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字幕翻译文化自主意识的建构

2019-03-20刘小蓉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字幕句法舌尖

刘小蓉 夏 情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随着21世纪初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大量优秀纪录片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我国不断深入发展,从规划走向实践,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在结合“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国外观众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华的故事》等一经播出,不仅在国内掀起收视热潮,同时也获得外国观众一致好评。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部分字幕英译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文化自主意识的建构

文化本身作为一种力量或权威,用来界定或认知我们周围的一切现象。一个民族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内涵具有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特色和个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过历史长河的发展,逐步形成传统的民族精神,并对该民族产生巨大影响,成为连接整个民族心灵的纽带,使该民族成员产生一种文化共鸣和归属感。世界文化正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与世界性因素共同结合的产物,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民族性展示出来;文化的民族性则又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人类共性。而在不断推进的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翻译活动尤其是彰显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过程之中,既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又要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个性与关怀。[1]也就是说,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活动既要与世界文化相辅相成,体现民族个性,又要在不同民族间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民族个性基础上找寻共性,追求身份认同感。

不同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沟通工具—语言。沟通的基础是理解,要达到相互理解,就必须有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话语。若要在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就必然要有一种中介,以此来表达双方的特色与独创性,最终突破双方的体系,为双方提供新的立足点来重新观察自己,也为文化自主意识的建构提供可能。这种中介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长期形成的特色和独创;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了解他种文化,找到新的参照系,以便对自身进行新的审视,通过“互为主观”,突破旧体系,完成文化现代化,达到新体系的重构。

二、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是与演员的对白、独白或画外音同时出现,在荧幕下方呈现一行或两行文字,以一行字幕居多。在话音结束后,字幕可以延迟两秒左右消失。[2]因而字幕翻译与传统的文本翻译不同之处在于字幕翻译更易受到时间与空间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规范的字幕翻译需要融入更多的元素,运用更为精准的翻译策略及技巧。但是由于字幕翻译的受众群体并非专业人士,而是普通的观众,因而字幕翻译应尽可能在传达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达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预期效果。

三、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并认为“动态对等”优于“形式对等”,即意义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翻译并不是在字面上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时首先要做到意义对等,其次才是形式。[3]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做到词汇上的意义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意义等层次的对等,这种“对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等同”,而是相对概念,有层次和等级之分。因此,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用最贴切的语言再现原语的语义与文化。如果不能同时兼顾意义和文化,那就要舍弃语言形式上的对等,通过改变语言的形式再现原语的语义与文化。如果仅仅改变形式不足以正确传达原文的语义与文化,就要对语言进行重组,达到意义上的对等。[4]

四、《舌尖上的中国》英译本分析

(一)《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纪录片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火爆,甚至成为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之作,首先便是因为其选材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纵观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不论哪个阶层、年龄的人都离不开食物,也正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洗涤与酝酿,历史也为我们流传了如此丰富的美食佳肴。导演陈晓卿评价说:“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火爆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它并不是单纯地只讲美食,而是以此为媒介,通过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以此延伸至传统价值观、人文特点甚至哲学思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对外传播便是以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为传播对象,异文化群体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的历史、风俗、民情、文化,以及发展现状等,以减少对中国的文化误读、文化冲突等。

(二)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英译本

奈达认为,翻译工作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表现手法,更要注重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及理解欣赏能力,注重译文在内容和功能上的对等。而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纪录片字幕翻译中,要达到译入语观众观看之后和源语观众产生相似的共鸣,即达到一种身份认同。接下来本文将从词汇、句法及修辞三个层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该纪录片中的应用。

1.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对等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与源语文化内涵相似等效的词来表达原文内容。也就是说,词汇对等并不是指单纯的词对词翻译,而且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很难有在译入语中找到和源语词汇完全对等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要在弄清词性的基础上结合译入语语言的行文习惯、特定文化内涵及前后语境来进行相关翻译,以此达到词汇对等。

例1.原文:高原、山林、湖、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译文:Plateaus, forests, lakes, and coastlines, these var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have helped to form and preserve widely different species.

例2.原文: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

译文:Matsutake is very expensive.

在例1中的“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的翻译,如果正常翻译会直接很生硬地处理为“thes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climate span”,这样翻译表述只能简单地满足和源语词汇形式上的对等,但并没有按照译入语的行文习惯将原文所暗含的深层含义表示出来;例2的原文中“贵族”一词,这里只是一种比喻,真实含义是指松茸的价格在野生菌售卖中价格最高,由于受众群体的原因,这里也并没有再进行修辞转换,而是选择更为大众化的表达“expensive”,简洁明了。

2.句法层面

相比词汇层面的对等,句法层面的对等相对来说更难掌握。句法对等是指在保持语义不变且译入语语言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再现源语的风格,与源语在句法形式上基本保持一致,与词汇对等相同的是,句法层面的对等不能一味地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要更注重语义和内容上的基本一致。[5]除此之外,对时态的处理也是汉英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如汉语中为一般现在时,转化为英语时未必就一定会用一般现在时来表示。除了时态,句法中还会经常出现各种祈使句、感叹句等,这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经常遇到的情况。

例3.原文: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过水,一半过油

译文:They cut the fish half and half.One half is boiled, the other is fried.

例4.原文: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

译文:Melt yak butter in a black clay pan, then add the slices of matsutake.

例5.原文:等到5月底,雨水才抵达迪庆州的香格里拉

译文:Not until the end of May will rain fall upon Shangri-la in Diqing Prefecture Mush.

上述三个例句中,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在句法层面上的对等。例3中原文的“一半汆水,一半过油”是非常地道的中国式说法,此处的“汆”和“过”是一种烹饪方法,即把一种食物放到沸水中煮一下,随即取出;由于汉语中很多语句并不会严格遵照主谓宾的句法,但英语是一种对逻辑结构很严谨的语法,因而译文在这里将其转化为被动语态,并选用boil、fry来表达这里的“汆”和“过”之意;例4和例5则根据原文句意分别将译文处理成祈使句和倒装句,虽然从形式上看与原文大不相同,但却丝毫不影响译入语观众对原文的理解,基本实现了与源语句法层面的对等。

3.篇章对等

根据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对等的阐述,均体现出单词、句子的翻译不能只看单个的句子与词汇的翻译,而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即翻译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到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体现的意义和功能。此处笔者将就文化语境的层面加以分析。

例6:原文: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儿怪

译文:Tibetans didn’t like matsutake before, because of its strange taste.

例7:原文: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

译文:The soup and dishes that she makes every day have no attractive appearance, not requiring outstanding skills, but that would not stop most Chinese’s attachment to“Mama’s flavor”.

例6中的“嫌”字意思是心理学上对感觉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的感情的一种拒绝,表现为皱鼻、心情不快等,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选用dislike、cold-shoulder等,这样翻译并无差错,但却稍显生硬,因为这里的“嫌”并不是绝对的讨厌、嫌弃,用because of来引导则显得情感色彩不是那么浓厚;例7中的“妈妈菜”是非常地道的中国式表达,对每个人来说,自己妈妈做的菜虽比不上大厨,但却是每个人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味佳肴,正常情况下兴许会译为mom food或mother dish。Mom和mother都是英语中对妈妈的表达,但这里选用了更为大众化的表达mama,这样既符合译入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又与汉语“妈妈”发音相同,flavor的选词相比food或dish更能体现出妈妈做的菜的味道、韵味,因而也更贴切。

五、结语

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下,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在此大环境下,纪录片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作为一座特殊的“文化桥梁”,在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海外粉丝。《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有助于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和水平;通过译者这位“桥梁建筑师”向观众传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国外观众更为深刻地领略“舌尖上的文化”。

猜你喜欢

字幕句法舌尖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