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组合作学习下文言文高效诵读研究
2019-03-20徐婷婷
徐婷婷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的是期望从高效的课堂中要教学质量,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还未操作成熟的情况下,课堂的效率又是比较低下的,既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又要使课堂高效,是本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文言文 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 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211-01
文言文的学习与研究,是跨时代的文化交际活动,除语言因素外,它还受许多方面的影响,如古今文化差异的影响,社会环境、文本、思想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几个文言文诵读高效的要素:
一、课前——自主预习、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借助小组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分工与预习。老师交代给学生学习的任务,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这除了使学生对老师更易产生认同感,还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本质,不是轰轰烈烈地作秀与炫耀,而是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經验、形成既有知识的构成。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体,只有他们在相对充分和自由的状态时,才能通过他们的思维进行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进行,并最合理地利用资源,而学生在课前的自主预习,就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八年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时,课前我布置了几项预习的任务,包括:(1)从文章标题,你发现了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2)诵读文章3遍,第一遍读顺文章,力求字音无误;第二遍读通文章,尽力按照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进行断句,并力求断句的准确;第三遍读懂文章,在前两遍读准和读通的诵读前提下,结合自己已具备的对于文言文感知的能力,和自学前对于作者苏轼生平介绍的资料的搜集,以及书本的课下注释,力求弄懂文章的大意。(3)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4)作者写作目的又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自主预习中,体验到的是与老师亲自讲解不同的感受,他们分工合作,小组中的学困生,往往被分配教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于苏轼生平资料的搜集,中层学生则会被分配梳理文章大意的问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负责组织全组同学商讨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引导大家找依据。在各自分头自主预习之后,是小组成员意见统一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是大家讨论最激烈的时刻,大家的智慧汇聚到一起,同时也激起了思维的碰撞,小组成员在这种时刻,最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刻的体验,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讨与学习,更加体现了学生为根本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成果展示、思维碰撞、新知呈现
课堂是学生展示成果,思维驰骋翱翔的天堂,此时此刻,老师要屏住呼吸,不说,少说,学会倾听。在小组展示成果的时候,老师对于学生呈现的知识明显有误的地方,应及时地指正,对于开放性的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认知,此时,应给予学生以鼓励。
三、课后——知识归纳、梳理重点、背诵反馈
“积水成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古代文学知识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体系,而且也能转化为自学的能力,更能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的水平。本人通常会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语文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文言知识进行整理与积累。比如,古汉语实词、古汉语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的归纳与总结。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于文本篇幅比较短小,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都不多,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也没有,那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本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引申开来,触类旁通,比如,“遂”字,本文意解为“于是、就”,八年级上册,学生还学过一篇《桃花源记》里面出现过两“遂”,其中一个是“遂与外人间隔”,这个“遂”意解同为“于是、就”,而另一个是“遂迷,不复得路”,这个“遂”意解为“终于”。又如,“盖”这个字,也是如此,本文与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中的“盖”的释义,可以结合起来记忆,同解为“原来是”。通过这种牵引式地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的形式,一方面将学过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另一方面又可以巩固文言知识的体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名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领悟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一些优秀的经典名篇,本人会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种背诵,是基于自主预习中的反复诵读,课堂展示中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背诵,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文本已经很熟悉了,再稍加以方法的点拨,背诵也不成问题。
对于文言文诵读教学,本人还觉得不应过于功利化,为了考试而服务。其一,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自觉履行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应先体现“文学性”,再才是知识点的落实,而不要将优美的文言文,割裂为一点一点的知识点的串联,这样就失去了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语文味”。其二,文言文所产生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文言文的知识点,也不应死抠词句,讲得过于细致,而应于中国的国画一样,多一些“留白”,给学生一点想象的空间,这样更能吸引学生去钻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