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在藏区的“最后一公里”现状探析
——基于甘孜藏区41位藏族青年的访谈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甘孜最后一公里藏区

张 强

(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当前,包括传媒在内的各行业“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大众传媒在甘孜藏区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解决藏区百姓的信息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大众传媒在甘孜藏区的情况,本文采用了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通过对甘孜藏区青年大学生的访谈分析,探讨大众传媒在甘孜藏区的“最后一公里”现状问题。

一、研究问题与设计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现在,它被引申为一件事情最后的关键性一步。而“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信领域,指计算机通信接入的技术问题。随后被引入其他领域之中,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2001年左右,“最后一公里”概念被引入农业信息化领域,指互联网、电视、电信等信息传播物理网络如何进村入户接入用户家庭,而后逐渐被引申为各种信息如何进入家庭被农民所接收和应用。很显然,农业信息正是借助于互联网和电信等媒介基础设施和电视等大众传媒才传递到百姓面前的。换言之,大众传媒“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从涉农信息开始探讨的。目前,大众传媒信息被个人接受的问题成为了大众传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随着国家“村村通” “户户通”以及“家电下乡”等工程的实施,受众很容易接触到大众传媒。在藏区,还有“西新工程” “太阳能光照电视”等工程,这进一步缩小了大众传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虽有学者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但散见于传媒与民族、传媒与国家认同等宏大叙事之中。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来探讨大众传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具体而言,这一问题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大众传媒与藏区受众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物理距离吗?第二,大众传媒与藏区受众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内容距离吗?第三,大众传媒与藏区受众存在“最后一公里”语言距离吗?

本研究选取了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汉1351藏汉双语文秘班的41位藏族青年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17人,女生24人。之所以选取这一群体,是因为这是一个甘孜藏区本地生源的班级,且这41名同学基本覆盖了甘孜藏区的18个县市。质化研究专家Jaber F.Gubrium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为了保持整体性,本研究就选择了这41名藏族大学生作为样本。在形式上,采用半开放式访谈,被采访对象就所提问题进行回答和阐释。访谈时间为2018年1月2日和4日,共计5小时左右。访谈内容围绕媒介基础设施、媒介接触使用和媒介内容三个维度进行。

二、研究发现

(一)媒介基础设施已有较大改善

众所周知,公路、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是受众接触媒介的前置条件。这些媒介基础设施畅通与否对媒介存在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传统媒体时代,基于交通短板,藏区新闻变旧闻是常有之事。随着党和政府关于藏区发展的政策推进和项目落实,甘孜藏区的媒介基础设施越来越好。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访谈的全部对象都表示公路通到了村社;但“户户通”的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还有7名访谈对象表示公路还未通到家。访谈对象所在家庭全部通电,但有访谈对象家里不时存在电力的稳定性问题。就手机信号而言,访谈的全部对象家中都能够收到信号;其中,32人能收到4G信号,还有9人不能收到。来自德格的女同学说到,“虽然家里能收到手机信号,但有时候信号不好”。在宽带入村方面,有26人说宽带已经入村;家中安装有宽带的有15人。访谈对象家中的电视信号质量都不错。

(二)部分大众传媒已得到普及

正是有了媒介基础设施的铺垫,媒介接触才有了实现的可能。随着近年来“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和媒介硬件成本的下降,就本次调查情况而言,访谈对象的家庭平均年收入3.4万元左右;从经济成本上看,他们已经能够承担。从媒介的拥有情况看,所有访谈对象家中都拥有电视机,自己和父母也拥有手机;5位家中拥有收音机;13位家中拥有报纸;9人家中拥有电脑。由此可见,藏区受众对电视和手机这两种媒体的喜好程度远远超过了报纸和广播。换言之,以电视和手机这两种最为常见的媒体来说几乎在藏区得到普及。这也说明了所有受访者的家庭至少都拥有了两种以上的大众传媒。

(三)受众媒介接触明显集中

根据访谈统计,在广播接触方面,近半年有3名受访者听过广播,但接触的渠道为手机中的喜马拉雅软件;剩下38人未听过广播。在电视接触方面,近半年全部都看过电视。在电视渠道方面,家中的电视为92.7%;手机中电视网站或软件65.9%,从电脑等渠道观看的有73.2%。报纸接触情况是,近半年只有13名受访者看过,28人半年来未看过报纸。在这13人中,全部是在学校宿舍里看的校报。同时,看这些报纸都是偶尔为之,频率极低。电脑接触情况,近半年全部使用过电脑,地点主要分布在宿舍、网吧。每天都使用了电脑的29人,占比70.7%。手机接触情况,访谈对象皆有手机。就调查来看,访谈对象中拥有第一部手机最早的是2008年,最晚的是2014年。手机拥有的高峰时期是2013年,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外求学。

半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电脑和手机等常见的大众传媒都有访谈者接触。但访谈对象在媒介接触方面有明显的倾向,他们并未接触传统广播,报纸接触也仅限校报,手机、电视和电脑是访谈者集中接触的大众传媒。

(四)媒介接触内容总体趋于新闻影视

就广播内容看,3位访谈对象表示主要在收听喜马拉雅软件的音乐类节目,偶尔随便听听。就看报纸内容来说,13位看过校报的访谈对象主要是“随手翻翻,看看学校有什么新闻” “刚好发过来,随便看下”。就电视内容看,访谈对象大部分集中指向了新闻(27人,65.9%)、影视剧(25人,61%)、综艺节目(23人,56.1%)等。手机内容接触方面,除交流沟通外,各类影视剧接触占比38人,占比92.7%;打游戏27人,占比65.9%。电脑接触内容方面,各类影视剧占比33人,占比80.5%;搜索信息29人,占比70.7%;打游戏21人,占比51.2%。

(五)本地内容本地语言节目稀少

在41位访谈对象中,有12人家中不能收看到本地电视台,电视媒介灯下黑的情况在甘孜藏区依然存在。在看过本地电视台的访谈对象中,大部分都表示偶尔看看。进一步探究发现,绝大多数对本地电视台播放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偶尔看看,比如来自色达的同学说“没有什么看头”。此外,他们还提到“没什么节目” “本地内容太少了” “节目做得太差了” “没有时效性”等。事实也是如此,受限于多种因素,不少本地电视台自制节目稀少,自制本地区语言节目更少。例如,色达县电视台目前自己制播的仅有综合新闻《色达新闻》(每周3期)、《色达精准扶贫》和《法治色达》节目(每周1期)。

在谈及当前大众传媒的语言使用时,访谈对象表示由于双语教学原因,自己既能听懂也能够说出汉藏两种语言,所以能很顺利地接触媒介。但他们中也有不少人提及,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汉语水平较差,或者完全不懂汉语,所以没办法对大众传媒进行接触或接触效果有限。由此可见,本地电视媒介内容和电视语言的媒介问题造成了访谈对象及其家人较差的媒介体验,影响了访谈对象再次或长期的收视。因此,增加本地语言的节目播报和译制,以便使藏区受众回到大众传播的链条上。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访谈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大众传媒在藏区的“最后一公里”现状:

第一,即便媒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众传媒“最后一公里”的物理距离依然是存在的,特别是广播和报纸。但作为大众传媒典型形态的电视和手机,对甘孜藏区受众来说,几乎不存在这一问题。

第二,大众传媒与甘孜藏区受众的内容距离比较复杂。在访谈中发现报纸和广播的接触较少,因此并不具备说明性,所以把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代表来探讨。访谈对象对他们所收视的除本地电视台节目比较满意,能够满足自己的信息要求,但对本地电视内容的满意度评价较低。不少访谈对象一谈到本地电视就有诸如“没意思”的论述。此外,游离于大众传媒之外的部分中老年由于物理问题的存在,其内容距离自然存在。

第三,大众传媒“最后一公里”语言距离也是存在的。由于受访者经过多年的双语学习,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这一问题,但受访者家庭成员还存在这一问题,特别是年龄稍长者。我们可以推断,语言距离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联。年龄越大,语言距离越大。因此,大概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人口有着一百余万人的藏区自治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在本区域的广泛存在。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与藏区受众的物理距离、内容距离和语言距离是存在的,但也是复杂的。由于内容距离和语言距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可谓之心理距离。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竞争与演化,从受众接触的通识型大众传媒看,物理距离几乎不再存在。另一方面,心理距离则随着时代发展和个性需求,加之历史文化因素等,不同受众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果。

猜你喜欢

甘孜最后一公里藏区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川藏高原甘孜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