消沉而要乐观,因为只要你尽力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小品中对自己的“胖”“能吃”进行自我调侃,是贾玲常用的一种喜剧表现手法。例如在贾玲致敬周星驰的小品《月光宝盒》中,贾玲问道:“我不美吗?”“我身材不好吗?”(有观众回答)“好!”至尊宝说:“谁说的,自己领家去。”……又如在《贾玲‘年’三十》中,相亲男说:“我今年二十八岁,你多大啊?”贾玲:“你看咱们第一次见面,我想保持一些神秘感。”相亲男:“啊,明白。我身高一米七八,体重一百二十斤,你呢?”贾玲:“我身高1 米66,体重……我想继续保持一些神秘感。”……吃生日蛋糕时,贾玲:“不,我不吃!”“我不吃!”男:“哎呀,蹭我一手奶油。”贾玲(回身接蛋糕):“奶油的呀,那我吃一块。”

此外,对于小品结尾的处理,也是其艺术创作上的一个亮点。她的小品结尾,要么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如《倚天屠龙记》;要么采用诗意的独白,如《贾玲‘年’三十》;要么升华主题,如《泰坦尼克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海岛之恋》……这对于营造整个小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大有助益。

“对于喜剧小品的编剧和演员而言,只有把人物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语言,轻重缓急、滑稽夸张的戏剧行动与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冲突与背景紧密地综合起来,控制好笑点的收与放,才能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4]贾玲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广泛的接受,与她对小品语言、情节、剧情冲突、喜剧节奏的把握是分不开的。

三、论贾玲小品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失衡

谈到喜剧小品的审丑与审美,汪涵在参加一个真人秀节目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小丑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一个成功的喜剧小品,应该重视喜剧效果、喜剧冲突,喜剧形象的营造,应该能够把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民间信仰的真实结合起来,在对历史、现实、影视剧解构、戏谑和消费的同时,既引人发笑又引人深思,遗憾的是,贾玲的小品在这一点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在小品只生存在央视春晚的年代,除了少数特例,大多数小品都是花费半年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精心排演出来的,“十年磨一剑”,能够登上春晚舞台的小品,其内容、主题、语言等的含金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新媒体文化环境中,2014年以来,各种竞技类喜剧真人秀节目如《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喜剧总动员》《欢乐中国人》《笑声传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赛制和播出周期的影响和限制,要求喜剧演员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这固然为喜剧演员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但同时也导致了喜剧小品质量的下滑。

贾玲的小品也没有例外。许多小品开始充满抖机灵似的耍嘴斗贫、自损,为了搞笑而搞笑,难掩粗俗与胡闹。这一点在她的《总监驾到》系列小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监驾到》打造了一系列的反转神剧:由于导演、总监等人的介入,小品剧情不断地出现反转、反转、再反转,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跌宕起伏,但也使整个小品的整体性受到了破坏,在内容上流于浮浅,在思想上缺乏深度,出现了为搞笑而搞笑的牵强性,更谈不上主题的升华与凸显。具有类似缺陷的还有她的《间谍》《落跑姐妹》系列、《送缸》等小品。在《我是替身》中,贾玲试图演绎一个替身的辛酸,但整个小品内容过于单薄,再深入开掘的空间很大。

曾经,喜剧小品在春晚上一枝独秀,小品中的精彩语言成为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流行语。如今,遍地开花的喜剧类真人秀竞技节目催生出了更多风格的喜剧小品,对小品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以夺冠为目的的竞技驱动下,贾玲创作的小品也没有免俗,朝着追求笑料包袱多,博取观众一笑,以便赢得更多观众投票的方向高歌前进,而小品的深层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却几乎被完全摒弃和忽视了。那种在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时代,在赵本山、黄宏和宋丹丹的时代,用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对小品的主题选择、叙事策略,话语表达进行反复雕琢的艺术行为,似乎已经随着喜剧小品走下春晚,走向喜剧竞技类节目,走向网络而悄然成为过去。

但是,“衡量一个喜剧小品艺术品位的高低,绝不是看它表层喧闹的效果,而是要仔细地鉴别其内部结构所包含的文化含量,即小品的思想性,这才是小品的灵魂。”[4]如何在竞技类节目投票晋级的生存压力下,在网络传播的新的媒体环境下,做到喜剧小品娱乐性、思想性和商业性的平衡,这是摆在贾玲面前的一个严肃的命题,也是摆在当代所有视喜剧小品为生命的演员们面前的一个共同的严肃的命题,它需要贾玲们用一颗对待小品艺术至为虔诚的心去探索、去解答、去超越。

猜你喜欢

贾玲小品喜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小品)《加班饭》
贾玲: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小品)《一年又一年》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当贾玲遇到宋仲基
《喜乐街》欢乐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