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图书师生互联网+

赵 磊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互联网+”作为一个伴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概念,最早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提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使得“互联网+”进入了应用层次,并且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互联网+”作为一种领先的管理理念,其对于高校的图书馆服务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设置,其是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随着高校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高校师生数量的进一步增长,这使得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管理难以满足要求。特别是在个性化服务、图书快速检索等方面,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更是难以提供。而“互联网+”则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新的选择,其服务更加的柔性化、灵活化、智慧化,这使得其可以满足当前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1]。

一、“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一)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高校办学的逐渐开放化、自由化,这使得高校的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其不仅仅服务传统的研究生、本科生,同时也会为高校教师、行政人员提供服务,甚至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对社会开放,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多元化。而不同的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本科生、研究生更多的是需要基础专业书籍,而教师、行政人员则更多的是需求外文文献、期刊资料等,社会公众可能对于公共类书籍、小说、杂志等需求更大。所以,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只有实现信息的多元化,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

(二)信息类型的多样化

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趋于年轻化,这部分人员受生活时代的影响,其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较大,其大多会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源。而且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也多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在高校当中还有着大量的中老年教师,这部分人员在利用互联网信息的能力上较弱,这使得这部分人员更加愿意通过纸质书籍获取信息。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较为复杂,不同对象对于信息类型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特别是随着青年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这使得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注重网络图书馆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移动信息检索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希望实现办公的网络化,进而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的依赖,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智能端获取信息。也就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图书信息的检索。当前很多高校在其图书馆官网上增加了电子阅览的功能,但是其并没有针对手机开发相关的服务客户端,这使得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的服务颇有微词,所以学生图书馆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加速互联网图书馆的建设开发。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智能化服务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必须要注重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并持续加大对图书馆网络建设、软件平台建设的投入,通过和微信等平台合作建设只会图书馆,进而提升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学校也应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的形式,积极收集师生对于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充分考虑技术条件、师生建议的基础上改造图书馆。其次,学校图书馆还应该通过海报、讲座、手册等方式宣传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使用方式,使得在校师生对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最终使得学校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图书馆服务和“互联网+”的结合,建立智慧化、数字化的资源搜索查询体系,进而建立起契合师生需求的“云”生态信息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数字资源服务。

(二)创建阅读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以及借阅历史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不同类型图书可能借阅的频率、时间、人员等,继而对相关的用户进行分组和推送相关的信息。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搭建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向大学生推送相关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等,进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并积极地向大学生推介智慧图书馆,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不断发展,这使得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加高效地分析借阅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不同的书籍推介给可能的借阅者,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终提升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改善服务环境,增强服务能力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和新媒体进行合作,并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评价打分,进而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形成激励作用,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具体来说高校应该针对师生进行调研,了解师生对于学校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例如针对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学生上课时间的冲突,图书馆应该对开馆的时间进行适应性调整。针对考试、开学、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时间,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大相关书籍的供应量,为学生的学习、考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大电子资源的宣传,使得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端获取相关的资源,提升学生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强化图书管理、信息检索、外语翻译等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师生提供更加深层次的服务,提高师生借阅图书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还应该图书馆还应该制定严格的限制性条例,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传播、扩散进行限制,并积极保护图书馆借阅者的信息,以免使得相关的信息被恶意利用。

(四)图书采购工作教师深入参与

高校图书馆会采购大量的专业性书籍,这些书籍由于专业程度高,这使得很多传统的图书采购工作者难以胜任。而高校教师由于其拥有着自己领域的专业能力,其对于专业书籍的质量、价值等有着更加准确的评估,这时图书采购过程中引入教师能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图书文献在图书馆中的参阅率[2]。正是由于教师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已经推出了教师推介采购制度以及学科馆员制度等。但是学科馆员制度在部分地方高校很难落实到位,这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图书管理员。因此,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更适合采用教师推介制度,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来说应该持续完善相关的采购制度,使这种教师推介采购制度不流于形式,因此,高校中的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教授应该推介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籍,并保障图书馆在一定的时间内采购到位。其次,在相关的书籍采购到位之后应该向学生推介,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进而为教师后续的图书推介提供必要的参考。最后,为了进一步保障教师推介图书的质量,应该将教师推介图书的质量作为年终的绩效考核,进而对教师形成有效激励,这样才可以使得这一制度更好地服务学校图书管理。

三、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建设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并积极推进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结合,进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网络化。尽管在高校图书馆实现“互联网+”的过程中,其会遇到大量的技术问题、安全问题、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都对高校图书馆发展形成了阻碍,但是相信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高校图书馆对于新兴服务模式的探索,这使得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进程不断推进[3]。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大学生特征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改变,这也推动高校图书馆必须要进行改革,这样高校图书馆才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终满足高校师生对于知识、数据的需求。

猜你喜欢

图书师生互联网+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