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防控研究

2019-03-20赵世环

传媒论坛 2019年15期

赵世环

(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一、引言

近年来,以否定或篡改历史为特点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空间在高校沉渣泛起,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一般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以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来解读历史,混淆历史的现象和本质、支流和主流,以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性的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目的,从而否定党的领导的社会思潮。

二、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特征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一般形成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如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微观、片面叙事与微传播特性具有很强契合之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新媒体营造的网络空间环境,以学术研究、时尚娱乐等隐性方式大肆传播其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途径微媒介化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平台,无数的网民在此获取和交流信息。互联网对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尤其会影响人们对国家政府、人生目标的理解和解读。

微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工具,网上阅读也已成为人们最频繁使用的阅读方式。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是私人民营性质,它们在推动形成和引导民间舆论场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网站出现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轰动效应,忽视社会效益和深层思考的倾向。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便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他们的价值观。

(二)微媒介上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具有国际化因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不是孤立地在国内舆论环境中传播。近年来,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势力与境内某些势力相互勾结,大肆运用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工具,促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分布扩散化。

在西方一些势力支持下,大批历史虚无主义书籍出版上市,这些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国内。同时西方也出面支持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攻击我国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和人物。2015年,国内少数人歪曲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受到法律制裁。而美国之音将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的人描绘为一个敢于挖掘真相的斗争者,而把中国的法院描述成为一个限制言论自由的国家机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一些组织也将“史迪克·拉森奖”和“海耶克奖”授予中国的一些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书籍。

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表现形态是在国内外宣扬台湾独立史观,支持台独势力,妄图分裂中国。

(三)动机和意图在微媒介上传播时更加隐蔽化

毋庸置疑,在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表相的背后,其思想动机和根本意图是否定我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宣扬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观。但在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却将此动机和意图隐藏得非常深远。其“网络传播较少会形成显性的舆论漩涡”,“大多数呈现出一种潜隐的阅读与传播状态”。[1]这种传播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同时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话语从情绪化向理性转变,吸收许多时尚和娱乐元素。如以所谓“科学”否定近现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行为;以所谓“摆拍”否定中国建国的领袖人物;以所谓“假设”否定人民大众选择的必然性。采取迂回曲折的策略,推销其反党反社会主义、颂扬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改变人心、和平演变的政治动机。

三、构建微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防控策略

我国当下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歪曲历史的手段阻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会动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方式重新阐释和解读历史,为了标榜自己的创新和理性思考,有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倡导者提出所谓的“范式转换” “还原真相”,要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来替代“革命史观”。嘲弄和诋毁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付出的巨大牺牲,否定和诋毁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所谓的“最新史料” “历史解密”的旗号在网上不断扩散这些错误观点,如丑化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和雷锋等英雄先烈等。这就很容易使价值观还未稳定的大学生受到诱导和蛊惑。张颐武教授认为:“质疑历史应有底线,对于那些经过历史评定的、民族达成共识的,进而成为整个社会象征符号的历史人物,不可随意触碰,这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价值”。[2]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树立历史大局观,从高校相关学科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微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

(一)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学科教学改革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历史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如何增强实效性。首先在历史教育中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着重强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达到领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上海大学曾开设《大国方略》课程,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并客观评价中国。

一直以来,高校历史和政治教学因远离现实、泛泛而谈而饱受诟病。课程发起人顾骏强调开设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面对社会各种思潮时能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他们科学思考的方法和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们并不只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进行了表面描述,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分析性,老师也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独特授课模式引发学生热烈追捧,也吸引其他高校的教师前来学习。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交流和教学内容分析,向教师介绍、评析各种社会思潮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观点和传播方式等等,使任课老师具有积极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微媒介素养,加强历史文化宣传

媒介和文化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到抵制的活动中去,加强正确历史观念的宣传普及,与高校联手提升大学生微媒介素养,引导国民尤其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家国意识。当下加强微媒介素养教育十分紧迫。

欧洲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的韦尼埃说,在网络时代,民众不再仅仅是受众,同时也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面对良莠难辨的海量信息,人们更需要具有分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人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提高理解、选择、质疑、判断以及思辨反应的能力。”[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学校应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当下,媒介素养教育已进入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学和大学,从小培养青少年如何有效使用媒介,发展自我,理性表达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历史观十分关键。

我国媒介、政府和学校在严厉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微信等媒介传播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如在校园建立线上师生沙龙。微历史信息推送、微视频宣传核心价值观等。

四、结语

反思是一个群体和民族前进的动力,但以何种标准作为反思和评判历史的依据是我们要认真回答的问题。尊重历史、还原真实,将具体事实放诸于时代环境下分析,才能真正得到有价值和有启发的思考,总之,我们要明白防控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道阻且长,全社会以及每个人需要共同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