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19-03-21潘东兴王钻英
□潘东兴 王钻英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阐述了浙江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新机遇,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并就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具体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与动力。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以下简称11 省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几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加快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统计监测数据显示,2018 年,11 省市区域面积约206.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1.5%;常住人口6.0 亿人,占全国43.0%;地区生产总值40.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增速高于全国0.8 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国44.8%,成为承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
突出绿色发展理念
2018 年,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学习贯彻习近平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时指出,浙江要牢固树立长江经济带“一盘棋”思想,要立足长三角、面向全流域,全面践行建设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目标要求,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浙江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明确了浙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陆海联动发展枢纽区、转型发展重要增长极四大战略定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018 年,全省生产总值5.6 万亿元,列全国第4、11 省市第2 位,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98 亿元,升至全国第4、11 省市第3 位,增长11.1%,增速居长江经济带第1 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40 元,列全国第3、11 省市第2 位,增长9.0%;出口总额2.1 万亿元,列全国第3、11 省市第2 位,增长9.0%。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列全国和11 省市前茅,有力带动长江经济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见表1)。
表1 2018 年长江经济带11 省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一)齐抓生态保护示范,推进高质量发展
浙江通过创新流域跨省补偿机制,不断加强跨省合作,真正做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无死角,动真碰硬共同守护长江流域的绿水青山。2018 年,浙江省控断面水质(Ⅰ-Ⅲ类)占比84.6%,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浙江提前3 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消除劣V 类水质断面任务;累计完成河湖库塘清淤8072 万立方米,改造城镇污水管网2210 公里;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长江沿江省市齐心协力共抓大保护,坚定守护绿水青山,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Ⅰ-Ⅲ类)优良比例提升为87.5%,比上年前提高3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为1.8%,比上年前下降0.4个百分点;城镇累计完成污水处理1772 座,污水管网23.7 万公 里;长江沿江省市搬改关转化工企业6485 家。
(二)实施创新驱动示范,推进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加快落实科技创新新政,在一批高新企业和科创园区的集聚引领下,带动全省科技产业较快发展,也加快了11 省市创新进程。2018 年,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成效显现,乌镇成功举办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引领世界互联网发展潮流,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省级众创空间达369 家,增长36.7%;发明专利申请量14.3 万件,增长44.6%;工业新产品产值2.5 万亿元,增长17.6%,占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6.4%,比上年提高1.9 个百分点,新产品项目数8.7 万项,增长20.8%。在浙江省科技创新带动下,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下,11 省市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2018 年新建2 个国家研究中心和9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3家;发明专利申请48.8 万件,增长19.5%;新产品产值10.3 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1.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29.2 万项,增长19.5%。
(三)加快转型升级示范,推动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和激发市场活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产业较快发展,引领11 省市产业加快转型发展。2018 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700 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规上工业的12.1%,高端装备、时尚、健康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2%、9.7%和8.0%,增速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浙江省处置僵尸企业393 家,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733 家,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3.62 万家。受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辐射,11 省市持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立”的步伐加快,11 省市装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分别比上一年提高1.5、3.7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6.9:41.3:51.8,分别比上年增长-0.6、-1.2、1.8 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破”的力度加大,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能耗产品水泥产量持续下降,比上年下降2.5%,压减平板玻璃产能660 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 多家。
(四)建设江海联运服务示范,推进高质量发展
推进江海联运是浙江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举措,浙江省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串联起11 省市立体交通网。2018 年,舟山江海直达散货运输船队注册成立,江海通航船舶研发设计中心、船员培训中心等挂牌成立;“江海直达1 号轮”圆满完成首航任务,这意味着中国水运航线上出现了真正“宜江适海”的江海直达运输新船型,标志着中国航运业江海联运新时代正式开启。通过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浙江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接浙江省“大通道”建设,11 省市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不断提速。高速公路、铁路网不断完善,11 省市的44 个高速公路“断头路”项目中有5 个建成通车,21 个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和货物吞吐量稳定增长,长江沿线开放口岸30 个,亿吨港口14 个,年吞吐量24 亿吨。
牢牢抓住发展新机遇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贯彻实施,区域协商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新机制已成为各界共识,特别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共建公共服务和社会协同治理新机制是当下的重中之重。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浙江,处在中国海岸线的黄金中点位置,具备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这使浙江在长江经济带的陆海联动、江海联运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浙江全力推进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以下简称“四大建设”),无不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密切相关。省发改委《2018年浙江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要点》把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推动“四大建设”为重点,立足长三角、面向全流域,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大开放大合作新机遇。《纲要》提出要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这些思路和举措落实后,将为浙江发展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浙江电子商务、信息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优势,积极在长江经济带形成一系列产业生产链、人才培训链、服务价值链,优化升级经济带产业形态,为浙江以数字经济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新机遇。《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有利于浙江加快补齐江海联运“短板”,也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更有利于进一步延伸浙江水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不断拓展浙江大通道建设发展空间。
表2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污染物排放类指标
生态文明发展新机遇。《纲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江海湖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这对浙江既是明确要求也是发展机遇,“大花园”建设将有更加扎实的支撑,必将进一步带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长江经济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目前长江依然承载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基数,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沿江各省市间经济发展质效差异较大,省市间虽然产业互补性强,但各省市间规划与发展总体对接不够,政策协同性不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2018 年,5个省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快于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速高于全国的省市分别有7个、2 个、4 个(见表2)。浙江省在环境保护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还需加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对策建议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速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要建立符合长江实际和行之有效的环保制度和修复机制,不断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长江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好转。政府要守土尽责,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和开发强度,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将无序过度开发逐步转向科学理性开发的良性轨道;全社会要联防联控,完善长江流域环境威胁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群防群治,高效协同,力争将潜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评价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整体成果,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长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二是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将以黄金水道为支撑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按照发展区、生态区不同的功能进行整体规划,对港口、水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构建空间统筹、水陆衔接、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同时,推动实现交通规划、国土规划、产业规划等多规合一,及时调整沿江各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设计最优的开发格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适应,促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三是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长江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以环保、技术、安全标准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减少威胁长江生态的风险隐患。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培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