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1亿粒米”背后的教育思考
2019-03-20何斌
何斌
[摘 要] 广东一个“数1亿粒米”的课后作业引发了热议,背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既要创造性地布置课下作业,也要注意活动设计的严谨性,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家校群有助于发挥教育合力,但教师必须注意和家长沟通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 教学活动;创新;严谨;家校沟通
2018年秋季开学,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课下作业——“数1亿粒米”,成了新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引发了我的注意。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哪位“不长心”的同行,布置了这么道“奇葩”的作业,竟然成了舆论的热点,还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特别是在这个开学季以及庆祝教师节的日子里。网友热议的同时,还做出了各种推测。例如:如果每秒数1粒米,不停地数,数1亿粒米大约需要3年。600粒米大约50克,如果1袋米10千克,1亿粒米大约要装800多袋!所有这些“热心”推测,无不在印证作业和老师的“奇葩”,加速舆情的发酵和传播。
出于职业敏感和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我决定更为深入地了解一下,看是否能弄清事情的原委。因为我非数学专业出身,所以,我先查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看课标对这一内容是怎样要求的,这是最权威的解读;然后上网深入查询了相关信息,并和身边的数学老师进行了交流。一圈工作做下来,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最初想的那样,而且,这份“奇葩”作业背后,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从教师初衷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这份作业,隶属于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从教学目的来看,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类推的方法,对“亿”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感知。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十进制和数位的理解和认识;并在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这位老师布置这一作业,恰恰就是想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数大米的活动,让孩子对大数有个整体的感知,并培养他们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相比那些简单机械的课下抄写,做几道算术题,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鼓励并提倡。
我认真翻看了网友的评论,就很高兴的发现,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不解、批评甚至讥讽。就有网友理解了老师的苦衷,客观公正地指出:这种作业能极大地培养孩子的耐心,并感谢老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因为直到现在她还不知道100个平方有多大,10公里路有多远。这种作业能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感受万、十万、百万等这些大数,“老师这个方法挺好的”。
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为啥引发热议,成了“网红”?我想,问题恐怕出在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作业设计本身来看,如果真像网络截图那样,让四年级的小孩“数1亿颗米”,这个活动设计,本身确实有点问题。我一直主张,老师要潜心修炼有效设问的本领。因为,这直接决定了问题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以及学生活动是否能有效开展。如果活动设计或问题本身出了问题,只能让学生“蒙圈”,制造混乱。有效的设问或活动设计,必须有清晰的指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拿“数1亿粒米”这个活动设计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引导与铺垫,别说四年级学生,就是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个“吓一跳”的挑战,这或许是引发热议的关键。其实,据我所知:除了小学四年级对大数的认识,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还有《一百万有多大》一课。受这个课题启发,如果把作业改成“1亿粒米有多少”,是否效果会更好?
其次,这件事再次启示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严肃的、认真的,都应该是经过我们缜密思考的,来不得半点随意和“任性”。就以作业布置为例,我们鼓励创造性地布置课下作业,但内容、形式、容量均要慎重。特别是一些活动设计,要严谨,要符合特定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有网友在热议这份作业的同时,也“晒出”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如老师让在家做1厘米、5厘米、10厘米、100厘米的立方体带到学校。“大冬天,风那么大,大家都可以想象,带到学校该是多么不容易”!此时做100厘米的立方体并带到学校,可以想见,对孩子来说该是怎样一个艰巨的挑战。所以,无论布置什么任务,我们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可行性。
再次,所谓循循善诱,才能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步步深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一些有难度、有思维含量的任务,都需给孩子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思考,积极尝试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我一个非数学专业的中学老师来看,在布置这项作业时,是不是要给学生以下类似的启发和引导:亿是一个非常大的单位,我们用1亿粒米来具体感受一下它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来表示1亿粒米有多少(思考计量单位);一粒一粒数下来,貌似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那能用什么方法来推算(思考方法与手段)。不知有了这样的引导,孩子们的作业是否能完成得更好?这也告诫我们,无论设计、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怎样才能让层次各不相同的他们,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所有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学情的教学活动,效果都差强人意。
最后,今天的各种家校联系群,方便了家校间的及时沟通,有利于发挥教育合力,以达成更好的教育实效。但是,鉴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极易形成非我愿、不可控的网络舆情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家长群中,谨言慎行,注意沟通的方式,才能避免像这次“大米事件”一樣,小问题不断升级到不好收拾的境地。不仅极大影响、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老师、学校乃至教育的声誉。
让家长督促、协助孩子完成作业,这本身没有错。但不要简单地发号施令,要有必要的引导与铺垫。毕竟家长不见得是专业人士,文化水平也各不相同。他们不见得懂得从教育规律出发,引导孩子完成我们看似很简单的“作业”。无论是四年级的数1亿粒米,还是七年级的“100万元有多厚”,“1200步能走多远”,如果老师在家长群中告诉家长,不是真的让学生数1亿粒米,数100万人民币,走1200步,而是让孩子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推算。我想,倘若如此,这个家庭作业就绝不会吵翻天。有的家长就很好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让孩子先数出100粒米,称量或用器具估算一下有多少;然后启发孩子10个100是1000,以此类推出最后的答案。
数1亿粒米很难也很麻烦,但足够用心,终会找到问题的答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千差万别的学生,在教学上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也很难。但是,如果我们也足够用心,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彼岸,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