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生态下电视节目之本
——以《一本好书》为例

2019-03-20梁田田

传媒论坛 2019年15期

梁田田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在媒介的融合竞争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似乎在下降,在很多从业者眼中,似乎“严肃”和“好看”是无法达到共鸣的,与其费劲地生产不讨好的“严肃电视”,不如轻松地制作娱乐秀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来得更容易。在商业性气息浓厚的环境下,许多电视制作公司似乎都把追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作为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志,并且根据受众的喜好去制定相应的节目策略,开发迎合受众需求的电视节目,不置可否,电视节目收视率是评价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这并不是唯一因素。在新媒介生态下,电视节目的本,依然是严肃,与此同时,应该扩展“严肃”的外延和对多样化的理解,并使之与具体的节目载体相结合,《一本好书》的呈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一、“严肃”的理解与《一本好书》的呈现

“为广大观众做严肃的电视”,其中的“严肃”并不是说像我们过去经历的那样,用沉闷、老套的节目,板着面孔说教和灌输,恰恰相反,在这里,“严肃”期望媒体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寻求新意,力求制作出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有趣的“好看的电视”。《一本好书》自播出后,就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它将读书时的“脑海剧场”演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人们读好书。

二、媒介融合下电视节目影响力的变化

(一)草根舆论崛起,多级传播引发“链式反应”

在视网融合的今天,互联网这一极具开放性的传播媒介,将话语权释放出来,不同于以往,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人们只可以在极小的圈子中讨论,引起不了很大的影响。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节目播出后,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发起话题,参与讨论,转发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公众的讨论,这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主动搜索观看相关视频,并且发表评论,由此,电视节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互相传播”增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互相传播”增强,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公众表达意愿更加强烈,电视节目的制作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出现了很多贴近群众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同时,群众也可以在相关媒介平台上进行评论与建议,“互相传播”的发展,对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用户思维的转变

在新媒介生态下,电视节目制作的思维也要发生变化,从受众转变为用户,将受众变为用户,不仅意味着要更深刻地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即从信息需求向娱乐、社交、服务等多元需求的拓展,还需要更新对新媒体用户“消费”行为的认识。新媒介生态下的信息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式消费,分享式消费,而不是被动填鸭式消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产行为。在传统模式下,电视用户对电视节目多是一种填鸭式消费,被动地接收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新媒介生态的环境下,电视用户进行的则是一种参与式消费,分享式消费,在此情境下,做好一档电视节目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也应该转变固有的思维,思考如何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在此过程中,仍然要始终不忘的是,电视节目“严肃性”之本。

三、坚持电视节目“严肃性”

业界有一句话叫作“我的镜头不撒谎”,扩展开来就是对节目的每一次付出和努力最终都会呈现在观众面前,被摄像机和高清显示屏幕放大,也许普通人看不出其中的门道,但细节的严肃性制作,终会被观众认可。大量高质量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观众的鉴赏能力与批判能力得到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

看《一本好书》,品的则是个体故事、时代历史、万物规律,12本拍完,演员们俨然已成了一个小剧团;年轻人演之前一定会翻书看剧,期待全集结束,依然如此[1]。他们没有用流行时尚元素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相反,他们坚持“严肃”的态度,而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多样化,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对媒体而言,这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此时的节目已经超越其原有范畴,体现出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已经不仅仅是电视台争取收视率的工具,而成为有责任感的载体,传达观众认为有价值的和引以为傲的节目。要有一个目标,坚持一种信仰,那就是通过高品质节目为公众提供最好的信息,娱乐和教育。

四、结语

在新媒介生态下,人们看节目所借助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但无论是“看电视” “看网络” “看视频” “看手机” “看平板”,或者看其他什么,在各种媒介上观看是形式问题,而看什么才是本质,这也是高品质节目内容存在的基础,所以今后无论是电视台、制作公司,还是爱好者们、视频节目提供商等,竞争的基础仍然是节目的内容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