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术内刊发展对策思考
2019-03-20张礼贤
张礼贤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重庆 402260)
一、前言
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1380余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办有学报或具有学报性质的期刊,其中,公开发行的只有400余种(办学时间相对较长的高等专科学校,其学报大多为公开发行),其他为内刊。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主办的学报或学术期刊中,约2/3为内刊。内刊所载学术论文,在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情况下,除应达到内刊要求的学术水平外,还要具有学术论文必备的规范形式。这样方能提升内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内刊发展现状还不容乐观。为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内刊现状,分析内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内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内刊学报的现状
(一)校内外认可度低
在当下学术评价制度下,无论是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推荐先进、科技奖励,还是科研项目申报与验收,通常都以期刊级别作为衡量学术论文水平的标准。按现行科研考核、学术评价、科研项目结题或职称评审政策,基本不认可内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因此,高职院校学术内刊已严重边缘化。从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来看,产学研结合的8个评估指标受到所有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在指标的等级和解释中根本没有涉及内刊编辑工作。
(二)传播范围有限
国家新闻出版署明文规定,内部学术期刊只能作为内部资料交流。该规定无疑给所有高职院校内刊带来直接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学术内刊并未上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国内大型学术资源网,仅通过传统纸质媒介传播学术信息,基本上只为本院教职工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有些高职院校内刊也免费赠送兄弟院校或公立图书馆,但这类内刊的比例偏低。有的单位收到内刊后,迟迟不拆封上架;有的读者认为内刊学术水平不高,不愿花时间浏览。因此,高职院校学术内刊的交流、传播范围相对较小。内刊所载学术论文,好些时候仅为作者本人、编辑和审稿人真正留意。
(三)两极分化较重
部分高职院校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较高,但其主办的学术期刊也为内刊,因此这些内刊所载论文往往呈两极分化现象。部分骨干教师撰写论文水平较高,甚至是博士、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但部分青年教师为了结题、考核需要,撰写的论文往往水平偏低,形式不够规范。
(四)编辑综合素养不够
一般编辑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较高的政治认知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策划运作能力、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很多内刊编辑都是科研处工作人员兼职,多数编辑从未参加过正规培训,综合素养还不够。
三、高职内刊学报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激励保障制度
受现行制度影响,多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作者通常不愿向高职院校内刊投稿,更不愿将质量较高的稿件投向内刊。为促进内刊可持续发展、扩大学术影响,高职院校可设法提高稿酬,甚至实行优稿优酬,充分调动教职工撰稿和投稿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内刊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考核、评价和奖励政策时,可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个人评优的必需条件之一是,本年度在本院内刊上发表规定篇数的学术论文。在制定科研教改项目管理政策时,也可在文件中明确规定,项目结题、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是,研究期限内,主研成员必须在本院内刊上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1~2篇。作者调研发现,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比如,在评定初、中级职称时,在本院内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视为公开发表;院级科研教改项目的验收条件是,必须有1篇以上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本院内刊上。虽然这些措施的力度还不够大,但对促进内刊的可持续发展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开办特色栏目
高职院校内刊可结合本院专业优势,突出行业性和地域性特征,着力抓好特色栏目建设。比如,作者所在学院的特色专业是煤矿类、测绘类等传统专业,近年来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专业。因此,本院内刊着力打造了“工程技术”特色专栏,努力向这些专业群的教授、博士约稿。有很多高职院校位于地级城市,其内刊可结合所在城市(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办相关专栏或论坛,还可结合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开设人文社科类特色专栏。比如,有的城市盛产白酒,可开设“酒文化研究”专栏;有的城市轻工业发达,可开设“轻工业发展”论坛。
(三)优化传播方式,扩大交流范围
随着传播技术的多元化,内刊沿用已久的传播方式已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传播方式,扩大交流范围。一是采用免费交流、赠阅的方式向社会宣传自己的内刊,向与本院开设有相关或者相近专业的兄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寄赠内刊。这些举措可以有效传播刊物,在同行或相关领域扩大影响。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现代科技手段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在本院网站上制作专门网页来介绍内刊基本情况,扩大内刊影响力和吸引力,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内刊所载学术论文,也吸引潜在作者投稿。三是积极加入各种收录和检索系统,上知网或上传校园网,供同行下载交流。对于他引高的论文,还可再次追加稿酬,这样更能调动高水平作者的积极性。
(四)整合跨校资源
可以整合资源,联合与本院开设有相近专业的兄弟院校建立跨校内刊联盟。也可在内刊设立合作栏目(如“院校与企业” “高职教育研究” “双高计划”等),经过认定的院内特约稿件,不仅优先在内刊上发表,而且按某种更高级别的公开期刊论文对待。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也增加了院内外潜在作者群体,还可增进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提高编辑综合素养
作为内刊编辑除必须具备一般职业编辑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外,还应该具有差异化的职业素养:良好的理论素养、广阔的知识面、优秀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编辑人员要有意识地走出编辑室,多向各层次作者特别是高水平作者约稿;建立稿件预留制度,扩大稿源;建立作者信息数据库,以情动人。编辑要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开展编辑出版方面的学术研究,丰富自己的从业积累;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内刊编辑要沉心静气地做好编务工作,用工匠精神去润色、打磨每篇稿件,为促进内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贡献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内刊作为传播内部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塑造对外形象的有效手段,为高职院校拓宽发展视野、推进学术交流和传播、增强教职工凝聚力、构建和谐文化环境提供了良好平台。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内刊从内涵性到规范性都还处于较低水准。必须借助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借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与厚爱,通过制定激励保障制度、开办特色优势栏目、优化学术传播方式、跨校整合学术资源和提高编辑综合素养等途径,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使其真正发挥“学术交流重要园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