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
2016-09-22闫爱芬
闫爱芬
摘 要: 生本课堂让一些教师奋然前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不断革新,小组建设、成员互助、个人探究、交流分享、情景表演、课堂论辩、社会实践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征程中,善思考的教师一定要做到“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呼唤严谨治学、扎实有效、锐意创新的课堂,生本课堂仍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严谨 扎实 创新 生本课堂
一、中学语文生本课堂需要严谨治学,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
许多课堂留给我们的感叹是“语文课”没能上出“语文”味。现在,学校倡导老师们用生本的理念组织教学,老师们就觉得只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行了,就不用继续研究深造了。甚至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笔就写错别字,开口就说差错话。这样的老师“空手套白狼”式地教学生认字、阅读、交际、习作,能不让学生感觉语文空乏无味吗?
让我们一起回想自己受教育的路程:我们如果遇见一位好教师,他的专业水平很高,能够语言严谨、通古博今、风趣幽默,我们从情感上常常会盼着上他的课。如果学生遇到一位专业素养强的语文教师,耽误一天,就会觉得缺少了一天的熏陶,如同没吃饱饭一样。追随这样的老师几年下来,不说在语文课上,单是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能受益良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专业高度,那么谁还敢对你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因而,不论什么时期、什么年代,不论我们是否尝试用生本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课堂呼唤和期待的,总是严谨治学,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语文老师。相信知识渊博的教师,创造的一定是有高度和深度的生本语文课堂。
二、中学语文生本课堂需要扎实体现出语文的“两性”统一
语文本身就是用于交际的工具,理所当然具有工具性。一个人积累运用词语的多少,语言是否具有丰富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情愫和思维视野。同时,语文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人文性,这是母语的特质决定的。生本语文课堂上,我们一样要努力实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之间的互学展示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打下两个底子:一是自主学习的底子,即需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二是积极愉悦的底子,即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农作物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是对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花园是要在精神上有开心、愉悦的享受,有郁闷、痛苦的感受。
当然,语文教师要想帮助孩子们打好这两个底子,是要静下心下工夫苦心钻研的。一方面我们要“深耕”课堂,将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上好。用一节节实实在在的课,表达对于语文教学的高度尊重。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让语文知识逐一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扎实有效。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运用结合起来,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现在倡导生本课堂,学生自学、之后展示就行了,老师做好看客就是履行了职责。照这样说,当老师实在是太容易,街上无事闲聊的大妈大叔也可以胜任了?我们需要有责任感,不能错误地理解“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含义,我们需要将语文“写好字、说好话、习好文”的要求运用生本的方式有效地“深耕”到课堂中,体现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三、生本语文课堂需要创新,焕发趣味课堂的活力
我们呼唤的生本语文课堂,需要创新。一切创新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一切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语文课堂向人的生命回归,向母语学习本质回归。任何创新都需要敢于超越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必定能激起学生对语文难以割舍的情感和崇拜,让课堂焕发活力。
首先,课堂要“超越教材”。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教材之外更加宽广的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知识与情感的视野;其次,要“超越课堂”。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更是学生的课堂。以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快乐点;再次,要“敢于超越”,敢自我超越,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创新的人。敢让学生超越自己,放下尊严,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由说“高度尊重学生”到行动上真正实现“尊重学生有高度”,由说“全面依靠学生”到行动上真正实现“学生自主自信自觉的展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比自己强的人。
总之,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我们要振奋精神,着力于语文生本课堂中“严谨、务实、创新”的思考,并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并改变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并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