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定位与创新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15期

张 军

(衡水广播电视台,河北 衡水 053000)

一、前言

所谓民生新闻,是以平民的生活为角度的新闻。由于它在内容上报道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报道形式也较为“接地气”,因此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与要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民生新闻必须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本文将从民生新闻的意义着手,再对当今地方台民生新闻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在对新闻采编定位的基础上对民生新闻制作提出创新的建议,以期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二、民生新闻的意义

民生新闻作为党和国家执政理念宣传的重要媒介,是连接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政府可以通过民生新闻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同时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民生新闻对党的政策方针进行了解,可以说,民生新闻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党的政策,开始逐渐向文化领域扩张,既提高了收视率,也提高了民生新闻的价值水平。

三、当今地方台民生新闻的现状

(一)地方台民生新闻的优势

地方台是最接近百姓生活、最能报道新闻现场的社会最基层新闻媒体,因此其新闻内容为各大电视台新闻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地方台的新闻内容地域覆盖面往往是本市和周边县市,其新闻的内容往往比较具有当地的特色,具有很大的鲜活性,因此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既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传达声音给政府,又受到人民群众的推崇和支持,有利于政府传达并落实实际的政策方针。

(二)当今地方台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1) 地方台的基础实力薄弱。地方台由于地域问题,往往很难招到有经验有才华的采编:大多数采编都更愿意去大城市,去影响力更大的电视台。不仅如此,地方台还由于资金支持问题,导致其设备落后。这就导致民生新闻难以发展,循规蹈矩,其内容往往也是浮于表面。尤其是在批评性的报道上,采编可能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报道力度;也可能由于不敢“得罪”当地的“权贵”,从而有意逃避一些批评性的新闻报道。

(2) 地方台新闻内容质量低下。由于地方台采编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存在缺陷,导致当今地方台的民生新闻形式单调,内容相似、肤浅。虽然地方台采编身为基层媒体人,供其采编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但在实际的报道中,却出现了报道结构类似、内容同质化、肤浅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观众产生新闻疲劳,从而收视率下降,也违背了民生新闻的原则与意义。民生新闻应当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发声,而不是仅仅作为形式应付观众[1]。

四、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定位与创新

(一)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定位

(1) 采编内容应符合主流意识,贴近人民生活。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中,采编应当首先充分了解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并将其与当地特色内容结合起来,让百姓既了解社会的问题又了解了当地的资讯。这就要求采编将政府的政策与群众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报道政府政策在人民实际生活中的实施与影响力度。

(2) 采编应当明确自己的“群众代言人”身份。地方台作为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媒体,其作用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采编应当注重站在百姓的角度上,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为人民发声,而不是站在官方立场,成为宣传政策的“喇叭”。这会导致群众的认可度低下,从而导致收视率下降。

(二)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创新

(1) 关注当地热点问题,加强监督能力。只有报道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台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采编需要关注当地热点,创新报道方式。例如,采编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的形式宣传政府的政策,如医疗、教育、法律等方面;或者地方台媒体可以通过与各大单位合作,通过讲座的形式对职业技术人员进行采访,让其介绍实际的经验等。另一方面,地方台要敢于曝光一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电视台的监督功能。

(2) 加强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由于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不足,不仅不利于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严重阻碍了民声民意的传播。因此,采编人员应当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弯下身子,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地关注民生,帮助人民解决问题[2]。

五、结语

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作为人民的发声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并在报道形式与内容上积极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