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19-03-21何海艳吴学华段艮芳谢玉先王金玉

上海护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师效能维度

何海艳,吴学华,段艮芳,谢玉先,王金玉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专业认同是指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同专业及职业的价值,在专业工作中能体现自身价值[1]。职业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某种职业行为能力的判断与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2]。护生是否喜欢护理专业、认同护理专业、能在护理专业中找到自信,将影响护生专业学习和成长。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的离职、离岗倾向较高,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3]。坚定的专业认同及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护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及工作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探讨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对大专护生专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9月—2017年3月,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普通大专护理专业15个班中随机抽取2个班共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号单双号再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纳入标准: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实施过程中退学、休学者。观察组护生中男3名、女47名,生源地为四川省48名、外省2名,独生子女38名、非独生子女12名,选择护理专业出于自己意愿25名、家长要求20名、其他5名,担任班干部28名、非班干部22名;对照组护生中男2名、女48名,生源地为四川省49名、外省1名,独生子女36名、非独生子女14名,选择护理专业出于自己意愿24名、家长要求23名、其他3名,担任班干部24名、非班干部26名。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就读护理专业原因、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学生均由同一组教师就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大专医学教育模式,即第一学年基础医学课程+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程+第三学年临床实习。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护生采用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国高职大专护理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及技能的高素质中医护理专业人才。②签署合作协议:选择四川省绵阳市1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作为合作医院,签订校院合作协议,实施双基地育人;合作时段为3年,在校2年期间,合作单位参与岗位课程中部分理论授课和见习带教;前4个学期的寒暑假进行集中见习,由医院导师负责临床带教,见习时间为2周;学生在第5、6个学期时进入合作单位进行临床实习。③成立管理指导委员会:医院与学校共同指派专人成立 “岗位人才培养教学与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合作的指导、管理与协调等工作。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见习实习等。⑤组建师资队伍:双方各选拔5名人员担任岗位培养导师,2名导师组成1组,每组导师负责10名学生,实现双导师育人;校内导师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中级以上职称、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校外导师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士或护士长,从事带教工作3年以上;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授课,校内导师承担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及实训课教学,校外导师承担学生岗位见习、实习及临床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5]。⑥教学实施:教学实施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师于课前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学习资料,课前一周布置小组预习任务。课中理论课部分,小组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学校导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并强调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随机抽号等课中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训课部分,学生先根据视频自行练习,学校导师巡回指导,最后集中讲解、纠错并规范示教,再让学生巩固练习;医院见习部分,医院导师见习前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任务书,见习中由医院导师分组带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见习后学生完成见习反思日记,小组轮流汇报见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课后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课后检测,检测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紧扣重难点。

1.2.3 评价指标

1.2.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包括学生年龄、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5个方面。

1.2.3.2 专业认同问卷 采用胡忠华[6]编制而成的专业认同问卷,由专业认同、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专业价值观 6个维度、30个条目组成。其中有序变量条目共 25个,采用 Likert 5级评分法,对条目赋予5~1分。分值越高说明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越高,反之亦然。总分 25~50分为不认同,50~100 分为一般认同水平,100~125 分为高度认同[7]。 该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38。

1.2.3.3 职业自我效能问卷 使用郝玉芳[8]编制的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包括职业态度及信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职业选择6个维度,共27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正向计分,各维度得分等于该维度各条目得分的均值,得分越高说明护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越强。

1.2.3.4 调查方法 第1次调查时间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第2次调查时间为学生实习结束时,两次调查均采用网络调查方式。正式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强调问卷填写的重要性及严谨性。本研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4 统计学方法 从问卷星导出数据,使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专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护生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职业自我效能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大专护生的专业认同感 表1显示,培养模式实施后,观察组的专业认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护生专业认同是有效的,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岗位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每学期定时进行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深入认识本专业,并通过网络、面对面等多种沟通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给予正面引导,提高其专业认同感;岗位课程教学团队中聘请了一部分临床护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经验及实例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医院导师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护理专业的成就感及社会认可度,树立较高的专业期望;每次临床见习后组织学生开展情感交流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肯定,通过促使护生不断进行自我思索、自我剖析,在克服自身缺点的同时,将外界反馈的信息和自身经历进行揉合,理性地看待护理职业。近年来,专业认同感不高是护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9]。因为大部分护生不是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更多是考虑护理专业就业或父母意见,并未考虑护理工作性质是否与自身的性格、能力相符。因此,通过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能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

3.2 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大专护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表2显示,培养模式实施后,观察组的职业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实施前及对照组(P均<0.05),提示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在岗位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临床见习。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导师给予思想、学习上的正确引导,同时承担起职业生涯辅导的角色,呈现积极的从业心态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护生对所学专业前景出现困惑、迷茫时,导师及时给予解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及信念,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的职业价值[10]。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及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专业课程生动而有趣,丰富了护生的职业认知,这有助于护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临床导师还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其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表明,学生从业前即作出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其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后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11]。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后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会促使其积极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有助于提高其临床实践及适应能力[12]。

表1 两组护生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专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比较 (分,±s)

表1 两组护生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专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比较 (分,±s)

注:①表示同组内与实施培养模式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项目 培养模式实施前培养模式实施后观察组 对照组 t值 观察组 对照组 t值 P值专业认同 2.36±0.42 2.46±0.46 0.998 0.321 3.10±0.31① 2.91±0.65 2.493 0.013专业情感 2.80±0.57 2.76±0.51 -0.273 0.785 2.94±0.67① 2.72±0.89 -2.238 0.016专业意志 2.65±0.36 2.66±0.41 0.131 0.896 3.51±0.82① 3.48±0.69 0.515 0.607专业价值观 2.18±0.56 2.37±0.61 1.603 0.113 3.59±0.79① 3.34±0.71 2.344 0.020专业技能 1.71±0.48 1.74±0.68 0.266 0.791 2.77±0.34① 2.52±0.31 -2.934 0.004专业期望 2.78±0.36 2.83±0.53 0.563 0.575 3.16±0.78① 3.01±0.40 -2.200 0.029总分 56.48±7.25 57.48±6.43 0.947 0.346 85.86±9.27① 81.87±12.40 2.181 0.031 P值

表2 两组护生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职业自我效能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比较 (分,±s)

表2 两组护生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职业自我效能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比较 (分,±s)

注:①表示同组内与实施培养模式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项目 培养模式实施前 培养模式实施后观察组 对照组 t值 观察组 对照组 t值 P值职业态度及信念 3.32±0.46 3.36±0.42 0.410 0.683 3.65±0.53① 3.31±0.54 2.833 0.005解决问题的能力 3.34±0.43 3.25±0.49 -0.892 0.375 3.41±0.52① 3.25±0.52 2.173 0.031收集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能力 3.03±0.55 3.09±0.48 0.532 0.596 3.60±0.55① 3.26±0.63 2.755 0.007职业认知 3.43±0.55 3.25±0.61 -1.455 0.149 3.42±0.72① 3.16±0.61 2.738 0.008职业价值 3.23±0.62 3.36±0.52 1.058 0.293 3.39±0.63① 3.06±0.65 2.586 0.010职业选择 3.04±0.90 3.17±0.91 0.688 0.493 3.45±0.84① 3.21±0.50 2.217 0.027总均分 3.25±0.37 3.26±0.39 0.177 0.860 3.40±0.48① 3.21±0.50 2.760 0.006 P值

4 小结

本研究开展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医院护理实践、就业相结合,实现双主体、双基地、双导师育人,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及职业自我效能感,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今后可进一步探讨该培养模式对护生理论、操作成绩的影响,以期使该培养模式更具推广性。

猜你喜欢

导师效能维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