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创新
2019-03-20刘茹
刘 茹
(吉林省大安市委宣传部新闻记者站,吉林 大安 131300)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闻舆论改革创新做出重要部署。那么,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怎样让读者更认可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
一、传统媒体时政报道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媒体很多都有专门做时政新闻的部门和专职编辑记者,大家很重视时政新闻报道,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一,时政新闻形式单一,没有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把时政报道当成一种宣传手段,没有看到时政新闻中值得采纳的新闻素材,只是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报道,往往容易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不可否认的是时政新闻因其独有的严肃性,确实没有社会新闻那样会吸引无数观众的注意力,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却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各大党政机关公开信息的平台,更是百姓了解时事政策的重要渠道。
第二,时政新闻缺乏明确具体的内容。时政新闻大都源于会议,因此“发布会”和“现场会”往往是时政新闻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另外,还会有一些政府机关公开宣布的材料,也是时政新闻的关注焦点。因此搜集时政新闻的老牌记者对这一套路早已轻车熟路,在撰写新闻稿时,往往就是以这些材料为模板,经过修改和删除等程序,就可以拟定一个新闻稿,以此了事。事实上,读者所关注的内容消息有许多都藏匿在领导讲话之中。
例如:在某市城市管理系统的新闻发布会上,到会人员不经意的表露,就很有可能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有心的记者会记录下这一信息,寻找有用线索,在会议结束之后,立即寻找相关的信息。进行实地采访,并咨询各项专家,写出独家报道。进而将政府最新进展见于报端,使老百姓及早地获知消息。
时政新闻的记者编辑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不够专注,采编不够用心。有部分记者编辑对新闻报道的采集工作有较为刻板的认识,认为这是规定性动作,本身就做不出精彩的新闻,因此在采集撰写时不够详尽,后期处理更是草率,从而导致新闻质量参差不齐。
二、传统媒体如何将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落到实处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曾经说过:“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媒体抗衡。”不容置疑,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无形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也赋予了传统媒体崭新的机遇与平台。
(一)寻找报道切入点
当下,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媒体也在纷纷构建属于自己的新媒体中心,他们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灵活多样的新闻传播。通过点击量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向往,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水平。所以,在新时代下,传统媒体要充分的与互联网相融合,抓住机遇,突破自我。
例如,每年“两会”召开时,全国老百姓都会高度关注。怎样能够把“两会”新闻做的有效精彩,是每一个合格记者必须考虑的事情。首先他们应该从受众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民众最关心、最热切希望了解到的新闻作为自己报道的突破口,关注更多民生方面的时事政治,多为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考虑,报道出的新闻自然就会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1]。
(二)创新报道形式
想要做出受欢迎的时事报道,仅仅寻找较好突破点还远远不够,需要重视创新这一环节。仍然以两会为例:当总理进行政府报告时,会为我们呈现过去一年所在城市和地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也是老百姓想要知道的。而如果记者在报道时,仅仅是对时间、数字的简单罗列,泛泛而谈,那读者必然不会对此产生高度的兴趣。
(三)加强报道内容的丰富性
民众容易接收的新闻主要分为两部分:除了政府发布的重要通知和文件之外,还有一些百姓需要了解的新闻。有一些新闻需要记者通过政府部门掌握相关的线索和素材,进一步进行跟踪和报道,不断地发掘热点事件,让百姓对事件的了解更深入更彻底。
三、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技巧
当前,需要记者与编辑尽快适应新时期的媒体转型模式,尽快地通过相互交流与探讨,融入新媒体时代[2]。
(一)从细微处着手
时政新闻报道可以充分地学习移动互联网新闻平台,从细小方面着手处理信息点,层层推进。当前大多数人群主要还是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信息获取的。阅读时间较短,碎片化信息处理较大。因此,可以抓住人群的阅读习惯和规律,从标题与导语上做文章,吸引群众的目光。
(二)善于发问,深入思考
对于那些经常应对会议新闻的记者来讲,他们不可以直接采用会议报告进行撰写和修改。而应该善于发问,进行深入思考。思考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思考如何把政府信息更加透明地传达给民众,让百姓易于理解。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所有人员配合处理,勤思考、多交流,想百姓之所想,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民众需求的好新闻。
(三)善于寻找原因,深度拓展
相关部门在下发文件和会议通知时,记者需要用敏锐的目光,学会寻找原因,进行深度拓展。例如去年刚刚施行的个税改革方案,这是涉及民生的一件重要大事。如果新闻记者仅仅对该政策文件进行公开报道,这并不能满足民众的了解需求。记者还应该深入地进行探究与了解,可通过访问专家等多种形式,结合实际情况,给读者一个更加明了的解答。
四、结语
当前新闻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使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益广阔,这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挑战,地方时政新闻收视率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时政新闻怎样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如何跳出传统的报道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让时政新闻好看、耐看,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是时政新闻工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