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健听儿童声母音韵历程分析

2019-03-21张凯莉刘巧云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韵后置声母

张凯莉 刘巧云

1 引言

音韵历程指儿童在音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系统改变其所学音韵系统中的某些语音,这些改变是规则的发生,仿佛遵循某种准则[1]。我国台湾学者对台湾地区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儿童进行了长期研究,建立了台湾地区学龄前儿童音韵发展规律的常模,对音韵历程的发生率及获得抑制的年龄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2~4]。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音韵的概念,相比于语音,音韵还包括语音结合形成词汇的规则及语音排列与组合的规则[3]。由于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在发音习惯上存在差异,不同音韵历程的出现率不同[2]。目前我国学者针对学前儿童语音能力的研究较为全面[4~6],但针对基于普通话体系下儿童音韵历程的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拟对大陆地区3~5岁的学前儿童音韵历程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为学前音韵障碍儿童的干预提供启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5所幼儿园共206名3~5岁健听儿童,均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男女各半。其中3岁组(3岁~3岁11个月)68名,平均月龄42.03±2.92;4岁组(4岁~4岁11个月)70名,平均月龄53.73±3.26;5岁组(5岁~5岁11个月)68名,平均月龄65.37±3.52。

2.2 测试材料和方法

2.2.1 测试材料 采用实验室自编测试材料,其重测信度为0.83,与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PPVT)的相关系数为0.390,P<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该测试材料共包括26个双音节词和1个3音节词,涵盖了汉语普通话中21个声母(除零声母),选取的词语以梁卫兰等[7]的《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为原型,同时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所有词语均符合学龄前儿童认知范围,并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被试。实验工具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录音及播放《语言能力评估》软件。

2.2.2 测试程序 首先熟悉主试和测试环境(本底噪声<45 dB A),理解指导语:“这是什么”或“他在做什么”,正确完成例题后方可开始测试。儿童看到图片后说出相应的词语,若儿童无法理解图片内容,则由主试读出词语,要求儿童跟读,每个词语说一遍,电脑对儿童的语音进行录音,同时施测人员现场记录错误语音并打分。施测时间约10分钟,年龄较小的儿童所需时间稍长,约12~15分钟。

2.3 评分方式

主试现场记录儿童的语音错误走向,即目标音被误读音,将结果填入《儿童汉语语言分级能力测验记录表》中的语音产生模块,正确记1分,错误记0分。随后再由数据分析人员根据录音再次打分,并记录儿童错误的语音,将其归类为音韵历程中的一种。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儿童发生语音歪曲的现象不多见但确实存在,所以本研究在锜宝香[3]音韵历程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歪曲历程,主要针对儿童发生的音误使得评分者无法根据听感判断为21个声母中的具体一个。故本研究将儿童音韵历程中的音节结构历程、音节替代历程和同化历程,记为省略、替代、同化及歪曲4种类别,其中替代历程细分为送气化、不送气化、后置化、前置化、唇音化、不卷舌化、塞音化、塞擦音化、擦音化、鼻音化、去鼻音化、边音化、舌尖音化。如儿童若将“月亮”说成“月样”,省略了/l/音,则为音节结构历程中的声母省略;若将“气球”说成“计球”,用塞擦音/j/替代了/q/音,则为替代历程中的不送气化。照此分类规则对儿童的音韵历程进行分类,统计出现各历程的人数及出现次数。为了确保主试的同质性,对8位主试的结果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内部一致性较高,科隆巴赫α系数是0.937。

2.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2检验对3个年龄组的音韵历程次数进行差异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音韵测试结果

对206位参与测试儿童的语音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塞擦音/ch、c/、擦音/r、sh、s/和边音/l/的错误率较高,分别为12.21%、11.2%、11.2%、10.2%、5.8%、5.9%,其中/c、r、sh、ch/的错误人数均超过20人。以90.0%的正确率为界线作为习得该音的标准[3],3岁组/ch、sh、c、s、r、l/音的正确率均低于90.0%,即均未习得,其中/ch/的错误率最高,为20.6%。在所有错误走向中/ch/被/c/替代(如将“吃饭”说成“cī饭”)占比最多,为55.0%,其次/c、r/的错误率高于/l、sh/。4岁组仅有/sh,ch/未习得,两者的错误率分别为11.8%、10.3%。5岁组儿童均已习得。在所有受试儿童中未出现错误的声母有鼻音/m、n/和舌根音/h/,说明儿童在3岁前就已习得,其次为塞音/b、p、d、t/和舌面音/j、q/在4岁时均已习得。

3.2 声母音韵历程分析

3~5岁儿童中出现声母替代历程的人数为111人,出现率为53.9%,在3大类别音韵历程中出现率最高;音节结构历程仅出现了声母省略历程,出现率为2.9%;歪曲历程的出现率为4.9%(见表1);同化历程在本次研究中未出现。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替代历程出现率极显著高于声母省略历程和歪曲历程(P=0.000<0.01)。其中在音韵历程中,歪曲与替代历程的不卷舌化、后置化、卷舌化、塞音化的错误次数较高(见图1),其中不卷舌化的出现率最高,在3岁组的出现率高达26.5%,而唇音化、舌尖音化和不送气化均出现在3岁组,且出现率只有1.5%,去鼻音化、擦音化和不送气化在本次试验中并未出现。

3.3 声母音韵历程中替代历程分析

由表2可见,在替代历程中出现人数最多的依次为不卷舌化(18.0%)、卷舌化(7.8%)、后置化(7.8%)、塞音化(5.3%)、边音化(5.3%)。以90%为标准作为通过率[3],即出现率高于10%则为不通过。3岁组中未达到通过的替代历程有4种,分别为不卷舌化、卷舌化、后置化、塞音化,不卷舌化的出现率最高,其次是卷舌化,出现率分别为26.5%和13.2%;4岁组和5岁组未达到通过率的替代历程均只有1种,均为不卷舌化,出现率分别为12.9%和14.7%。此外,4岁是除不卷舌化外各替代历程完成抑制的年龄,不卷舌化历程一直持续到5岁仍然存在。

表1 3~5岁儿童声母音韵历程出现人数及出现率(%)

表2 3~5岁各年龄组声母音韵历程中替代历程的出现率(%)

3.4 年龄对儿童音韵历程的影响

3岁组儿童平均错误1.3次,4岁组儿童平均错误0.6次,5岁组儿童平均错误0.5次。差异检验结果表明,3个年龄组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0<0.01)。对3个年龄组间进行多重比较,3岁组与4岁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0<0.01),3岁组和5岁组同样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0<0.01),而4岁组与5岁组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24>0.05)。以出现率在10%以下为历程完成抑制的标准[3]。故4岁可以被认定为是音韵历程得到抑制的关键年龄。

图1 各音韵历程错误次数

分别讨论各年龄组主要出现的音韵历程随年龄的变化情况,由图2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音韵历程出现明显的抑制。3~4岁各历程得到抑制的情况尤为明显,除边音化历程外,其余历程均出现明显抑制,其中得到最大化抑制的是不卷舌化,其次是塞音化,边音化和鼻音化在3岁就已经达到了抑制的标准。塞音化、后置化、卷舌化和歪曲历程在4岁已完成抑制,唯有不卷舌化历程一直持续到5岁仍有14.7%的出现率。4~5岁年龄段卷舌化和边音化历程错误率下降幅度较大,但不卷舌化、后置化、塞音化和鼻音化则变化较小,而其中只有不卷舌化历程仍未达到抑制的标准,其他历程虽有出现,但均已完成抑制。

图2 随年龄变化各年龄组主要音韵历程错误率

4 讨论

学前儿童的语音能力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在学习语音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而语音错误可能会有规律地呈现。对音韵历程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儿童的语音错误,将其归类为常见的语音类型,以音韵学的知识分析归纳语音错误的规则性,如属于音节结构的改变或某种语音特征的改变。在临床中使用音韵历程的优点在能归纳儿童的语音错误类型,将看似零碎的语音错误进行归类,以此作为语言治疗师开展后续康复方案及训练计划的依据,从而快速高效地解决儿童的音韵障碍。

关于音韵历程的研究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8~13],1996年Klein[10]提出将音韵历程根据不同参数进行分析的方法,即以构音位置、构音方式、音节结构改变等参数对音韵历程进行系统分析。1994年美国国家听障和沟通障碍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NIDCD)对美国地区学龄期和学龄前儿童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音韵障碍发生率达到10%,其中有80%需要干预。我国台湾学者在对汉语普通话儿童长期的研究中建立了台湾地区学龄前儿童音韵发展规律的常模,对音韵历程的发生率及抑制年龄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2,3,14~17]。国内学者何艳英等[5]在构音障碍患者音韵历程的研究中分析了腭裂患者的替代历程。黄昭鸣等[6]建立了学前儿童构音语音习得的常模,在关于构音语音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中将语音结果记录为正确、歪曲、遗漏和替代4种类型,但并未引入音韵历程的概念。音韵障碍对儿童言语语言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台湾地区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音韵历程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比发现,不卷舌化历程的出现率最高[16],在本研究的儿童中同样是出现率最高的一种历程。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在发音习惯上存在差异,如不卷舌化是台湾的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较常见的音韵历程,而卷舌化则出现率较低,但大陆地区对历程的出现率则不同。此次采样的儿童中存在卷舌化历程的人数较多,占总体的7.8%,在所有音韵历程出现次数中排第2位。而卷舌化历程在台湾习惯用于普通话儿童中却出现率非常低。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尚未很好地习得卷舌音的发音方式,以至分辨不清哪些音需要卷舌,从而导致与其他非卷舌音出现混淆。其次是后置化历程,其出现率在3岁组儿童中的比例较高。后置化历程中最常见的属舌根音化历程,大多数母语为英语的儿童舌根音化历程的出现率较低,并且在3~4岁后得到抑制[18],但在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儿童中其出现率相对较高。根据以台湾地区母语为普通话儿童的相关研究看,这些儿童的后置化历程持续到4岁以后,5岁起逐渐得到抑制[19],并且多数会持续2年以上[20]。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舌根部力量较大较稳定,儿童较容易发出舌根音,使得儿童在其他较难的发音时容易倾向于舌根用力,从而导致后置化历程的出现。

年龄是音韵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中3岁组出现的音韵历程种类多于其他2组,因为此年龄段的儿童尚未建立协调的构音动作,发音器官尚不成熟,因此无法准确发音。錡宝香[3]总结了国外以及台湾地区学者关于音韵历程的相关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音韵历程的发生率逐渐降低,音韵历程整体化得到抑制的年龄大约在5岁半~6岁。张维珊[14]认为儿童塞音化历程出现抑制的年龄大约在4岁。本研究发现4岁是儿童实现语音抑制的关键年龄,如声母省略、歪曲和替代历程中的塞音化、卷舌化、后置化等音韵历程会得到抑制,这一结果与錡宝香、郑静宜等[2,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岁是语音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是许多音韵历程出现消退的重要阶段[15]。4岁以后儿童出现语音错误的概率明显降低,其中大部分属于不卷舌化历程。这可能与构音器官的发展及长时间的练习有关,使得肌肉可以熟练的控制和协调器官的运动。

另外,语料本身对目标音的正确性也存在影响,目标音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发音。如前行性同化,即某一语句中较早出现的音素影响较晚出现的音素,如考察f音时,将目标词设定为“烩饭”,小朋友极有可能说成“烩汗”,而将目标词换成“吃饭”则不会或少有儿童出现音误。除此之外,韵母音境对声母的构音错误率同样存在显著影响,同样的声母在不同的韵母音境中儿童产生构音错误有显著差异[3]。韵母越简单,则声母的错误率越低。

5 结论

3~5岁儿童声母音韵历程中替代历程出现率为53.9%,在3大类历程中声母出现替代历程的概率最大;声母中出现最多的替代历程是不卷舌化,其次是卷舌化和后置化;3岁组儿童出现音韵历程的概率显著高于4岁组和5岁组,4岁是儿童实现音韵历程抑制的关键年龄。

猜你喜欢

音韵后置声母
声母韵母
从随形走向赋意——以《人物拼贴》为例的主题后置式儿童美术教学策略
气氛及后置催化剂对平朔烟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Traveling back in time in Singapore
声母歌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