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青春校园网络剧的新导向
2019-03-20张巧玲
张巧玲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引言
在众多的网络剧类型中,青春校园剧以贴切真实的校园情节、清新自然的叙事风格、温情暖心的人物情感吸引着观众,成为网络剧中一股清新的色彩。其中《匆匆那年》《最好的我们》《一起同过窗》《你好,旧时光》等剧在网络播放量、观众口碑、话题上都取得不俗的成绩,《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人不彪悍枉少年》《独家记忆》《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我只喜欢你》亦表现亮眼,在播出期间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响。纵观青春校园网络剧发展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此类剧集已然从怀旧伤感的基调往真实纯爱转型,从伤痛青春的理念走向了甜宠励志的发展导向。
二、人物成长:从疼痛青春到温馨关爱
青春校园网络剧的主要受众是网络的忠实用户,即当下以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观众。在网络新潮的观剧模式与青年文化发展中,青春校园网络剧在发展初期无一画上了疼痛伤感、青春张扬的符号。早恋、逃课、打架、辍学,甚至流产、自杀都成为了剧集中博人眼球的焦点。疼痛青春在青春校园中大行其道,似乎叛逆张狂已然成为了青春的必修课,而真实、质朴的青年痕迹却在青春校园网络剧中寥寥提起。
在《匆匆那年》中,陈寻和方茴因为早恋而与老师发生冲突,后来由于第三者的介入致使俩人分手,方茴出于对陈寻的报复与别人发生了一夜情,后导致其怀孕流产。该剧虽然展现了学生时期的青春疼痛,爱而不得,伤感迷离,但是此类剧集只是为了凸显另类特色而丑化了真实的青春,迎合受众的故事却未能真实触动观众心中的涟漪。近年中,青春校园网络剧大有转型之势,青春无敌、积极向上成为了更多青春校园剧的故事基调。
网络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人不彪悍枉少年》一开播就引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好友间的友爱互助,家人间的温馨感动,成为一股温情的暖流,重塑了青春校园剧质朴昂扬的故事风格。
获得豆瓣8.9高分的《一起同过窗》用现实的镜头触及了最真实的大学生活,既没有故作伤感的叙事基调,更没有打胎、辍学的宣传噱头。该剧致力于真实、温暖的校园故事与真挚、关爱的人物情感。《一起同过窗》中任逸帆是一个在轻浮潇洒的外表下,实则因为家庭的破裂、父母离婚而内心脆弱的人。由于父母各自重组了家庭,他不得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从城市一边的父亲家坐漫长的车到另一边的母亲家过年。在阖家团圆的时候,他就像一个没有归属的浮萍,在空寂的路途中显得分外凄凉。直到他接到好友路桥川、钟白的电话,看到了远方为他绽放的炫目烟花,那一刻,他明白了“虽然我没有家,但是我有家人”,好友的关怀与陪伴治愈了他的内心。《一起同过窗》的精良制作让它获得了一众好评,更是在疼痛伤感的青春校园剧中走出了一条真实灵动、轻松愉悦的道路,而这种人物的翔实与故事的真切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之路。
三、人物形象:从内敛叛逆到欢脱励志
当下的青春校园网络剧大多具有怀旧特色。怀旧,具有构建集体记忆与引发集体时代共鸣的作用。相较于现实的失意,美化过后的集体记忆,犹然形成了一种短暂的“焦虑消失”与“身心年轻”的个人感受,这使得具有怀旧特色的青春校园剧能在短时间内捕获人心,并引起强烈的集体情感。为了唤起80后与90后的青春,校园剧使尽浑身解数,试图创造出符合当时年代背景中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塑造上,此类剧集也实现了年代人物的变化与人物性格的转型。早期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中,男主人物形象往往张狂叛逆,女主人公形象却内敛敏感。
在《匆匆那年》中,陈寻、乔燃、赵烨深刻演绎了叛逆青年的学生时代,该剧聚焦于80后的青春,对抗家长、对抗老师、对抗学校的主人公不在少数,而近两三年中的青春校园网络剧更多试图描述90后的青春,不同的时期,也孕育了各异的主人公性格。
在《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男主人公江辰是一个成绩优异、外表高冷的好学生,他不再被塑造成叛逆的不良少年,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习典范。女主人公陈小希是一个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欢脱少女,当她跟江辰表白被拒时,她没有丧气,而是说“那我再想想办法”。这样的人物组合与轻松愉快的剧情让观众惊喜满满,使该剧成为了当年的爆款网剧。
从几年间的青春校园网络剧的人物塑造转变中,我们不难发现,青春剧已经不再表现苦大仇深的人物故事,而是致力于呈现学生时代的“小美好” “小确幸”。诚然,青春校园剧依然不少受众是青少年,因此它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切近青少年生活,青春校园剧的创作者自然应该对这一目标人群的身心发展做全面的剖析。在角色的设置上,尽可能塑造出正面且有正能量的人物,展现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呈现饱满昂扬的学生朝气,并让青少年逐渐适应学生时代且在勤勉努力中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引领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前进。
四、故事情感:从纠结虐恋到甜宠温情
熟悉的校园、整齐的桌椅、凌乱的笔记、上课的铃声、幼稚的面庞,这些青春的符号与青涩的爱情、懵懂的好感相得益彰、触动人心。在早期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中,爱情叙事总是以展现复杂虐恋为基调,试图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唏嘘感慨,从而获得市场的喜爱与共情。网络剧《匆匆那年》中,方茴与陈寻的爱情故事纠结伤感,郁郁不欢。在《最好的我们》里,余淮、耿耿在多次误会中,错过了彼此十年。再相见时,余淮已经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耿耿也不再是可爱无知的少女,从青葱校园到成人世界,不免带着现实的落差与遗失的美好。爱情一直是青春校园剧的主线之一,此类剧集也在不断的虐恋与狗血的剧情中耗尽受众的期待,于是青春校园剧已然不再试图展现恩怨纠结的故事与因爱生恨的戏码,而是回归温暖甜蜜的叙事与“甜宠”喜悦的基调。众所周知,女性观众一直是青春校园剧的主要受众,如何把握女性受众的喜好显得十分重要。《独家记忆》《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我只喜欢你》等优质青春校园网络剧都在不断突破着传统的叙述框架,在“花式撒糖”中讲述着清新纯爱的故事,在“甜宠”爱情中不断捕获观众的“少女心”。《独家记忆》讲述了博士生慕承和与大学生薛桐的爱情故事,慕承和作为一个工科物理博士,告白的方式也颇为特殊。冬天的晚上,慕承和送薛桐回家,他把车停在路边后,关了空调,不一会儿,水汽凝结在挡风玻璃上,他反手在带雾气的玻璃上写下“我爱你”的俄语,再让薛桐走出车外看,最后慕承和低下头在薛桐耳边分别用俄语和中文对她说我爱你。这样的剧情不仅具有创意还全程高甜,让观众也沉醉在他们的爱情之中,不能自拔。对于受众而言,“甜宠”模式的叙事方式与相对轻松愉快的剧情,恰好满足了大家青春期中对爱情的幻想,观看的体验上也更为松弛欢快,同时剧中的人物与场景更是唤起了自己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
五、总结
青春校园剧无疑已经在人物塑造与故事基调中呈现明显的转型趋势,积极励志的故事、温馨有爱的氛围、甜蜜轻松的爱情已然成为大多数校园剧的选择。纯粹与美好的故事注定引发人们对青年时期的美好回忆与现实生活的心理对照,年轻活力的校园生活自然也成为众多年轻人热衷于此类剧集的理由。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下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依然发生在一个理想化的环境中,以校园为背景的青春剧和现实社会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只聚焦于校园这个小环境,容易遮蔽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年轻稚趣的故事无疑也过滤了生活的烦琐与无奈,打磨过后的青春与爱情即使美好,也脱离了一些现实的生活。文艺作品反映了时代,如果文艺作品脱离了现实社会,容易吞噬年轻观众对现实的认知。当然,当下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佳作频出,口碑优良,其发展倾向无疑是积极的,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优秀作品能不断拓宽青春校园网络剧的边界,从而诉说故事内蕴的醇厚与时代青春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