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家之人》: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他者”与“解构”

2019-03-20李欧伦

传媒论坛 2019年15期

李欧伦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近几年,随着文化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为过去的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而发声,女权主义也开始吸引更多的大众注意力来为这一群体赢得更多权利。女性主义电影在这一个过程中开始显现,这类电影基本反映了女性的整体命运,呼吁世界各国遭受不平等对待的女性为自己抗争。

《养家之人》于2017年12月8日上映,是卡通沙龙(Cartoon Saloon)动画工作室制作的手绘动画长片,由诺拉·托梅执导。该片改编自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孩帕尔瓦娜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而女扮男装出门工作的故事。[1]这部影片让人关注的一点是知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担任制片人,安吉丽娜·朱莉希望这部影片能提醒人们,世上有很多像主角一样的女孩存在,她们在大环境下不得不牺牲和付出自己,来换取家人的栖身之地。这部影片结合的叙事背景也体现了阿富汗文化的创造性和多元性。

一、女性对“他者”的对抗

“他者”这一概念出自西方哲学体系,被经常用于解释女性主义电影。“The other”英语中意为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个群体,在政治领域中常把女性构建为“他者”,在这个概念中,女性这一群体并不是作为女性本身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父权社会,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阿尔都塞认为,“他者”就是规范,是秩序,是无处不在的“眼光”。在女性主义电影中,创作者往往会在影片中对“他者”实施抗衡,对这种“规范”发起挑战,谋求新的地位。《养家之人》就是以女性主义为选题,以现实为基调批判当下文明社会。

《养家之人》讲述了小女孩帕尔瓦娜的父亲被陷害入狱,动荡不安中完整幸福的家就此成为过去式,迫于现实生活的窘境,帕尔瓦娜女扮男装鼓足勇气克服险境出门找工作维持全家生活,把我们自以为所认知的当下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和事在帕尔瓦娜的困境中全景呈现,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如此动荡不安的国家,落魄潦倒的城市底层的生活现状,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及无法独立生存的女性,随着父亲被救出,全家人逃难式地离开这个打响了战争枪声的国家。主角帕尔瓦娜就是被作为男性中心社会的他者来叙述,出门必须要和父亲在一起,单独出门就是为父亲和家族蒙羞。为了维持生计女扮男装,外表的男性化实则是唤醒了帕尔瓦娜内心女性意识的觉醒。父亲的入狱不得不让母亲思考出路,母亲写信让远方表哥来带走她们,可是远方表哥来的目的只是看中已到待嫁年龄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再次刻画了女性作为“他者”的无助,生存只能依附于男性。帕尔瓦娜和她的小伙伴德里瓦女扮男装,拥有男性外表的她们可以在集市上买东西、工作、玩耍,努力赚钱改变现实,她们期待二十年后去大海边相遇,这些种种突破表达了她们作为男权社会中的“他者”,用行动来进行质疑和抗争,尝试着对男性的权威进行反抗和颠覆,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唤醒女性潜在的意识觉醒。

电影理论家发现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要么被幻想成男性观赏的对象,要么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来展现。而后来所拍摄的有明确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是在“他者”文化上进行反抗,反抗父权制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通过解构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反抗。《养家之人》就在这一点上有了创新性突破。

二、从男性父权中“解构”

《养家之人》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解构的特征,电影也是在叙事过程中完成对男性权威的颠覆和解构。《养家之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被战火笼罩的阿富汗,也是中东女性权利被全球关注的重点。在如今的语境而言,女性权利与文化背景是难以被分割的,存在于同一个母题之下,如果剥离了对这个国家文化的研究,单纯地去探讨女性权利——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尤其是当多个空间渠道以及发声通道被打开后,女性权利、宗教、国家、文化,没有一个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这部影片如何将女性主义的呼吁表达得更掷地有声,归于电影创作过程中对文化历史和当下环境的创新。

(一)符号的隐喻

电影着重刻画了几个符号来表达主角帕尔瓦娜冲破男性权威的桎梏,完成女性主义的解构。比如电影开头那件漂亮的红裙子,那是帕尔瓦娜作为“他者”的象征,“红裙子”作为女性符号创造了一种概念,一种象征意义,塑造女性的各种特质,成为女性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这条还未被她穿过的裙子因为家庭困境就要被卖掉,她是懊恼的却又无能为力。影片中多次出现红裙子,象征着帕尔瓦娜还在父权社会中挣扎,成为她解构“他者”的阻力,最后她剪掉头发,高价卖掉红裙子,她拿着这笔钱去救父亲,由此迸发出来更强大的女性力量——她要养活这个家。从帕尔瓦娜卖掉红裙子到女扮男装才能生存,无一不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生活方式发起挑战。另一个符号就是大海,帕尔瓦娜的小伙伴德利瓦所向往的地方,最后也成为两个好朋友一起相约见面的地方。美丽的碧海蓝天就是她们对未来的憧憬,象征着自由和希望,每一次在她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大海就成了她们的精神支柱,每一次提到大海,就是她们一次又一次女性意识的唤醒,她们不愿再做“他者”了,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寻找女性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双线叙事的差异性描述

在叙事结构上《养家之人》不同于传统惯用的单线叙事模式,而是采用双线叙事,由现实中女主角帕尔瓦娜所经历的一切,和神话故事斗象神的男孩共同组成。两条故事线交叉讲述,而两个故事中角色的差异性是导演对于女性角色的唤醒,例如帕尔瓦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肩负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还要去救父亲,神话故事中的小男孩生活幸福,勇敢果断,最后也要跨过艰难险阻去打败象神营救全村的希望种子。两个角色在自己的故事线挑战自我,最后高潮部分两个故事线重合,小男孩克服恐惧战胜了象神,帕尔瓦娜坚定信念也救出了父亲,所以神话故事的男性角色映射出帕尔瓦娜女性意识的觉醒,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角色,从时间到空间,从角色性格到人物命运,从精神到意识合二为一,象征着女性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差异性和人物个体的同一性相互冲突造成的。同时,导演也通过对两个角色命运的描绘,揭示出了更深层次的人类命运的思考,只有自我唤醒意识,才能自我救赎。

在《养家之人》中,创作者就在两个角色的差异性中来逐步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角色的成长和成熟,这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与故事的连续性相结合,更能直观地表现出来女性角色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带来的痛苦。

三、结语

《养家之人》这部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批判,这部作品通过以女孩的视角来观察、描写社会,以及社会的冲突、规矩的残忍,即使是面对一个弱小无助的小女孩,它也一样残酷无情。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表明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对女性角色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思考过程。[2]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悲哀于世界上有很多女性在绝望中被束缚,被所谓的道德、权力、宗教压制,但也仍憧憬着迎着黑暗前行的“帕尔瓦娜”们能跨越艰难险阻走到她们的“大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