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知网空间的传播特征
——以潮州木雕和潮州音乐为例
2019-03-20郭炎武
郭炎武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一、引言
研究非遗产文化在中国知网中的传播非常重要。因为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等资源为一体,涵盖多种学科的在线文献聚合体。相对百度统计等大数据库,知网已通过纸媒出版系统的编辑、审核,其中的信息更为准确、权威。
不仅如此,相对于访谈、问卷和传统文献解读等方式,知网媒介还具有智能化定量分析功能。知网对非遗传播影响巨大,但遗憾的是,通过知网联库检索,在篇名中同时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知网”的文献也仅有1篇,是关于成都地区非遗文化的论文。而从知网的媒介特征,结合文献情报学,研究潮州文化遗产传播的成果目前尚未发现。因此,本文试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潮州木雕、潮州音乐为例,阐述潮州非遗文化在中国知网空间传播的一些基本状态和特征。
二、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的融合传播
相对于传统的纸媒介,数字化媒介具有高容量、成本低廉、可跨越时空传播的巨大优势。在知网空间,通过扫描纸质文献,将其转化电子文档,实现数字化存储、传播。数字化支持了知网媒介的融合性,使载体中综合性、多样性信息呈现出不同而和、协调共存的状态。不仅如此,在数字化图书馆空间中,非遗信息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多媒体交互技术、全息投影、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达到传播和展示目的。”[1]
(一)知网空间中潮州非遗传播的融合性体现为文献来源的多样性
知网中包含了年鉴文献。年鉴本身就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辑录辞典、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等于一身,以全面、系统记述事物发生、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不仅如此,知网中潮州非遗信息还源自专利、标准、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报告、报纸等12种文献库。具言之,在2019年5月,在13库联库以检索式:篇名=潮州木雕,可检索获得中文文献78篇;以检索式篇名=潮州木雕,可获中文文献143篇。检索文献启用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关于潮州木雕的信息来源于期刊、年鉴、报纸等26种,占比最多的前四种分别是《装饰》《美与时代》《陶瓷科学与艺术》《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关于潮州音乐地来源于期刊、年鉴、报纸等28种,占比最多的前四分别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潮剧艺术》《中国音乐》《大众文艺》。在潮州非遗传播中,知网是出版物数字化平台中最具综合性、多样性的平台。
(二)知网空间中潮州非遗传播的融合性体现为检索功能的多样性、协调性
知网中潮州非遗文献的作者、内容、出版机构、参考文献等信息要素多样而清晰。更重要的是,由单篇聚合为网络后可析出某专题的共性,诸如潮州非遗文献的历史、发展、内涵与外延等共时性与历时性信息。
通过分时段检索统计,潮州音乐传播呈现两次高潮:
1979年至1989年为第一阶段,共刊发文献23篇;200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共计刊发论文86篇。两次高潮中间段是低谷期,平均年刊发文献1篇左右。对此,我们可进一步探究其高潮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语境,也可以对此其他同类的国家非遗项目。在异同比较中,分析信息传播态势,借鉴其他项目的发展经验。例如,梅州地区的广东汉乐与潮州音乐同属于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而且资源性质相同。通过分时段检索统计发现,广东汉乐文献存量只有2004年至今的一次高潮。但相对于潮州音乐,其高潮曲线向上的梯度很大,主要原因是其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后增量迅猛。
在分析历时性文献量的变化同时,也应该结合文献质的指标。质的指标当然可以是期刊权威度、论文影响因子等,但年鉴的收入因素也必须考量。期刊和论文主要影响在学界,而年鉴的影响更具有社会性。广东汉乐、潮州音乐、潮州木雕年鉴收入总量分别为7篇、30篇和8篇。潮州音乐不仅收入年鉴的篇数多,而且层次高、时间跨度大,地区级、省级和国家级年鉴都有,而广东汉乐收入年鉴最高是仅仅地区级。从这一个角度看出两种国家级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度的高低之别。换言之,年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文献工具,在社会影响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从策略角度而言,就必须适时适量提高年鉴信息存量和层次,使得更多的读者通过使用该类工具书而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传播。
三、以智能化为基础的小众化传播
“媒介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形成的融合智媒也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多元化的解。”[2]融合智媒在非遗方面的运用分为两种。
其一是展示皮影、木偶等非遗作品。“建立皮影艺术博物馆等用于留存和展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皮影艺术,但其始终面临诸如制作工艺复杂、材质保存困难、内容固化、继承者稀少、观众审美需求升级等问题。”[3]但如借助3D、场景互动等技术,制作融合智能科技和当代文化的新作品是一种有效传承方式。
其二是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保存和传播非遗。余少萤认为应该建设潮州音乐数据库,以求“有效管理潮州音乐数据资料,将数据资料整合起来,可以实现潮州音乐的便捷查找和欣赏。”[4]她在论文中对潮州音乐的存储标准、关联设计和外网连接等方面都提出较为中肯的见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述数据库是专门性的,而中国知网是非专门数据库。中国知网非物质文化传播的智能化和小众化集中体现在个性化文献检索和共现分析。
(一)潮州非遗文化传播的智能化、小众化传播体现于个性化检索设置和量化分析方面
在知网空间,根据查询者提供的可由检索词、逻辑关系、检索词所在位置、年限等因素组成的检索式,不仅可以个性化检出单篇文献,更可以智能分析潮州非遗专题量化信息,如文献的资源类型、作者、学术机构、学科分布总体占比和排名。具体说来,采用检索式:篇名=潮州音乐和篇名=广东汉乐,开展13库连库检索,潮州音乐与广东汉乐分别文献存量是143和67。对检索结果分别其中启用计量智能分析,并结合人工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
潮州音乐与广东汉乐文献产出的研究机构排名第一的都是当地的高校,分别是韩山师范学员和嘉应学院;文献学科分布占比排名前3位的也都是音乐、戏剧和教育;文献主题分布方面,两者主题占比前3位都是项目名称或类似名称,例如潮州音乐或潮州大锣鼓。不同之处有两个方面:
(1) 研究广东汉乐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冯光钰先生也认为“广东汉乐曾和粤乐、潮乐呈三足鼎立之势。但现在与粤乐、潮乐两个兄弟乐种相比起来,广东汉乐也许难成鼎立之一足。”[5]2019年5月1日,在百度中检索潮州音乐与广东汉乐,获得网页数分别为80.07万和35.6万。在中国知网中,潮州音乐、广东汉乐的文献总量分别是143篇与67篇。这也可从另一层面说明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影响想去甚远。但是,尽管潮州音乐文献量多,被引用却比不高,篇均被引1.39;而广东汉乐篇均被引2.43。在各自专题影响因子最大的前10篇中,潮州音乐被引用总数是74,广东汉乐高达108。
(2) 自2000年1月1日起至今,广东汉乐文献被引121次;占总体比74%;潮州音乐被引97次,占总体比48.7%。换言之,21世纪以来,尽管潮州音乐研究文献量在明显激增,但文献被引量的51.3%仍然是来自20年之前。进一步分析发现,关于潮州音乐被引排名前6位的都来自20年前。被引数是文献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潮州音乐研究缺乏持续的、旺盛的创新能力,其中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所幸这不是普遍现象,同属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如潮州木雕和潮剧文献同期被引占比分别高达79.3%和79.5%,且文献量也是与时俱增。
(二)知网的智能化、小众化还进一步表现其对潮州非遗产文献的共现分析
论文共现现象,也就是关键词、文献互引等方面存在相同因素。共现分析是对共现信息开展定量化的研究,以揭示其节点数量、关系网络、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1927年,P.L.K.Gross等人进行了文献学史上第一次引文分析。他们统计了化学专业的某些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并,评定出化学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当代嵌入Ucinet或Pajeko等软件的共现分析是数据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分析结果可以绘制可视化网络,网络整体特征包括网络的密度、凝聚力、点之间的距离、可达性等元素,以描述整个网络的规模和紧凑程度。中国知网主要提供关键词共现网络、作者合作网络、文献互引网络三种。
具言之,结合文献所在网络体系位置、综合互引频次、所在点之间距离、节点网密度等三种因素,潮州音乐的关键词共引文献排名前3名是陈天国、苏妙筝著《潮州音乐》,余亦文著《潮乐问》和陈纤主编《近现代潮汕音乐》。潮州音乐的关键词共现次数排名前5名是弦诗乐45,二四谱35,乐种33,二弦22,反线18;广东汉乐排名前5名是乐种26,民间音乐19,罗九香18,何育斋17,非物质文化遗产13。上述关键词前5名中关于音乐本身的乐种、曲调都是高频共现关键词,但不同之处是广东汉乐中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其共引文献排名第一的也是以非物质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论文。知网智能分析显示广东汉乐文献中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为主题的比重更高,特别是在本项目的民间传承、活态传承、传承人等相关的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分量,而潮州音乐直接以非遗的传承保护为主题的文献占比明显低于广东汉乐。综上,相比而言,该潮州音乐的主题结构合理性和学术影响力及其持续性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在知网空间,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彼此之间通过文献互引、作者合作、关键词共有形成网络,并由纸质文献的单篇状态,聚合析出主题结构、发文量的历史趋势和文献影响力发展。这种小众化、智能化、融合性特征支持以量化方式把握该专题文献的整体状态,有助于我们因势制宜,对非遗文化的传播提出更好的对策。中国知网不仅通过专题检索和文献共现产生内部互联,而且与普通互联网互联的:在百度百科的潮州音乐和潮州木雕词条编辑过程中援引大量的知网论文,并在文献的文尾部分标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可以链接至中国知网。甚至在百度贴吧、百度问答中,也出现了与知网的信息互动。这是学术文献与灰色文献的一种良性互联、互动,使非遗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结构体系,而媒介融合则使得原先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传播和使用信息的用户”[6],呈现出大众化与精英互动,非线性和交互性并存,信息存储和智能分析融合等多向度发展的趋势。百度百科、微信等大众媒介影响很广,方兴未艾。因此,促进潮州非遗文化传播必须顺应趋势,研究知网文献与它们的整合传播策略,这是融媒体、智媒体时代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