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质检人员责任的再认识

2019-03-20张来胜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书稿选题稿件

张来胜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辽宁 大连 116026)

质检是图书印前的最后一道关口。笔者曾经在与同行进行交流时将质检员戏称为“守门员”,但是其责任,却比守门员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一百个打门的“球”,扑出了其中的九十九个,那是应该的;但扑失了一个,轻则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乃至恶劣影响,重则砸了出版社的牌子,自己的饭碗也可能都丢了。质检员无法预知何处会潜藏一个重大的甚至致命的错误,只能保证自己看过部分没有错,至于其他部分,听天由命吧。如何改变目前质检工作中这种被动的局面,笔者认为,必须对质检的责任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再认识。

一、稿件质量下滑的原因和质检的矛盾处境

笔者结合与同行的交流和对一些出版社的调查,认为造成稿件质量下滑,令质检人员挠头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创作稿件极端不负责任

主要存在以下情形:①稿件内容不全、不全面,缺少要件;②稿件基本上是靠抄袭、拼凑而成(不过有些“精明的”作者会想尽各种办法躲避出版单位的查重),基本上没有创作或创作成分很少;③作者写完后就当了“甩手掌柜”,全权委托给编辑,让编辑随便改;④出于评职或者基金结项等时间要求,给出版社下“死命令”,限期见书;⑤在译稿或引用外国资料稿件中,大量借助机器翻译充数,读起来不知所云;⑥引文未加核对,参考文献胡乱拼凑。稿件的质量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图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三审制流于形式

出版社出书品种不断增加,为了完成任务,年轻编辑的担子在不断加重,有的一年要出几十本书,很难说能有多少精力和耐心细致加工稿子。再加上编校队伍的年轻化,缺乏经验,稿件里潜藏大量错误不可避免。负责复审的编辑室主任往往是业务骨干,也在忙于自己的任务,往往粗枝大叶、浮皮潦草应付了事。社领导尤其是总编辑主要负责抓选题,很难静下心来做终审工作,通常委托职称够格、有一定水平的老编辑代行终审职责。

于是有的编辑恳请质检“高抬贵手”,很简单、象征性地找几个小错签个字就行,可是成书之后问题不还是存在吗?若严格要求,又出现了问题:有些“聪明”的编辑把这些错一改,重发一遍清样,又送到质检这里。虽然一些出版社为了杜绝这种情形,声明“对稿不对人”,采用了扣减工作量、带红质检的办法,但是真正实行起来,还是会加深质检人员和编校人员的矛盾与冲突。

二、质检工作的前移和具体安排

笔者认为,要改变过去指望着质检去“堵漏”的思想。古语云:“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让质检真正地发挥作用,真正地担负起维护出版单位图书质量的重担,不能只是抽检一部分文字,做最后的“精加工”,而是应当让质检工作再次前移,上升为对图书出版全过程的综合监控,把工作做到前头,从选题就开始。当然,在整个前移过程中,质检人员始终是从书稿出错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始终行使建议权而非决定权。

首先,出版社确立年度选题计划时质检就要介入,结合出版社自身的资源和出版的大环境,向领导建议哪些选题有一定的风险,哪些选题坚决不能出,从而保证选题安全。

其次,在编辑接稿之前,质检便会同总编室人员浏览稿件,就稿件大致内容、编写体例、是否有思想导向问题、作者学术和写作水平等进行商议,尤其是以往有过“劣迹”作者的稿件,更要重点防范。存在各类问题的书稿,可以立即退修,甚至退稿,以免以后造成麻烦。

再次,稿件三审后,基本上书稿的总体质量已见端倪,此时质检人员可以和编辑就稿件质量进行评定。此时,对于一些书稿,可决定是否增加校次或者外聘专家审读。

最后,则是质检的最本职工作,即印前的质量检查。经过三审和三校,清样中的重大错误不会太多,但毕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时,笔者认为除了检查抽查部分的编校质量,还要根据稿件内容,有重点地对全书进行浏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封(包括彩页)

封面虽然不大,但却是错误的“重灾区”,实际上越看似简单的事情越容易出现因熟视无睹而产生的错误,就连封面上的图片也可能出现知识错误。比如:某出版社出版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美编不明就里,配图时选用的是常见于水族馆的白鲸,殊不知,小说里的“白鲸”——莫比·迪克,是一只巨大的白色抹香鲸,二者的种属、体形是完全不一样的。

封面如同人的脸面,如果出现任何差错,就会像人脸上的污迹未洗净,将带给读者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1]。封一、封四、书脊、勒口、腰封应是重点检查对象,而且应将封面、扉页、版权页统一进行一致性的检查。封面的各种要素,如主书名(如有数字,数字的排法),所属套书(丛书)名,英文书名(学科名称的准确称谓,介词的位置),汉语拼音(包括是否符合汉语拼音正词法),作者名字,著作方式,推介语等,是检查的重点项目。关于封面校对已有论文论及,在此不再赘述[2]。

(二)避免图书中出现方向导向性的问题(政治性、民族性问题)

“书稿中的政治性问题不都是极其明显的”,“有些书会在看来完全无害的内容中藏着大麻烦”[3]。这种“阶级敌人”潜藏得很深,甚至会躲过三审、三校者的严密检查。这就要求质检人员必须关心国家大事,注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加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政治性差错的敏感性,做到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比如,书稿里是否有落网的“老虎”痕迹;对各国敏感时期、敏感历史人物的表述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国家官方、学术界主流的评价;稿件中涉及中东地区和伊斯兰教内容部分,是否有“伊斯兰”和“穆斯林”误用现象存在;内文和参考文献中关于台湾机构的表述等。

(三)防范书稿中的“暗伤”

笔者所说的“暗伤”指深层的错误,基本类似一些同行提出的“隐性差错”[4]。其共性是:基本上原稿里就存在;纯文字层面上没有任何问题;隐藏在字里行间,非经深思熟虑乃至查考工具书不能发现;与作者水平、编校人员功力密切相关。“暗伤”对一本书的危害性更大。比如某书前言中“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本是爱迪生说过的话骗过了多少人的眼睛啊。甚至有的错误,即使上网搜索,找到的资料也都是错的。比如,某稿件里提到陶瓷作品《站地之星》,在网上搜索,出来的都是这个结果。经过多方查证,原来系“站地‘三星’”之误,指的是福禄寿三星立像,“三”和“之”太形似了。

(四)其他各类易忽视的问题

(1)内文插图和表格。有些编辑认为图表来源可靠,甚至来自成书,往往会疏于防范。图、表均需认真审读。[5]

(2)文字表述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中俄边境城市未加注中文地名。

(3)重要名人的生卒年。多年前某出版社出过某位知名作家“被逝世”的事故,损失不小。有的编辑没有认真考虑执政者的生卒年和在位年,误将在位年看作了生卒年,结果闹出了好多著名皇帝只有几岁的笑话。

书稿里的错误形形色色,难以详细列举。虽说做这些浏览工作会加重质检人员的工作负担,但完全是有必要的。作为质检,“守土有责”,多看一点总会多发现一点问题,只要还未成书,都是有益的。

当前,国家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质量就是生命”烙印在每个出版人的心头。质检作为出版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必将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质检如果依然按部就班,就会发现将面对无数的麻烦,而且会越来越力不从心,职业动力感丧失殆尽,甚至无法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只有跳出去,在管理体系中,工作模式由最后的监控变为对全过程的监控;在与编辑、校对的关系上,变被动的、凶狠的监督者为主动的、友好的辅助者,精诚合作。只有这样,“质检”才会真正实现其价值。

猜你喜欢

书稿选题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顾炎武谢鼠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数学说理,怎么说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