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

2019-03-20路丽华

传媒论坛 2019年15期

路丽华

(晋中日报社,山西 晋中 030600)

新闻传播实际上和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且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特点,在通信不够发达的时期,新闻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完成对新闻的采写、编辑、发表,新闻完成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但是就当前新闻发展状况来讲,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风起云涌,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捷了,然而,“快餐新闻”的“毛病”也表现出来了,有的是“拿来主义”,一味复制粘贴;有的忽视现场采访,而且不调查求证,这对于新闻的真实性造成致命打击。因此,作为一个纸媒记者,在快新闻时代下,一定要稳住心神,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脚走到基层、用情与群众交流、用心感受时代脉搏,才能写出真正适合群众口味的好新闻。

一、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的内涵

“走转改”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诠释,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载体。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实践“群众办报”的路线,秉承“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路线。

“走转改”是贯彻“三贴近”原则的有效途径。“走”到基层去是为了贴近实际,从思想观念上“转”作风是为了贴近群众,“改”文风落实到每一篇稿件上是为了贴近生活[1]。

“走转改”是新闻界的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者坚守初心,担当新闻使命的实际行动。基层是社会的毛细血管,这里有着鲜活的、带有泥土气息的人物和事物,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是社会的缩影。只有走到基层去,新闻工作者才能改变“坐”办公室改编“信息”的懒汉作风。新闻工作者行田间、走巷陌、进企业、下工厂,用耳聆听呼声,用眼观察生活,用心拥抱群众,用脑思考问题,用爱反哺泥土,这样才能知道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理清事件发生的脉络与走向,淘尽黄沙找到闪光的新闻点,而来自实际、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的新闻报道,才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乃至冰点。当新闻工作者用群众语言写出带有泥土芳香的作品时,党的声音就能精准地传播到群众心坎上,政声与民声就能互相呼应。诚如是,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桥梁纽带,才能真正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耳目。

二、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意义

(一)“走转改”有利于贴近生活捕捉新闻活鱼

转变工作作风,走到基层,深入一线采访,就能及时、准确、到位地感知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人和事,而这些令人意外惊喜的题材,是闭门造车者绞尽脑汁也不会“合理想象”出来的。

(二)“走转改”有利于贴近实际密切党群关系

媒体是党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就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使者。新闻工作者脚踏实地时,就能切实发现民生冷暖,了解到社情民意。然后,通过新闻报道上传给党委、政府,为党政部门决策进行参考,切切实实解民忧、办实事。

(三)“走转改”有利于贴近群众解民忧

走进群众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体会到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用一支秃笔写尽民生冷暖,一副肩膀担起人间道义。

三、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的具体策略

(一)让脚步走下去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新闻工作者走下去,才能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也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新闻工作者在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反映社会、反映生活、反映民情中,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而这个服务的过程中,就牵引着党的政策照到了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出党的喉舌作用。

因此,把“走转改”制定为长效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实践,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二)改变文风生产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

坚持走到一线捕捉鲜活新闻,报道的材质自然新鲜。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互动的过程中,就会触法一些出乎意料的新闻敏感,情流笔底,爱洒民间,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会清新、活泼、有温度,冒着田野清香的新闻大餐一定是最具营养的精神食粮。

因此,走基层、转作风,是对治新闻“八股病”的良药,是生产好新闻的良心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走转改”与“三贴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走转改”是新闻实践的重要路径,“三贴近”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带着职业使命感,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从思想意识上实现转变,从党和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思考,继而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注释:

① 《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 (上册)》,人民出版社,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