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冲击与学科危机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一种专业主义视角

2019-03-20武擎昊

传媒论坛 2019年15期

武擎昊

(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是由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构成的一级学科,其中新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已近百年,而传播学舶来中国已半个世纪。迄今,新闻传播学科因其能够满足社会进步需求及其本身的强大解释能力,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截至2015年底,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专业布点达到1244个①。但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及关于学科的思考,新闻传播学科遭到了来自于市场的冲击,学科表现出危机,新闻传播教育亟须改革。

一、新媒体影响下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

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济世情怀。在西方世界,记者被描述为“第四权利”,在民国时期,记者执笔“文人论政”,指点江山。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对公权力进行监督,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既是本职工作,又是现实追求。胡舒立、吴晓波之辈引领了大众关于财经记者的想象,柴静及王克勤等人向人们阐释了调查记者的作为。以上提到的属于大众传播时代,在当下,这一切都发生了变革。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②,只掌握传统采编业务,只拥有传统新闻人素质的新闻人才不再受到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连续几年,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处于所有专业排名的下游,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也已经成为限制招生专业。伴随着各大传媒积极发展新媒体,传统媒体人自觉主动或者被迫被动融入新一轮的新媒体实践中,他们需要学习新技能,适应新文化,拥有新能力。2014年《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上线,传统媒体人邱兵积极投入新媒体实践。张泉灵作为一名知名电视主持人,也于近年离开央视,发展自己的新媒体业务。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传统媒体人放弃本职工作,离开原工作单位,开展新媒体实践成为一时趋势。

二、不断被怀疑的新闻传播学科

新闻传播学科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怀疑。传播学开创者威尔伯·施拉姆努力确定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合法性,包括封“传播学奠基人” “写教材” “开办研究所” “培养博士”等。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年轻的“舶来学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介绍国外新闻观念、引进西方传播理论为主的现象,缺乏本土化的理论体系③。

有学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不成熟,其中提到关于传播学的“元理论”问题,因为传播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从其他各大社会学科中汲取理论营养,发展自己,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传播学的原创理论。2015年作为国内新闻传播类核心刊物的《新闻记者》连续刊发了多篇关于学科危机的由知名学者撰写的讨论“学科危机”的论文,由此可见,关于学科是否存在,学科自主性的怀疑从未停止。学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关于学科发展的担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学科内卷化”论述,其是由华人著名传播学者李金铨提出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关于学科的现实担忧,早已经开始,现在正在进行,未来还会持续。

三、专业主义视角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变革

近年,“工匠精神”在媒体的包装下在社会大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这种“工匠精神”源于一种“专业主义”。200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著作《专业主义》,这是一本管理学的著作,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大前研一已经蜚声海内外。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专业人士的四个标准,分别为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以及适应矛盾的能力④。除了这种关于专业人才的具体判断标准,大前研一所提出的这种思想更值得我们关注,而且当这种思想适用于今天的新闻传播学科变革时,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循着专业主义的路子,不断前行。

(一)课程设置:融合、内调与增加

中国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课程基本遵循着相类似的逻辑,课程内容也大体相同。在市场和学科的双重冲击下,课程需要在专业主义指导下“加强” “内调”与“增加”。

(1) 加强基础人文社会类课程。21世纪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当机器越来越替代人类的部分工作,专业理性、人文情怀、伦理规范、深度思考、批判精神将弥足珍贵⑤。正常来说我们不必过于担心传播专业技能,因为有品质的传播内容不依赖于技能而是靠着传播者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因此要加强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比重,铸就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

(2) 内调传统实践类课程。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大量实践类课程,如新闻学中的“编辑学”、广告学中的“文案写作”。这些课程在今天仍然是需要开设的,但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技能需求做出调整。传统的编辑课程教授给学生的是传统纸质媒体的编辑技能,伴随着传统媒体生存苦难,新媒体蓬勃发展,这门课应该更多讲授的是“网络编辑”内容。又如“文案写作”这门课,传统上教授给学生的是报纸、杂志、广播文案写作技能,而市场更需要的网络文案写作,所以课程设置需要及时调整,调整为“微文案”或者“网络文案”。

(3) 增加新媒体类课程。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个学科都在向新媒体靠拢,以期利用新媒体资源发展壮大自己。新媒体发展研究应该归属于新闻传播类,现在在一些新闻学院开设了新媒体专业。新闻传播类应该在课程设置中积极增加新媒体类课程,目前,新媒体发展主要关注“舆情研究” “数据新闻” “网络营销”等方向,应努力增设相关课程。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网络技术类课程的比重,这是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工作”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学是象牙塔。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下台下听。虽然这种印象,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描述了大学中教学中对“理论”的重视以及对“讲台”的坚守。但当下,教学方法的变革势在必行。

(1) 理论与实践。在上文有提到,新闻传播类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部分固然重要,实践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课程设置时,学时分配上,应该留出相当的课时用来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广告学有一门传统的理论课程“市场营销学”,应该改变教学方式,留出一定课时用来让学生做实践,比如就某个题目做调研报告、调查方案等。

(2) 课堂与工作。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时候把学生困于课堂,接触社会少,工作经验更少,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才可能有机会去到外面实习,时间短而仓促。新闻传播类学科关于这部分的改革应该突出企业工作的机会的重要性,安排学生在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不间断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工作。企业也应该按照对待一名员工的标准对待到企业中工作的学生。

四、结语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升陶冶个人,在今天,更多时候又不得不为个人提供一种生存的资格与技能。面对市场以及学科的双重冲击,新闻传播学科需要积极应对,及时做出变革。在整个过程中,专业主义理论及路径应该是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